第六十一章:人心莫测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北宋官家第六十一章:人心莫测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承明殿。 珠帘垂下,刘娥好整以暇的坐在榻上,看着旁边同样端坐的赵祯,问道。 “官家确定,要现在召见他们?” “若召了,那今日可就得把丁谓之事定下,不管结果如何,可都不能再像上次一样任性了。” 自打上次奏对之后,刘娥便把皇堂一事交给了赵祯来处理。 除了定下几条大的原则之外,对于具体该怎么做,她一概都不参与,就是想看看,自己这个儿子,到底有几分能耐。 当然,不参与不代表不关注。 这些日子下来,赵祯所做的一切,刘娥都是知道的。 甚至于,在某些事情上,赵祯还主动过来和她商量过后,才动手去做。 别的不说,至少这种尊重的态度,让刘娥是满意的。 看着刘娥笑吟吟的模样,赵祯的心情也放松了几分,道。 “大娘娘明鉴,臣可不是那输不起的人,今日议出来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如诸宰执之意便是。” 刘娥知道赵祯这些日子都做了什么,所以,自然也明白他的自信来自于何处。 轻轻抚了抚自己的大袖,刘娥对着侧旁的内侍开口吩咐。 “那好,召他们进来吧。” 于是,内侍躬身退下,不多时,一众大臣就在内侍的带领下走了进来。 冯拯走在最前头,但是,他的目光,却忍不住一直朝后面瞟着。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太后和官家这次召见的,不止有中书的三人,还有枢密院的几人,甚至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他意想不到的人物。 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吕夷简! 一时之间,冯拯心中那股不安的感觉变得越发强烈起来,他隐隐之间有种感觉,这中枢当中,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这个宰相,却被排除在了外头。 这种感觉非常强烈的告诉冯拯,今天的奏对,一定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故。 “参见太后,参见官家!” “平身吧。” 帘后太后的声音传来,一如往常并无不妥,让底下众臣一阵苦笑……果然,所谓太后抱恙,就是一个拖延时间的幌子而已。 当然,这种话是不能说的,不仅不能说,在冯拯的带领下,众臣还得先问安了一番之后,才谈起了正事。 “禀太后,官家,近日以来,因太后抱病,文书批答甚是不便,政事堂积压了不少政务,故而,中书商议过后,以为可略更理政之制,此乃详奏,请太后,官家御览。” 心中虽提起了十分的警惕,但是,都已经到这了,冯拯也不可能再退缩。 稍一犹豫,他便拿出了王曾的那份奏札,递了过去。 珠帘后,刘娥看完了内侍呈上来的奏札,脸色忽然变得有些古怪,随后把手一递,将其送到了赵祯的眼前。 见此状况,赵祯也有些好奇,伸手接过来一瞧,却见上头写着。 “……请太后垂帘,每五日与陛下同御便殿,召两府宰执参决政事,若遇军机急速要事,即许请对。” “常程事中书拟状,付内印画,涉军国机宜及臣僚恩泽诸事,中书,枢密院进呈取旨,交内制施行。” “若垂帘日,许臣僚提前请入奏事……” 看完之后,赵祯的脸色也略微有些意外。 这王曾,比他想象的要聪明啊! 按照他原本的设想,钱惟演将消息透露出去之后,王曾必会猜到宫中的‘打算’。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他不想把钱惟演和刘娥一块得罪的话,那么,就只能妥协,和钱惟演一起主张严惩丁谓。 王曾的态度一变,压力立刻就会到冯拯的身上,再加上他早已经准备好的手段,让中书改弦更张并不会太难。 可就像之前刘娥说过的那样,人心是最难捉摸的。 政治最波谲云诡之处,就是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身在局中之人,在面临困局时,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应对…… 这份奏札的落款是王曾,但是,上头有冯拯和任中正的签押,可见,他已经说服了另外两人,在中书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从内容上来看,这份奏札其实就是当初赵祯守孝时,王曾和丁谓争执的另一版方案的翻版。 只不过,和之前相比,这份奏札明显是杂糅了丁谓的方案,而且在议政方式上,进一步做出了巨大的让步。 按照王曾之前的设计,将政事分为急务和不急两种,只有急务才会立时封送入宫处理,其他常程事务,每隔五日一垂帘以作参决。 这样的方案,其实中书的权力反而是相对较大的,因为这种状况下,仅凭垂帘日的有限时间,宫中能够处理的事务量上会被压缩。 所以,一些小事,中书就能够自行处理完成。 当然,这么做是中书各个宰执权力的加强,并不是首相权力的加强,甚至于,作为首相的权力反而会被其他人分走一部分,所以,那个时候,丁谓才极力反对。 但是,这份新的方案当中,王曾就改变了之前的设计,除了将事务分为急务和不急之外,还进一步区分了常程事务,军国重事和临时事务三种。 常程事务吸收了丁谓的方案,用文书批答,军国重事由中书或枢密院封送,交由学士院拟内制。 前者弥补了五日一垂帘能够处理的政务量的问题,后者则使宫中有了更多钳制中书和枢密院的手段。 内外二制,最大的一点区分就是,内制直接承宫中旨,而外制则是宫中下旨到中书,再由中书拟词头交舍人院。 除此之外,最后的这句话,垂帘日特许臣僚提前请入奏事,更是巨大的让步。 因为,这算是早朝才有的制度。 宋代的早朝,参与者是固定的,中书,枢密院,三司,审刑院之长官及佐贰官,加上部分言官,数量并不多。 作为皇帝议政的主要场合,肯定会有很多政务,涉及到一些普通官员,这种状况下,就需要一种补充机制。 所以,一般情况下,中书会提前准备早朝要商议的政务,如若有涉及的官员需要在场,会提前三日告知对方,排好朝班。 普通官员如需当面奏事,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前向中书申请,获得核准后入殿参与早朝。 简单粗暴的说,垂帘日许臣僚请见奏事,意味着刘娥作为太后,可以名正言顺的接见更多的普通官员。 可以说,这份奏札通篇看下来,几乎处处都闪烁着一种,讨好刘娥的光芒…… 于是,赵祯将目光转向刘娥,果不其然,看见后者的眼角罕见的带上了一抹笑意。 “官家觉得此奏如何?” 二人目光在空中相对,看着刘娥似笑非笑的样子,赵祯心中叹了口气,面上却略微低头,道。 “听大娘娘的。” 于是,刘娥将那份奏札拿到手中,对着帘外张口道。 “中书之意既如此,准奏!”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北宋官家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北宋官家》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北宋官家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北宋官家》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