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官职论定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帝刘协第四十四章 官职论定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手机请访问 m.duxs8.com); 大战后一个时辰,宣室殿内。 刘协身着龙袍,头顶冠冕,透过眼前的 “陛下,敌我战损已清点完毕。”大战三天后,宣室殿内。 刘协身着龙袍,头顶冠冕,透过眼前的十二道旒珠,不停扫视下方众多官员。 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刘协在穿越后闲余时间基本上书不离手,不为其他,而是想进一步了解汉王朝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是怎么运转的。 大战后几日刘协一直在思考着怎么恢复朝廷中的基本运转,说简单点就是怎么封官,合适的人坐上合适的位置。 尚且说来,东汉的中央政府组成沿用基本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但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 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 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太傅一职在东汉一朝,由于讲求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 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自己的政治理念。 太子即位后,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历史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 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 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后来陈蕃被处死,以胡广继任,这是唯一的例外。 与西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上公不同,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无太师、太保官。 当然董卓自任太师,位在太傅上,这是权臣擅权所为,只是个意外,死后即废。 据《汉官》记载,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 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顾问。 掾属是比较高级的属吏,分曹办事。 令史、御属是比较低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 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 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 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 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 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 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所以三公是个高风险的职位,既无实权,又得小心翼翼。 太尉: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负责全*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当时有大司马吴汉。 《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条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 按东汉制度,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 太尉的主要参政途径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 这说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职权。 按东汉以三公领九卿的制度,太尉领太常、卫尉、光禄勋三卿。 太尉府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总管各曹事务。 各曹掾、史、属共二十四人。 在诸曹中,西曹负责太尉府官吏的任免;东曹负责二千石的迁调;户曹负责户籍、祭祀、农桑;奏曹负责奏议;辞曹负责审理案件,接受上诉;法曹负责驿站事务;尉曹负责士卒和囚犯的征调、运输事务;贼曹负责缉拿盗贼;决曹负责裁决刑法;兵曹负责军事事务;金曹负责货币与盐铁事务;仓曹负责国家仓库事务。 此外,还有黄阁,主簿,是阁下诸吏的长官。 另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阁下令史负责太尉的仪仗执事;记室令史负责太尉府的奏章等各种文书的管理;门令史负责太尉府门卫。 其他令史分隶诸曹,办理文书事务。 从东汉太尉府诸曹的设置以及职掌来看,太尉的管辖范围似乎非常广,但那都是名义上的东西,太尉诸曹所领事务,或受制于尚书台,或仅仅为文牍往来,本身并没有可否之权,而且太尉对本府诸曹事务并没有实际节制的权力。 司徒: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 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汉官仪》:“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刘秀庙号)即位,因而不改。” 《后汉书·百官一》载:“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去“大”,称司徒。 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司空: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空官,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后汉书·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九卿: 东汉沿西汉制度,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 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 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 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 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 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卿”字,如太常卿等,秩中二千石。 将军。 在秦代以前,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汉代将军不常设,主征伐。 事毕则罢。 汉文帝时始有车骑将军、卫将军。 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位在三公下。 前、后、左、右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不常置。 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 而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思及至此,刘协心中已经有谱,拿过桌面的圣旨,奋笔疾书。 将这几日心中所想好的重要职位,一一对应到众人身上。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帝刘协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帝刘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帝刘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帝刘协》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