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第46章 问题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国轻工弄潮 第46章 问题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 )第46章问题 就在朱红军正准备直言而出的时候,杨立民仿佛想起了什么似的又开口道“就咱们镇上的菜市场昨天我也去过,朱厂长你还别说,咱们厂里工人做的鞋还真好卖,七八双鞋刚摆上去就被抢光了。” 杨立民看似无心,可是听得人却是一个个都快没脸见人了。 厂里边的产品老是出问题,可是工人们做私活弄出来的鞋却广受市场的好评,还刚摆上去就被抢光了,这不明摆着打脸吗? 不过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朱红军还能说什么? 朱红军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脸上灿灿道“这个厂里的师傅们技术确实不错!” 杨立民心里嘿嘿一笑,他是完全没有想到朱红军这么严谨的人憋了半天竟然憋出这么一句话出来。 不过他也是见好就收的人,厂里边既然有困难,他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多出一份力的。更何况,锅里有了,他的碗里才有嘛! 这个时代,如果说人们最大的依仗,不是父母,也不是兄弟姐妹,特别是对他们工人来说,最大的依仗就是工厂。 工厂在,大家心里就踏实,出了事情工厂也会出面帮忙解决。 杨立民虽然前世不是国企工人,不过他却有一个在林业系统工作的国企工人父亲和爷爷,在两辈人的思想熏陶下他对国营企业还是有很大的感情的。 而随着国营企业不断的破产和被兼并,杨立民当时的心情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这也都是父辈们的感情影响,可是当她融入到了这个时代,看着诸如朱红军、彭刚以及马向前这些兢兢业业的领导,他的心情又何尝没有一丝感动? 也许厂里的确有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是拖垮一家国营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立民深深的知道,要想改变现状,爱民厂就必须做出改革,只有从根源上让爱民厂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才能在接下来残酷的市场经济市场中存活,逐步做大。 可是,想要改革,却并不是他一个小小的技转科副 科长所能决定的,因此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在做的厂领导们改变思想,然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推动。 不过刚才朱红军说厂里连带工人家属有将近八百人的时候,杨立民突然间又否定了刚才的想法。 八百多人,除开厂里的工人那岂不是有将近六百人? 如果再减去读书的儿童和老人,那还有至少三百人! 要知道,这三百人可不是一般的三百人啊!这三百人哪怕不算是一名鞋厂的工人,那至少也算是半个鞋厂的熟练工。 特别是这些人因为做鞋赚外快的原因,手上的技术纵然没有经过厂里的大货生产,可是重要吗? 杨立民相信,这一批人只要经过短暂的培训,那就可以直接上岗,成为一名合格的鞋厂技术工! 所以,就在杨立民立即改变了主意,疑惑道“可是工人们师傅们平日里工作都很忙,就算下班有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鞋,恐怕也不多吧!” 之所以这么问,杨立民自然有自己的打算,虽然这么问起来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儿在厂领导们伤口上撒盐的感觉,但是杨立民也顾不得许多了。 “这个”下料车间主任不禁抹了把汗,苦笑道“都是些边角料,不多,不多!” 毕竟所谓的废料,除了下案的材料外几乎全部出自下料车间,所以其他部门的领导还没开口钟时国就首先发了言。 要是工人们做的鞋多了,那岂不是说他钟时国是白吃干饭的? “哦!不多啊!一家人五六双确实不多!”杨立民并没有放过钟时国的意思,他装作思考的样子随即又问道“咱们厂少说也有两百来户吧,这样算起来一个月岂不是有一千多双鞋?” 这就是一笔账! 初看每家每户五六双鞋确实不多,可若是全厂的工人家属全部架在一起的话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啊?这个” 钟时国一时语塞,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正如杨立民所言,一户五六双,十户,百户呢? 如此多的鞋从厂里做出来,那该用多少材料 ? 而且这些材料几乎都是从他下料车间以废料的名义给带出去的,他钟时国担不起这个责任也不敢回答! 毕竟,毕竟数量实在是太大了! 说到此处,其实不仅是钟时国,甚至所有人在这一刻都有些冷汗直冒的感觉! 一千多双鞋,换成产值就是上万块钱! 如果厂里边每个月有这一万块钱分发到每个工人的手里少说也有五十块钱。 可是这么一大笔钱被工人家属们拿去市场上售卖估计还不到三十块,这中间足足有着二十块的差距。 账都会算,可是问题又来了,大家伙明明知道如果由工厂生产然后批发出去绝对比工人自己做的多,可是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厂里边以什么名义来发这笔钱? 奖金? 工资? 又或者福利? 不要说他们一个小小的爱民厂,就算是其他省级的轻工单位都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毕竟他们这些轻工单位是省轻工厅下属的,该怎么发,发多少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 要是少发了或者多发了,都不成,换句话来说这也是国企工人的一种无奈。 “小杨,你的心情我的能理解,你是不是觉得我们太过迂腐?明明能用这些材料做更多的鞋,创造更大的收益,却解决不了工人职工们的生活问题?” 这次说话的是彭刚,彭刚想了想开口道“不是厂里边不想办法解决,其实就在你来之前我们就在讨论增加劳动服务公司人员的问题,只不过劳动服务公司那边能消耗的人也不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至于用量这块,我看咱们还是拿回去好好算算,重新拟定一个合适的用量吧!” 彭刚绝对不是烂好人,他这么说其实也是考虑到了厂里的基本情况,更是为朱红军分忧。 毕竟他只是个技转科的科长,这句话由他说出来自然比朱红军或者其他一线生产部门的领导说出来强。 说到底,技转科是不用参与生产的,就算说错了话也有晚会的余地。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国轻工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国轻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国轻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国轻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