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 第54章 明天会更好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国轻工弄潮 第54章 明天会更好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 )第54章明天会更好 所有人都觉得很奇怪,这个杨经理拿两只鞋出来干嘛?而且看模样还是高档货! 一时间,众人又开始议论起来,都猜猜测杨立民的目的是啥。 当然,作为一家制鞋厂的工人家属,不少人也是猜到了杨立民的想法,那就是生产这两款鞋。 但是随即便被他们否定了。 其实也很简单,这样高档的尖头高跟皮鞋,别说他们就算是他们在爱民厂那边工作的亲人恐怕也做不出来啊。 如果让他们这些连正式工都不算的临时工去做,那还不笑掉别人的大牙? 总之,在众人闹闹哄哄的议论了一阵子之后,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放在了杨立民的身上。 见众人议论的差不多了,杨立民才拿着鞋说道“刚才听大家伙在议论,说我拿出这两只鞋到底是想干嘛?有人说拿出来是为了学习,有的人说是咱们去进货,然后摆地摊不过还是有一部分的同志猜出了我的想法。那就是咱们自己做这两款产品!” “啊!咱们自己做?” “这么高档的皮鞋,咱们能做吗?” “要是真能做,咱们那可就发财了。我在城里看到一款类似的皮鞋,好像要七八十块钱呢!” 杨立民的话语不惊人死不休,先前才因为工资的问题说的人心里发凉,可是这会儿又冒出来自己做尖头女鞋,就如同再一次在人群里丢下了一颗深水炸弹,炸的人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简直就是开玩笑,怎么可能啊! 很快,杨立民就打消了他们的疑问。 杨立民道“也许大家还不相信,觉得我们没有技术也没有能力做出如此美观的产品。但是恰恰相反,你们知道这两只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的吗?告诉你们,这两只鞋其实就在爱民厂的技转科板房里做出来的。你们也别不信,刚做出来需要抛 光打磨我还带着这两只鞋去了包装车间那边借用打磨机呢!整个包装车间的工人都可以给我作证!” 杨立民说的是实话。 技转科板房并没有打磨机,他只能去包装车间借用。当时,当他拿着这两只鞋去包装车间的时候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过当时现场只有工人,还以为这是杨立民买来送马莹的礼物。 毕竟杨立民和马莹这段时间似乎走的有些近,被人误解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我们做不来这样的鞋啊!” 当下,就有一位中年妇女问杨立民。 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整个爱民厂的人都没有做过,而她们显然更不可能做过。 无知无畏,说的是二愣子。 真正稍微有点儿头脑的却是无知而感到恐惧。 因为无知,就代表着不懂,既然不懂,谁又敢轻易下手呢? 有着这样想法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不过他们却从心底升起了一丝希望。 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既然大家都不会做,那么这才显得珍贵嘛。如此一来,利润自然就可观的多。 相比于杨立民刚刚说的带着大家吃肉,现在想一想还真的有几分可信度。 不过他们却没哟表态,依旧看着杨立民,看看杨立民接下来的安排。 “谁说的你们不会做鞋?”杨立民笑了笑,然后用一种开玩笑的口气对着众人道“就在前几天,我还专门去了市场一趟。凑巧,刚好碰到一位同事在哪儿摆摊,卖的正是咱们厂里家属们利用业余时间做出来的布鞋。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双鞋刚摆在摊位上立马就被抢购一空。呵呵,你们还觉得你们不会做鞋吗?” “我们那时做的布鞋,怎么能和你这鞋比?上次我就听我家那口子说皮料是按照什么英尺计算的,巴掌那么一点儿大就要好几块钱呢!” 那位中年妇女还是觉得有些担忧,又问道“而且我们做的布鞋用的都是一些边角料,也不值钱,做坏了就做坏 了。可你这鞋看上去好高档的样子,要是做坏了可怎么办?” 这也是众人的担忧。 利用厂里的废料做鞋,产生了废品,大家没有心理负担。想着本来就是废品,再作废也不过是它们的原本归属罢了。 可是皮鞋可不是布鞋,光是从原材料上两者就有着很大的区别。 皮鞋之所以叫做皮鞋,因为其本身的原材料就是诸如牛皮、羊皮之类的皮料。 而且这些皮料可不是像布料一样按米数或者码数计算,而是按照平方英尺计算。哪怕是在这个物价极低的年代,一平方英尺的牛皮也需要大约三块钱。 这样贵的材料,谁敢轻易下手? 一双鞋哪怕是用料最少的单鞋也需要大约3234平方英尺的皮料,换算过来不算鞋跟、大底,光是皮料这块的成本就需要足足十来块钱。 要是一个不小心,这大半个月的工资科就没了,要说心里不慌绝对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才需要培训嘛!”杨立民淡淡道“因此我决定咱们按照这两款鞋用布料做一批先练练手,等大家熟悉了之后咱们再改用皮料,这样一来我相信大家应该就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了吧!” 早在杨立民刚刚得到厂里通知,让他担任劳动服务公司经理的时候,杨立民就已经想过了这个问题。 更何况劳动服务公司这边还主要靠着爱民厂那边的补贴发工资,显然生产产品购买材料这些也就不太现实了。不过杨立民却在马向前那儿了解到一个消息,那就是在爱民厂的库房里还有着不少近年来生产产品遗留下来的库存材料。 这也就是说有了这批库存的遗留材料劳动服务公司这边就有了起步的本钱。等这批原材料做成了产品,销售过后,那时候劳动服务公司就自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当然,杨立民不会和这些工人们说出自己的计划,他现在最重要的不是生产,而是在眼前的一百二十名工人的心中建立起一股无比强大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明天会更好! (本章完)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国轻工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国轻工》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国轻工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国轻工》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