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逆转的舆情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官第七百四十五章 逆转的舆情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徐学士被项大御史扯着不能走,刘健便更不能扔下徐学士自己走人。唯一能制止项成贤无礼举止的,大概也只有方应物了。 不过方应物好像并不着急,不紧不慢的在旁边与围观众人说了几句话,这才走过来对项成贤道:“一切是非自有公论,项兄不必过激。” 方才徐溥说“是非自有公论”,此时方应物也说“是非自有公论”,其中讽刺意味不言而喻。项大御史这才松开了手,放开徐学士。 然后方应物对徐学士抬手为礼道:“项兄一时愤激,让老师受惊了,还望老师大人大量,不要与他一般见识。” 众所周知,徐溥是方应物的会试主考官,是方应物的大座师,按道理来说,这是官场脉络中最紧密的政治关系之一。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政治背景复杂的方应物不可能能被拥有独立山头的徐学士收拢,两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很一般,反倒是与房师李东阳更为亲密一些。 如果说方应物前面一句话还算恭敬,后面这句就不客气了。又听他道:“你们想摘桃子,可以找万安去摘,但不要从我这里抢,小心刺手。” 徐学士除了尴尬还是尴尬......所幸项大御史终于松了手,他可以抽身走人了。 在登闻鼓击鼓后,按照规矩,击鼓人就会被护送往都察院,然后由都察院负责审问处置。但今日方应物显然不必照此处理,此后直接由都察院审顺天府大牢里那个人犯就是。 或者说,只要方应物在这儿亮了相。就已经将整个事件逆转。后面怎么样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有谁关心一个不是方应物的人犯下场? 回去路上。项成贤忍不住问道:“我一直没弄明白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认定了是徐学士他们这伙人制造流言?虽然从种种迹象来看。包括今日早朝的表现,是他们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我没见你有什么证据?” 方应物心情很好,哂笑道:“三岁小儿都明白的道理,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若我声名受损,最大的受益者使他们,当然看他们最嫌疑了。” 项大御史却不满足于方应物的回答,直觉感到里面还有更深的道理:又质疑道:“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实际证据。单纯的猜测吗? 如果猜对了还好,不算冤枉人。如果你猜错了,真有另外损人不利己的人,或者别有用心挑拨离间的人制造流言,你岂不委屈了徐学士他们?” 方应物摇摇头道:“你说的都是生活常理,常人确实可以这样想;但我说的却是政治道理,逻辑是不一样的,也不用去讲实证,一切证据就在本心。也就是说。不管徐学士他们冤枉不冤枉,只要反击徐学士他们对我方有利,这就足够了。” 项大御史这才恍然大悟,以手拍额道:“我懂了!我们所看重的。并不是最大的嫌疑人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是谁让我们得到最大受益,谁就是最大的嫌疑人。 只要反击徐学士他们能让我们受益,那他们就是最大嫌疑人。或者用曹操之言。这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解释了。” 这日之后。舆论便出现了变化,随着方应物诱使别人对他进行了不成功的“迫害”之后。他便转为了惨遭迫害的形象。于是舆情也从“抹黑方应物”变成了“有人要抹黑方应物”。虽然多了两个字,但其中内涵变化巨大,徐学士等人不免要遭到一些非议。 此外,都察院与顺天府联席审问那位假冒方应物的牢中人犯,虽然这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但过场必须要有的。 主审官是都察院这边的代表屠滽屠大人,此乃方应物的同乡亲近之人。对此朝臣居然没有异议,由此可见朝堂上下对这次审问有多么不关心了。 人犯被提上来后,屠滽猛然一看,此人身量与方应物很像,瞧着也像是个读过书的,便先喝问道:“阶下何人?” 人犯如实招认道:“在下乃忠义书坊写字先生左常信。” 屠滽一听就明白了,忠义书坊东家姚谦也是浙江人,与方应物关系非常紧密。看来此事与方应物脱不了干系,多半是方应物自导自演。 屠大人不得不承认,方应物这一手很漂亮,忽悠得敌人们上蹿下跳却一拳打空。不过仍公事公办的问道:“你又为何假冒方应物?” 当然是被指使......左先生与方应物岁数身材差不多,又在忠义书坊里经常与文人士子打交道,倒也养出了文人风度,故而假冒方应物才能不叫别人起疑。 不过左常信显然不会如实回答,仰头慨然而道:“先前在忠义书坊时,在下偶与东家闲谈,知晓了方应物方老爷的艰难处境。 而在下也是读过书之人,眼见国家忠良沦落如此地步,一面被众口铄金,一面要被逼着与贩夫走卒为伍,如此不免激起义愤,心中为此激荡难平! 此后一时冲动,便抱着以身相代念头,去了街道厅假冒方应物,想着要以自己卑贱之身替忠良受这份苦。却不料横遭加害,最终陷进了大牢之中!” 这位左先生说的慷慨激昂,主审官屠滽屠大中丞不顾顺天府那边的眼色,有意纵容左先生说话,很耐心的等待左常信说完。然后才道:“你可知道,即便你情有可原,也是法无可恕......” “在下绝不后悔!而且在下还忍不住要问一句,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为何方应物这样举世皆知的忠良之士,会屡屡遭受加害,这难道不令当世人反思?” “好!”不知是谁喝彩了一声。 屠滽侧头对旁边顺天府尹道:“此人也是民间仗义之辈,他所说的道理吾辈岂能不懂?应当从轻处置,也算是扬善之举,更彰显朝廷宽仁。” 顺天府尹翻了翻白眼,他还能说什么?这人犯又不是真方应物,无论判罚从轻从重,对他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犯不上与屠滽较劲,屠滽爱怎么判就怎么判。 此案一次就审结了,此后审案台词也渐渐流传出来,与舆论结合后,关于方应物的舆情算是彻底逆转过来了。(未完待续。。) ps:存稿告罄了~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官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官》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