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唐天下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陛下,此计行还是不行?”陈玄礼颇有些急切的问道,不容李隆基说话,马上又道:“陛下,此计虽然成算不大,是险着中的险着,可是,胜在对大唐的损失不大,不妨一试。” 李昌国是龙武军的双星之一,若是此计被采纳,他也倍感荣幸,不住为李昌国说话。 李隆基却并没有马上决断,而是沉吟着道:“李昌国,若是此计失败的话,又该如何?” “陛下,若是失败,吐蕃仍是大唐的,只是在于早与晚的差别罢了。”李昌国在谋划这事时,早就把这些事想透了。 “还是大唐的?”这话有些惊人了,李隆基、李林甫、李亨、陈玄礼皆是惊讶,盯着李昌国,等他解说。 李昌国没有让他们失望,道:“陛下,依臣的料算,丢了大非川,对于吐蕃来说无异于天塌了,吐蕃一定会起大军前来大非川复仇,妄图击败我军,夺回大非川。” “这是一定的!”众人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判断。 “大非川对于吐蕃的重要,就象中原对于华夏的重要,丢了大非川,大胡子一定不会甘心,他一定会亲征。”李隆基一边思索,一边道来,声调突然转高,问道:“李昌国,你是不是打算趁此一战,把大胡子活捉了?” 若能活捉墀德祖赞的话,堪称盛事,李隆基双眼放光,异常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曰。 然而,他的话锋一转,道:“可是,这难度太大!成功的希望太小,比起你眼下的谋划还要小。” 墀德祖赞亲征大非川是给了唐军活捉他的良机,却是成算不大。他要逃的话,谁也奈何他不得。 李靖夜袭阴山,颉利可汗逃走,唐军追击长达四个月方才活捉他,其中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活捉了大胡子,吐蕃倒是十拿九稳。”李隆基一握拳,骨节摩擦声响成一片。 “陛下英明。”李昌国礼节姓的赞颂一句,话锋一转,道:“臣的谋划并不是如此,臣的谋划是,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尽可能歼灭吐蕃的军队。越是歼灭得多,吐蕃内部越是矛盾重重,彼此指责不断,大唐再抓住良机行离间之计,使吐蕃分裂……” “啊!朕明白了!”李隆基绝顶聪明之人,李昌国的话才说了一半,他就明白过来,笑道:“大唐象前朝对付突厥那样,扶弱抑强,谁弱大唐就扶助谁,谁强大唐就打谁,让吐蕃谁也奈何不得谁,大唐再来寻找机会越过积石山。” “到那时,即使大唐不想越过积石山,必有吐蕃前来长安请求大唐发兵越过积石山,正如突厥请求前朝出兵漠北一样。”陈玄礼也明白过来,声调很高,抢了李隆基的话头,道:“到那时,只要过了积石山,一切就由大唐说了算,要吐蕃灭吐蕃不敢存!” “妙计!妙计!”李林甫难得的击掌赞叹,道:“前朝长孙晟行此计而裂突厥,李将军就是大唐的长孙晟!” 长孙晟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老爹,是突厥分裂的谋划者,虽然他的名头没有他的儿女响亮,然而,他对大华夏做出的贡献却一点也不比他的儿女小。 “丞相此言有理,却是不确!”李隆基摇头,道:“这应当是李昌国谋划中的下策?” “陛下英明!”这次,李昌国是真心赞扬李隆基了得,一点就透。 “照你的谋划,若是上策不行,越过积石山失败的话,大唐就用下策,先歼灭吐蕃大军,促使吐蕃分裂,再寻机越过积石山,平定吐蕃。”李隆基把李昌国的谋划总结一番,冲李亨道:“太子,你可记住了?” 若是来年不能越过积石山,只能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的话,灭吐蕃就要数十年的努力,李亨这个太子必须记住这一谋划。 “父皇请放心,儿臣记住了。”李亨大是振奋。 他不得不服气,李昌国的谋划很有道理,吐蕃一定是大唐的,只是早与晚罢了。 “陛下,那这上策……”陈玄礼很是心急。 “呵呵!”李隆基大笑道:“虽说吐蕃迟早是大唐的,只争早与晚,然则,大唐越早拿下越是好。上策的成算着实不高,连一成都不到,可是,一旦成功的话,吐蕃就是大唐的。即使失败了,大唐也没什么损失,朕何不一试呢?” “就这么定了!”李隆基站起身,神采飞扬,气吞河岳,一字一顿的道。 “陛下英明!” 众人齐声赞颂。 “呼!” 李昌国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却更加激动了。 吐蕃之地主要是现在的青海、藏省,这块土地秦皇汉武也是无可奈何,直到忽必烈方才并入版图。若是在唐朝天宝年间完成的话,那就是提前了好几百年纳入版图,功莫大焉! 而李昌国还是这件奇功的谋划者,谁能不激动? 不仅李昌国激动,就是李隆基也是激动不已,站起身,不住踱来踱去,一边踱步,一边晃拳头。 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对望一眼,对方眼中的振奋之意谁都不加掩饰。 就是李林甫这个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歼相,此时也是一脸的喜悦,丝毫不掩饰。 “秦皇汉武拿这块土地没办法,若是朕拿下来,朕的功业会不会超过秦皇汉武呢?”哪个皇帝不想建功立业?雄材大略如李隆基者却是不多,更是一心追求功业,若能超过秦皇汉武,那是无上美事,他越想越是激动,一边扳着手指头细算起来:“朕即位之初,大唐积弊如山,内部不宁,外多边患。朕励精图治,整军经武,终于朝堂一清,边关安宁。后突厥、契丹、奚、吐谷浑残部、回鹘……先后灭亡。到如今,只余吐蕃和大食。朕来春收了吐蕃,就可以在西域与大食一决雌雄!” 虽然因为安史之乱而使得唐朝由盛转衰,李隆基毁誉参半,却是不能掩盖他的伟大,他的功业真的很多,一桩桩,一件件数来,竟然是良久不绝。 这番话太能振奋人心了,陈玄礼上前一步,请命道:“陛下,老臣愿驰骋吐蕃,还请陛下准允!” “你?”陈玄礼此举,李隆基大是赞赏,却是以调侃的口吻的道:“就你?你瞧瞧你,胡须白得跟雪花似的,你还能驰骋疆场?你想抢功吧?” “陛下,老臣决无此心!”陈玄礼一听就急了,大声嚷嚷:“只要陛下允准,老臣不做将军,做一老卒!能驰骋吐蕃足矣!” “行了!行了!”李隆基挥挥手,含笑道:“你这把老骨头莫要抛在外面了,还是给朕守好皇宫吧。” “哎!”陈玄礼长叹一声,嘀咕道:“人说龙武大将军有多好多好,却是闷死人的牢笼。” 李隆基剜了他一眼,却未加指责,招手,道:“都坐下!此事太过重大,我们要好好议议,多加推敲,不能有丝毫差错。” 李昌国他们坐下来,李隆基接着道:“李昌国两策,上策的成算不大,下策的成算大,却是耗时太长。朕以为,来年战事,当以下策为根基,力行上策,你们以为呢?” 他深通兵道之人,这话让人赞赏,谁能有异议? “李昌国,你说,若是来年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需要多少兵力?”李隆基盯着李昌国,眼睛睁得老大,一瞬不瞬。 “陛下,臣等商议,一致以为,若只是击败吐蕃大军,不必增兵。若要一举歼灭吐蕃大军,至少需要三十万。”李昌国沉声道。 “三十万?”太子李亨有些吃惊。 “这算是少的了。”李隆基略一沉吟,道:“兵法有云‘十则围之’,要想围住敌人,需要十倍兵力。吐蕃在松赞干布之时,举国有四十万大军,到如今,可以调集六十万大军。孙波茹十万已经被歼,还有五十万。要想全歼这五十万,照兵法算就需要五百万,这显然不可能。要想全歼吐蕃大军,就要把各个退路切断,还要防止吐蕃逃蹿,三十万不太够。” 这番算法很中肯,李昌国暗自点头,李隆基不愧精通兵道之人。 “然而,大唐举国不过五十五万之众,如此大的疆域需要驻守,朕能调给你们的最多也就是三十万,你们能一举歼灭吐蕃大军?”李隆基眼睛瞪圆,死盯着李昌国,大声问道。 吐蕃大军歼灭得越多,离间吐蕃成功的可能姓就越大,这事干系太大了,尽管李隆基一生经历的大风大浪很多,也是不免几许几张。 李林甫和陈玄礼、李亨死盯着李昌国。 “能!”李昌国重重点头。 “那就好!”李隆基大为放心道:“这下策之事,再增调二十万大军就能完成。那么,这上策,你们选在何时下手?” “陛下,臣等商议,一致以为,来春化雪之前最为适宜。”李昌国陈述理由:“之所以选在化雪之前,一是因为吐蕃大军将发未发,一定不会想到大唐会在那时节动手,可以出其不意,增大成算。二是因为那时节,吐蕃的举国之兵集中在一起,便于大唐全歼。” “好谋划!”李隆基双手重重砸在一起,大声赞赏:“只要你们成功,大唐三十万大军就可以一举越过积石山,朝逻些疾赶,一定打大胡子一个措手不及!” “吐蕃的举国之兵一举被歼,吐蕃就再也没有后患了!”李林甫的声调很高,请命道:“陛下,臣请总揽辎重之事!辎重但有缺乏,臣请提头来见!” 此战若是成功了,那是不世奇功,李林甫不可能离开长安的,军功与他无缘,却可以捞取这后勤之功。 “好!”李隆基慨然应允,道:“辎重一事归丞相!上策之事,李昌国处置,太子协助。李昌国,你记住,你需要什么朕就给你什么,若有人作梗,你向朕禀报便是!” (未完待续)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唐天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唐天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唐天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天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