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2 举族下狱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刘备的日常1.142 举族下狱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一句“唐周之乱”,既点明董侯出身。又存天家体面。 承光殿中,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陛下知否?”曹孟德,朗声再问。 “朕,朕……”九五之尊,如何自辩。 “太医令何在。”曹孟德熟知宫廷之事。彼时,董太皇抱恙卧榻,时断时续。正是太医令张奉,为其诊治。取董太皇诊籍,一观便知。 少顷,太医令张奉,遂被押入殿中。 “太医令。”曹司空,头也不回。 “下官,在。”承光殿被卫将军营士,围成铁桶一般。张奉,插翅难逃。更何况,家小俱在甄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曹司空,凡有所问。太医令,不敢不答。 “董太皇,诊籍何在。”曹司空,直言不讳。 “在……”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偷窥天子,再看二董。太医令张奉,有苦自知。 看曹司空,杀心似起。难得天子有担当:“太医令,直言。” “喏。”天子开口,张奉再无心忧:“太皇诊籍在此,司空过目。” 多年来,董太皇诊籍,皆是张奉随身携带,寸步不离。正因兹事体大。奈何,前朝隐秘,一朝被破。先是天子,后是司空。 曹孟德,细观诊籍。顿时,心中大定:“陛下,非出先帝,乃太皇所生也。” “敢问司空,可知‘逐鬼童子’。”唯恐曹孟德,再无掣肘,妄动刀兵。黄门令左丰,出言相劝。 “黄门令,何意?”曹孟德,胜券在握。 “时,董太皇命永乐太仆封谞,择宫生子,养于偏殿。名为‘逐鬼童子’。后为何后所掠,养于西园千秋殿。”黄门令左丰言道:“童子申,童子兹,一为王美人子,一为董太皇子。然,甄下天子,究竟为何。司空,足可辨乎?” “哦?”曹孟德素多疑。 多年前,何后携黄门死士,“华云截贵子”。见童子申肥,童子兹秀。遂取童子兹。便是今日甄下天子。痛失贵子,董太皇一病不起。便有《起居遗诏》,亦无从另立天子。于是才有,天下三分。否则,蓟王奉诏。立贵子于河北。何来叔侄之争。 黄门令之意。何后已葬身西园火海。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如何可证,所截贵子,非是王美人子,而是董太皇子。 正如,司直程昱,于安集将军董承家中搜出《诛曹盟书》,与端午刺客。二者之间,并无必然关联。 此时,《董太皇诊籍》所载,无故孕身,诞下之麟儿,与甄都天子。二者之间,亦无绝对吻合。 远不能称,铁证如山。只能权且存疑。 “黄门令,所言是也。”心念至此,曹孟德这便定计:“陛下少安。来人。” “在。”卫将军营中虎狼之士,披甲入殿。 “将车骑大将军,举族下狱。” “喏!” “陛下,救我。陛下,救我——”被虎落之士,拖下大殿。董重由在,不住哭号。 倒是安集将军董承,“一回生,二回熟”。再下诏狱,面色不改。 曹司空,另有要事询问:“安集将军之女何在。” “咦?”董承面露讶异:“司空,何问小女。” “人在偏殿否。”曹孟德不答再问。 “未在殿中。”董承如实作答。 “何时脱身。” “便在诏狱。” 一切皆不出,曹孟德所料。 因董承家小,俱下诏狱。守备森严,闲人莫入。故史夫人,自作聪明。先见曹孟德。假近身施术为名,得司空印信,潜入诏狱。于董氏一门,众目睽睽之下。堂而皇之,行移花接木。将董女并食母,遣送出狱。本以为,活命大恩,董承家门,无以为报。必不会走漏风声。岂料,“强中自有强中手”。雕虫小技,早被蓟国谋主窥破。 荀攸传书荀彧。虽“当局者迷”。然荀文若,又岂是泛泛之辈。才有,曹孟德,此时此刻,与董承当面对质。 事已至此,曹孟德已知大概。 端午刺客,非出董承本意。乃史门弟子,栽赃嫁祸。 如何将计就计,最大得利。方是,重中之重。 曹孟德遂言道:“将安集将军,举族下狱。” “喏。”便有如狼似虎,卫将军营士,将董承押下大殿。 不由分说。曹孟德,抱拳请命:“请陛下移驾。” 黄门令左丰,遂请天子下阶出殿。 “明公。”安顿好内外诸事,御史中丞荀彧,司空司直程昱,联袂来见。 “依计行事。” “喏。” 血战二日。甄都宫破。 曹孟德将二董举族下狱。禁天子于御苑。稍后,空置大位,于承光殿中,专开朝会。 此时,大局已定。百官,皆出曹党。同仇敌忾,夷董氏三族之声,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妄言废立天子。 任凭百官唇枪舌剑,口之笔伐。曹孟德,正襟危坐,不置一语。 御史中丞荀彧进言。先张榜安民,再传书河北。二董之事,从长计议。此乃缓兵之计也。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刘备的日常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刘备的日常》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刘备的日常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刘备的日常》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