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大婚当日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唐隐王第一百零二章 大婚当日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贞观九年,三月初八,艳阳高照晴,汝南公主与安平郡主同时下嫁给壮武将军——李承训,天下大脯三日. 汉代以后,儒术深入天下民心,凡事重礼,依礼,这皇帝嫁女更是繁文缛节不断,及至大婚正日,更是马虎不得。 依礼,天初刚亮昏,李承训便需着盛服,与家长到祠堂,向祖宗跪拜祭酒,告知今日要迎娶新娘,不敢忘记祖宗的恩德。 可李承训已是无父、无母、无“无祖宗”的人,因此这一礼节却是免了,但他却并不能立刻去迎亲,因为汝南公主那边却是双亲俱在,有祖宗保佑,她是要太庙敬祖的。 自有礼仪官在掐算时间,估摸着时候已到,李承训这才跨上高头大马,命仪仗队、鼓乐队在前,自己与两个十六人抬的雕龙刻凤的銮轿居中,再后是大批的礼品,再由迎亲的人员四周相随,浩浩荡荡地向宫门行去。 为了凸显排场,迎亲队伍有百人之巨,再加上随时跟在后面看热闹的百姓,这队伍简直是从东市一直到排到了皇城口儿。 皇帝因为公主大婚,全国放假三日,百姓们自是乐意,因为皇帝放假的同时,会有赏赐相随,让百姓同蘸雨露恩泽,古时称之为“大脯”。 那些一路相随,或者围观的百姓,个个笑逐颜开,欢天喜地,全都仰视着这大马上的英俊青年,自然也有一些七姑八姨在指指点点,或者一些文人武夫在谈论他的英雄事迹,当然也少不了那在人群中蹿来蹿去,时而冲到马前的小孩子。 总之,是万民欢腾,热烈空前,坐在马上的李承训,被这气氛所感染,越发地精神抖擞,热血沸腾,但他心里却是极其复杂,充斥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有些欢喜,有些好奇,有些忐忑,还有些惧怕。 驸马府到宫门的距离不远,可由于百姓的观瞻,却走了好久,直到入了皇城才好些,但皇城内也有不少无事的侍卫、宫女在远处看着这迎亲队伍,自也少不了评头论足,一片艳羡。 未嫁的公主通常是在自己母后的宫中居住,汝南公主却是母亲早逝,因此现在居住的宫中,只她一人。皇帝考虑到公主出嫁,没有母亲在侧,总觉得于礼有差,便令汝南公主来立政殿暂住,待出嫁之时,自己与皇后与她做主。 离老远,李承训便见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站在立政殿门口,连忙下马,牵马来到近前,“参见父皇。” “快,驸马请进!”李世民满面喜色,出言招呼,并引李承训入到门内。 李承训来到大殿厅堂,向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叩拜过后,便令迪喜把随行带来大雁,放在地上。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拱手算是答礼,而后命人把大雁收好。 这时,李承训再次叩拜,而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却没有还礼,而是命公主的ru母把公主引了出来。 所有这些都是仪式的一部分,是规定的程序,叫做奠雁之礼。 之所以选择用大雁做信物,完成这个礼仪,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 二是大雁飞的时候排着行列遵守上下的规矩,前面飞的大雁叫出声后面的大雁也会回应,表示尊重礼仪。 后来因雁越来越难得,人们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鹅、鸭、鸡三种活禽代替行奠雁礼,以定婚姻的和顺。 时至今日,堂堂中国礼仪之邦,已经没了这种风俗,而曾经以唐为师的朝鲜,韩国等国,却依然在也袭用。 奠雁之礼结束时,李承训面色滚烫,他曾着实为此头疼来着,众所周知这大雁象征从一而终的坚贞,可他这可是同时取两个女人啊?是否要送两只大雁呢? 李世民闻之他的想法后,哈哈大笑,说他庸人自扰,礼节不可少,还是一只大雁,他吃点亏,送他两个公主便是。 他通红的面色还未褪去,心中扔在不停得打着鼓,不知道应对接下来的局面,是否还有出现差头,他真的十分担心。 公主出来了,但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两个一模一样的公主。 无忧是长孙皇后的干女儿,被封为安平郡主,身份比公主低了半格,因此无论是从服饰还是彩礼陪嫁上,都应该低上一个档次。 长孙皇后准备依礼办事,却被李世民给阻拦住了,他见汝南公主身体丰硕,无忧也是健硕丰满,二人身材倒是不遑多让,便想借机捉弄一下李承训,因此决定给她们穿同样的服饰,只是在陪嫁上分别有差便好。 皇帝的临时起意,可让李承训傻了眼,“这,这,谁是谁啊?” 两位公主都是身着点缀黑边的红色宫装,宽大的裙幅逶迤身后,由于盖着盖头,看不清她的面目,一样腰肢丰满,身板挺直,气质高昂。 在李承训呆立之时,两位公主已被身旁的姆娘送到他的面前。 李承训先向两位公主分别作了个揖,两位公主在姆娘的示意下,同时向他回了个礼。 望着两位亭亭玉立,举止端庄的新娘,李承训那被纠结得像花骨朵一样心,竟好似突然间绽放了,强烈喜悦感产生的同时,一种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这一下娶两个媳妇,还是高贵的公主,这在现代根本是难以想象的事儿,但却在现实中变为了可能。男人的骨子里向来都有一种大男子主义情节,特别是在古代夫道为重的年代,更见优势。 李承训还在铺排自己杂乱无章的心思,便接到姆娘的示意,可以迎接两位公主上轿了。 銮轿停放在院中,他快步来到轿门旁,轻轻掀起轿帘,两位姆娘辞让一番,便引着两位公主登车入内。 李承训再次拜谢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然后命人起轿,带着迎亲队伍回转驸马府,至此,时至正午,算完成了迎亲的程序。 驸马府虽没有立政殿阔达,却是比那里要热闹许多,庭院中张灯结彩,人声鼎沸,不仅是当朝官员,还是街坊邻居,许多都是不请自来,一是要粘粘皇朝的喜气,二来是看看公主排场,三来,听说是同日迎娶两个公主,不知会是何等模样? 李承训一马当先,先进到院里,而后翻身下马,在门口等待两驾銮轿进来。 两挺鸾轿前后鱼贯而入,分别停在前院阔场之上,李承训按照引赞的要求,长身伫立于轿前。 这时,一旁有通赞高声唱喏:“启轿,新人起。” 这是新娘出轿仪式的开始,两位姆娘来到各自守护的公主轿门旁,轻挑轿帘,引出公主。。 引赞:“新郎搭躬” 李承训听喝,连忙拱手作揖,延请新娘,可是两位公主同时而出,他只得左边延请,忙又右边延请。 观礼的人群中不知谁带的头,“哄”地一声笑,而这笑声中充满了真诚和善意。 引赞:“新郎新娘直花堂前。” 李承训居中,左右一边一个公主被姆娘引着来到花堂前。他此刻方知皇帝的良苦用心,如此把新娘装扮成一般模样,倒是省得他有厚此薄彼的尴尬,如今可好,他也不知谁是谁。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 因为这三人同时举办婚礼,因此事前已经专门商讨过行礼时的站位,李承训同时面对二位公主。 通赞:“行礼!” 李承训看着面前依然红盖遮头的新娘,心中很暖,苦尽甘来,才知道幸福的不容易,何况是两个公主同时相伴,且不论婚后的情感如何,这皇帝的爱心却是厚比天高。 通赞:“一叩首,拜天地。” 三人同时面朝门外,向乾坤叩拜。 通赞:“二叩首,拜高堂。” 李承训没有父母,但礼数不能少,因此座上的是两块灵牌,上书“隐”字。 通赞:“三叩首,夫妻对拜。” 新郎新娘互相对拜,这是婚礼最有趣味的场面,由于事先安排好的,李承训有条不紊地先与左边公主对拜,后又与右边公主对拜。 通赞:“礼成,入洞房。” 两位公主新娘被姆娘引着去洞房,等待关于洞房内的礼仪,李承训则留在堂外招呼宾客。 至此,如果说李承训一直游走于朝廷边缘,身份黯淡,不受信赖,那此刻可以说是一跃龙门,完成了从草民到皇亲的转换,深得皇帝恩宠,满朝文武未有能及者。 酒席分别摆在前庭和后院,使男宾和女眷分开来用餐,而中堂则是支起了炉灶,作为厨房,在期间妥为指挥的是宋管家。 宋管家听说李承训大婚,身子未好利索便过来帮忙,而帮衬他的是嫣红和童钱,有他们在,纷乱的婚礼宴席变得有条不紊。 夏雪儿本是大家闺秀,该是藏头露尾,可她却以女管家的身份招呼前来贺礼的一应女眷,辅助她的是小翠和小梅两个侍婢,可以说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有这些人帮衬,李承训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从前庭寒暄到后院,又从后院喝到前庭,这酒自是没少喝。 摆的是流水席,因此来贺亲的人究竟有多少,不好说,总之唱礼的家丁喊得口干舌燥,引宾的太监焦头烂额,收礼的侍卫晕头转向,单是礼物便整整放满了两间空出的屋子。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唐隐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唐隐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唐隐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唐隐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