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攻守易势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吴楚春秋第一百零一章 攻守易势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吴军经过沂水和珺湘两阵之败,方知秦师勇猛、战力非凡。吴军只好收紧战场,把主要兵力都龟缩在郢都周围,准备以郢都为根据地,与秦楚联军对抗。 于是吴王阖闾对吴军重新进行部署,令夫概和公子山领兵5千固守郢都;伍员领兵5千守麦城;伯嚭领兵5千守监利;阖闾自率大军和孙武驻守纪南城。 在郢都一带,吴军步步为营,连接成垒,欲与秦楚联军打一场持久战。 阖闾心忧秦军强悍,恐兵力不足,但在楚国征兵却是极不可靠的。楚国人心未附,视吴为仇,不可用也。阖闾一直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一日,吴王召孙武进帐,商谈军国大事。 君臣二人盘膝落座,默然良久,阖闾方才长叹一声,幽幽言道:“可惜寡人在‘定楚’这个战略上失策良多。现在回想起来,爱卿当日所制定的‘弱楚’之策才是上上之选。可惜当初我们君臣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能审时度势,失去了大好良机。现在就算与楚王议和,已经是不能了。有沂水、珺湘之败,秦楚联军就会更加自信,有了底气,看来定不会再割地与我军议和了。” 孙武知吴王是在试探自己,以现在的局势,能否还有议和的可能。孙武便直言奏道:“此一时彼一时也!我军连败,秦楚联军自会军心大振。议和为盟的可行性现在肯定已经丧失,臣最担心的是国内的局势,千万别出什么岔子才好。” 阖闾点点头,想着秦楚联军日日向郢都紧逼而来,而手里兵力不济,便问道:“现在秦国出师5百乘。楚军现在又集结了数万兵力。吾军难以为继,爱卿可有良策?” 孙武思索了一阵,奏道:“楚人不可用,国内也难以再征到兵源。大王不如派特使到唐国和蔡国去征兵,臣相信唐侯和蔡候是不会拒绝的。” 阖闾认为孙武之言不差,命大夫子产为征兵特使,即去唐国和蔡国征兵,为吴军所用。 话说秦楚联军和吴军在郢都一带形成相持之势。因为吴军是守城,并不主动出城与联军作战,就算联军在城外高骂。做出很多诱敌之状,吴军也是不理。秦楚联军也不敢驱兵深入,担心陷入吴军的合围之中。 这两军对垒,城外的联军自然是最为着急。秦军千里出师,希望是能速战速决。如果长此以往,局势就会不妙。 秦帅子薄便与楚帅子西商议。子西道:“现在吴军在郢都死守。轻易不能攻打取胜。但唐国和蔡国是吴国的会盟之国。如果二国趁我军不备,率军助吴,所以不可不防。” 子薄闻之,觉得子西的担心大有道理。便道:“唐国比蔡国弱小,也更容易攻打。不如乘此机会,遣一支秘密之师。先去灭了唐国。唐国一灭,敲山震虎,蔡国岂敢动弹?自然不敢派兵助吴。搞定唐、蔡二国,我们可以专心对付吴军。” 子西深以为善。便从楚军中拨出3千兵马。子薄也从秦师中拨出3千兵马,令子虎为将,斗辛副之,打着楚军旗号,秘密领兵潜入唐国边境,定要灭唐复命。 话说子虎领着6千兵马,先向东,再折往北去。楚军日夜疾行,不过3日,便兵临唐国之境。 这唐国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就是全国也不到5千兵马。主要的兵力都基本上放在都城一带,拱卫京师的安全。而国境之上并无多少守城的部队,所以楚军长驱直入,基本没受到什么抵抗就到了唐国的都城之下。 子虎兵临城下,唐侯早就吓得魂不附体。 唐侯见楚军把都城围得个层层叠叠,看来是插翅难飞了。唐侯先是遣使出城,与楚军议和。子虎不许。唐侯又下降书,甘愿向楚称臣。而楚国必欲灭唐,才能敲打蔡国,所以子虎依然拒绝了唐侯的投降之请。 唐侯无奈,知楚军必欲灭己,便在宫内自刎而亡。 但是唐国世子(储君)敏为人爽直,素来喜欢习武射箭,是一条汉子。以前唐侯被囊瓦索贿骕骦,唐侯不允,囊瓦便监禁了唐侯。就是这个世子敏派大臣公孙哲去楚国救父,后来公孙哲盗马赎回了唐侯。 看来,这唐世子敏却非等闲之辈。 唐世子见父王束手受死,便暂摄大权,号召全城军民,誓死守城。又欲派出信使,突围出城,报信于吴王。 唐世子一边亲历城楼御敌,一边令大臣公孙哲大集守城之械,如檑木、滚石、箭簇等;一边设法护送信使突围。 这日,秦师开始发动攻城之役。这秦兵在平原作战自是好的,但对于攻城却是短板。这支攻城的军队,各有一半的秦楚之兵。毕竟秦兵和楚兵在相互的协同和军事习惯上都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联军并没能占到半分便宜。 联军一连攻城三日,子虎和古辛都是身先士卒,立于城下亲自坐镇指挥。那些云梯上的士兵,源源不断地爬向唐城那高高的城墙。但是,总是在最后的时刻,一个个跌落直下。城内的唐兵没有退路,只得拼死一战,所以释放出来的战力非比寻常,远远超过了子虎和古辛的想象。 见三日攻城不下,子虎传令罢兵,让大军退后2里下寨,让士卒暂作休整,另图破城之策。 唐世子见联军后撤,便与公孙哲商议,如何突围出城。 世子道:“唐乃一座孤城,实在难以支撑楚军的攻击,我们这样死守,早晚必然城破。不如趁楚军后撤之机,突围而出。” 公孙哲点头称是:“臣可以护送世子突围出城,前些日子,信使多次想突围都没能成功,现在楚军后撤,有了可趁之机。” 世子怅然道:“现在信使突围已经没有了意义。就算吴王知晓了楚军攻唐的消息,也来不及解这城下之危了。” 公孙哲默然良久,沉声道:“看来远水解不了近渴,吴王鞭长莫及,臣请世子早做准备,突围出城。” 世子摇摇头,凄然道:“我既然为唐国世子,岂会弃城而逃?我的意思是先生把我的家眷护送出城,我欲与此城共存亡!” 公孙哲欲再相劝,世子摆手止之道:“先生不必再言,可速去调遣精卒,我当作为掩护,从后城出门,然后向西,逃往吴国!” 第二日夜半,天色阴霾,月色昏昏。只见唐城的后城门悄悄打开了一条缝。半晌,见没有什么动静,渐渐城门开启,隐隐约约可见一队车马静声出城。 这一队人马士卒不多,主要有几辆大车,车外之人都扮作了平民装束。在这只小队的后面,紧跟着一支轻骑,都是摘铃裹足,没发出多大的声响。 这只队伍行进得十分缓慢,趁着莽莽夜色,一路向东去了。 正行进间,突然发现前面有火炬挥舞,公孙哲知是巡哨的楚军,也不搭言,自顾潜行。 “站住,你们是什么人?”看来楚哨发现了这只队伍,上前喝道。 这时只听几声弦响,那上前的几名楚军便长嚎了数声,一头栽地。 原来这是楚军的游哨。子虎的大军在唐城外南方2里下寨,但是为了防止唐兵突围逃走,在唐城周围就设下了数个据点,设置了游哨,一旦发现唐军有异动,这些游哨便告知大营。 公孙哲领着世子的家眷出城而走,世子领着轻骑突入楚军据点。楚军以为是唐军趁夜劫营,便一边敌住,一边向大营求援。 待子虎和斗辛率大军前来,世子却边打边撤,退回到了唐城。(未完待续。。)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吴楚春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吴楚春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吴楚春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吴楚春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