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五章:在逃亡的路上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二百四十五章:在逃亡的路上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好不容易才逃离金兵的追击,如今高宗皇帝要考虑的,是何去何从的问题? 无论如何,皇帝还是要有一个与身份相称的落脚点。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召宰执从官诸将,对宅堂计事。帝曰:“姑留此,或径趋浙中邪?” 君臣上下正在商量讨论的时候,突然有一名大将闯了进来,跪倒在高宗皇帝的前面,放声嚎啕大哭。 众人一看,原来是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 这个刘光世大人在三天之前,被朝廷派去迎战金兵,最后却不战自溃;如今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组织了。 小皇帝一惊,连忙开口追问其原因。 刘光世哭诉道:“都统制王渊掌管江上的船只,平ri总是说,紧急时一定可以保证顺利渡江,决不会误事。现在船都到哪里去了?臣部下有数万人,还有两千骑兵,现在都没船渡江,让臣下如何为陛下效力。” 这个刘光世的脸皮真是厚到了没边:明明还有那么多的兵力,不去保护百姓,守土卫国,反而前来投诉没船逃跑。 必须要提醒一下,现在的扬州城里可是只有区区五百名骑兵。 当然,刘光世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所在。 一是转移视线,让高宗不再注意、追究他的不战自溃之罪。 二是保存实力,目前剩下的部队过不了将,刘光世手中就没有本钱。所以刘光世无论如何也要争取把他的部下给捞回来。 光棍司令不是司令。对于这一点。身为军二代的刘光世心里非常清楚。 宰相黄潜善其他的本事没有,人事斗争却是他的强项,一下就看穿了刘光世的伎俩,马上回应道:“已经收集几百条船去让军士过江了。” 黄潜善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过多地纠缠。 ...... 高宗皇帝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安全,便说道:“既然军士渡江的事情已经安排好,现在还是赶快商议到底何去何从? 吏部尚书吕颐浩闪身出班,降阶拜伏不起;紧接着,户部尚书叶梦得等三人也都相继站出来。跪倒在庭下。 高宗不知道这些人跑到庭下跪拜是什么意思,便让黄潜善去问。 吕颐浩以头磕地,哀求皇帝说:“陛下暂时留一留,留在这里作为江北军民的声援。不然,金兵顺势渡江,那就更加狼狈了。” 不得不说,吕颐浩对目前的形势还是看得相当的透彻。 如果赵构此时继续逃跑,扬州城的惨剧很有可能在镇江重新上演一次。 军民不知金兵的虚实,皇帝一跑,谣言势必四起。人们还以为有无数的金兵杀到。军心不稳、百姓恐慌的结果,个个急于逃命。不用金兵来打,自己都会先挤死、踩死无数…… 高宗皇帝又看了看黄潜善、汪伯彦两人,黄、汪两人也都点头认同。 高宗皇帝早就没了主意,见众大臣都这样说,也只得同意暂时留下,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宰相到江边指挥,号令江北的军士结阵御敌,让官吏和百姓们先行渡江。” 就此看来,赵构还是懂得做一些门面的功夫。 ................................. 在高宗皇帝与群臣的早朝会议结束后,又接连发生了两桩小事。 第一桩小事,江北都巡检皇甫佐竟然被御林军都统制王渊所杀。 当高宗追问王渊时,王渊答道:“皇甫佐主管海舟大船,办事不力,致使大量的军民停滞在北岸,不能够及时渡江,罪大应杀。” 其实,皇甫佐只是王渊的替罪羊。 王渊见刘光世揭发自己,怕事后受到追究,所以来了一招“李代桃僵”,把责任推到了皇甫佐的身上,然后杀了他。 现在高宗皇帝和其他大臣都没时间和心情来处理这件事情。就算是将来重新提起,王渊也可以声称是皇甫佐的失误,从而导致刘光世的误会。 反正死无对证,一切都是皇甫佐的错,王渊本人就万事大吉了。 ...... 第二桩小事,临近中午的时候,江北有一个名叫安义的统领官派人渡江来向朝廷禀告:“今天早上有几百名金国的骑兵前来袭击,这些金兵都没有披挂盔甲,安义带领一千名本部下属,再加上其他一些溃散的军士,将金兵打退了。 高宗闻报大喜,马上把安义升迁为江北统制,让他守住瓜州渡口。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有统领官安义,自江北遣使臣林善来言:“今早金数百骑来袭,皆无器甲,已率所部千人,集诸溃军she退矣。”遂以义为江北统制,俾收兵保瓜洲渡。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些金兵经过长途跋涉和征战,已经是人困马乏,索xing连盔甲这么重要的护具都不穿戴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安义率领一千多名步兵,就把这几百名骑兵给打退了。 需要提醒的是,几天前,也是五百名的金国骑兵,就已经把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部,御林军都统制王渊部,合共不下十万人马给击溃了。 这就是宋朝历史的诡异之处,让后人抓狂、和难以理解。 ............................ 又过了一会儿,王渊又走过来对皇帝说:“陛下留在这里,只能守住镇江一处地方,假如金兵从通州(江苏南通)渡江,先占领了姑苏(江苏苏州),那陛下该怎么办?还不如早点去杭州,杭州有多重江河的阻隔。” 高宗还没出声,身边的内侍太监都说王渊言之有理。 中午,高宗把黄潜善、汪伯彦等高层叫来,把王渊的意见告诉他们。 黄潜善的回答非常有趣:“既然王渊大人都这么说了,我还能找出什么理由来让陛下留下来不走。” 对于王渊的意见,黄潜善并没有反对,也没有说同意。 黄潜善当然知道高宗皇帝想走,离金兵越远越好,所以他不敢反对;但是,高宗皇帝在早上才答应了吕颐浩等人留下来不走,所谓“君无戏言”,如果黄潜善同意,岂不是要承担陷高宗于不义的风险? 对于黄潜善这个老狐狸而言,模棱两可是唯一的选择。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既而渊人对,言:“暂驻镇江,止捍得一处。若金自通州渡江,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阻。”诸内侍以为是。ri方午,帝遣中使趣召宰执,以渊语告之,潜善曰:“渊言如此,臣复何辞以留陛下!” ...... 在上述这段历史记载当中,有几个文字很容易就会被人忽略掉,这几个文字就是:“诸内侍以为是”。 这说明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在对国事发表意见。 从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对于现阶段建炎皇朝的集体领导核心,人们常常认为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等,因为他们相对应的职位分别是皇帝、宰相、枢密使、御林军大总管。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人拥有实权,但他们都要听皇帝的话;可是皇帝还年轻,需要保姆的照顾;这些保姆(太监)整天围着皇帝,什么都发表意见,什么都要插手。 之前皇帝所做出的种种决定,有多少是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出自太监们的口中,天知晓。 宋朝有着太监处理政务的传统,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年代,童贯、梁思成、李宪、等等,哪一个不是一时之俊杰。 高宗皇帝身边的这些内侍太监们,也在努力地学习他们的前辈,要象我们的童贯大人一样,党、政、军、财、全部一把抓。 可惜的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高宗皇帝的倒行逆施和懦弱行径,再加上这些太监们的指手画脚,终于引发了建炎皇朝的第一次政变和高宗皇帝的第一次下台。 。。) ps:谢谢zhuxyhh01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vela2003大大、hans2006大大、三牛aa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