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温水煮青蛙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宋武皇第一百七十五章 温水煮青蛙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自赵惟吉登基以来已经过去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中朝廷中的一般大臣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变化,不似赵光义一上台来的清除异己,也不像赵恒一般上台以后开始推行自己的想法。 这为藩王出身的皇帝好像没有理想一般没有提出过任何属于他自己的规划一切都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 可能唯一的变化就是形成了一个以寇准为首的小团体,皇帝每天接到的奏折都要与他们商议,除此以外便再没有更多的变化了。 这个小团体由一位中书门下平章事还有两位参知政事为首,另附有枢密院与三司的正副长官,再加上一些其他重要部门的官员总共十来人左右。 赵惟吉在皇宫里专门给他们找了个办公的地方,每天处理奏章的时候将不同种类的奏章交给专门负责部门的长官处理,当场处理完,当场就审核掉,然后当场在交给皇帝批阅,批阅完了以后再交回去执行。 这就直接将李唐以来一直延续到宋初的三省六部制给浓缩了一下,虽然还是制定,审核,再执行三道工序,但是就避免了部与部之间的来回传导,避免了踢皮球的可能性。 但是其他的一般官员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因为这件事情并没有太多其他人了解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只知道最近一两个月以来递上去的奏折基本上在一天之后就能够得到答复,效率相当惊人。 赵惟吉之所以这样做除了以前部与部之间的来回传递太过于浪费时间以外。他还想借此慢慢的形成一个类似于后来明朝内阁的东西。 都说明朝出王八蛋皇帝,但是就是这个王八蛋皇帝满天飞。整个明朝一朝皇帝不上朝时间达到朝代持续时间一般左右的荒唐王朝却维持了两百七十六年之久。 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便是在明朝中期慢慢成型的内阁政治,在明朝的内阁政治之中,国家权力变成了两块,内阁大臣的票拟以及皇帝的批红(虽然批红后来绝大多数时候是由太监掌控)。 这就有些像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二元君主立宪制,国家有内阁负责运行,皇帝只负责任命内阁,以及同意或否决内阁所提出来的治国方案。 方案怎样制定,以及怎样实施都有内阁决定。内阁对皇帝负责。 在赵惟吉的心中这种政治体制很适合一个君主制根深蒂固的国家,一来君主仍然有极大的权利,不似后来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君主只有同意权。 明朝的内阁制度,君主仍然保有着极大的国家权利,只不过具体操作变成由内阁负责而已,这样一来便可以避免国家兴亡全系于君主一人身上。 毕竟纵观历史。好皇帝就那么几个,十根手指不够,再加十个脚趾也数完了。世袭的皇位你无法保证代代都出精英。 但是大臣就不同了,凡是能够做到宰制之位的大臣谁不是披荆斩棘爬上了的,只要没被淘汰掉,必然有过人之处。国家交由这些人治理出事的风险要小得多。 更何况,用大臣主导国家的治理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不行我们就换人,换宰相可要比换皇帝容易的多了。 不过这些东西都得一步一步的来,现在整个国家还基本上系于赵惟吉一人身上。毕竟这只是刚刚开始。 接下来赵惟吉打算将六部中的刑部以及与刑部相配套的大理寺等司法机关独立出来,直接向皇帝负责。让司法机关变成脱离于朝廷之外的皇帝直属机构,不受处皇帝以外的任何人事的影响。 不过赵惟吉暂时还不打算这么做,因为这样一来要触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商鞅,王安石以及张居正的例子告诉赵惟吉,改革者一般都没啥好下场,即便他们的改革是正确有利于国家的。 所以已经坐上了帝位的赵惟吉对于这些任何可能触及到既得者利益的改革都得一步一步慢慢的来,最好就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烫死了。 这内阁就是第一步,而第二步,便是那些被赵惟吉找回来的“企业家”们了。 这三个月以来,开封府以西的郑县突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建起了许多像作坊一样,但是比作坊规模要大得多的建筑。 还有就是汴梁城中的商业活动比以前更兴旺了,很多以前对于经商的限制被赵惟吉利用偷换概念的手段给悄悄的抹消掉了,一般没有经过商的大臣看不出来,但是在商场上经历多年摸爬滚打的老油条们一看就能够看明白。 …… 在一个很平常的上午,汴梁城中,平时没啥人注意的汴河今天被数以万计的群众填满了两岸的空隙。 只是这些群众之中,没人知道其他的人到底在这里做什么,只知道据说汴河之上出现了一个新奇的玩意儿。 然后一传十十传百的将群众们都吸引到了这里,将两岸围了起来。 “来了,来了,是不是那个东西?”一个眼力好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玩意儿从远处的河道上开了过来。 听他那么一嚷嚷,所有人都往河的上游看了过去:“哪呢?哪呢?” 只看见一艘船慢慢的开过来,这让很多人非常的失望:“就是一艘船啊,切~~~。” 正当有人要走的时候,突然又有另外一个人嚷嚷了起来:“大家快看,那可不是普通的船,那艘船没帆没桨,就只有一个巨大的烟囱,还有两个水车。” 那些刚准备要走的人踏出去的那只脚还没有落地便又被这声叫喊给拉了回来,他们转过身一看。果然像那人所说的那样,那艘船没有帆。没有桨,只有一个冒着烟的大烟囱还有两个不断滚动的水车。 而船上站着的人便是刚登基不久的赵惟吉,他正站在船头向两岸围观的百姓挥手致意,吓得老百姓们立刻就想往下跪。 只是还没来得及等他们跪下了,船就开走了。 这些船,便是黑珍珠号的内河航运版本了,下定决心要大力发展商业的赵惟吉除了在政策上给予了优惠以外,另外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发展交通了。 本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则,对于运输方式的改造被赵惟吉放在了他登基以后的首位,毕竟这技能促进商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又暂时不会与那些老油条们的既得利益相冲突。 但是在哪方面改造运输方式就值得好好研究一下了。 首先,大宋的驰道还是比较完备的,兴修驰道用不着赵惟吉来做。最多就是维护一下而已。 而且赵惟吉暂时还没有能够弄出汽车的本事,他连内燃机都还没有完全研制出来呢。 既然这两样不行,那么火车总可以吧?早就在新华城里将真气引擎研制出的赵惟吉当然想过火车的可行性,但是用火车的话就必须大量的假设铁路,这可是一件超级大工程,才经历过大战的宋朝暂时可没有这个财力。在给赵惟吉五年的时间可能才能办到。 既然火车也不行了,那么就只剩河运可以打主意了,在这里赵惟吉默默的向隋炀帝祷告了一下,感谢他不惜牺牲自己从而为后代留下的大运河。 有着这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作为基础,赵惟吉根本不用开通新的河道。只用在运输工具上改进一下便可以了。 这让他省去了许多的烦恼,运输工具的改进实在太简单了。将运用在黑珍珠号上的技术改进一下搬到内河小船上来不就完了。 在除去了为火炮所留的炮口以后,赵惟吉连风帆都不用了,直接装俩水轮就完了。这艘船经过测试比原本的船要快上一倍,而且不受风向的影响,逆流的时候发挥也极好。 唯一的确定就是要用煤,好在在这个时候大宋境内的煤炭储量还很丰富,足够船运消耗的。 就在赵惟吉之前在汴河上所乘坐的这艘船航行成功了以后,无数的老朋友开始再次出现在了赵惟吉的面前。 这些人正是商会的老板们,在赵惟吉下令制造这艘船之前,他便让人给这些老板们带去了信息。 当这些老板们看到这新船如此的快速,并且载重量极大的时候,自然都十分的想要,因为有这种船大概三四艘,便可组成一个极强的运输船队,这对于他们将货物运往全国是十分的有利的。 这些老朋友再次的出现,自然令赵惟吉非常的高兴,这些人这两年可没少赚钱,而此刻刚打完仗不就的大宋国库可是非常空虚的,这填充国库的重任自然便得由这些肥羊来完成了。 于是赵惟吉大笔一挥,以成本价五倍的价格提供给了这些肥羊们,并且还要先交百分之三十才开始建造。 “皇上,这价格会不会太高些?”主要负责船只建造的工部的官员有些拿不定主意。 “没事,他们会接受的。还有你告诉他们咱们这里是不讲价的。”赵惟吉才不怕那些老狐狸们不买,这种技术现在只有他才有,搞的是垄断。 只要有一家买了,其他家不买的话,很快的便会被冲击的很惨,到时候其他人还不得乖乖的掏钱。 现在赵惟吉巴不得,只有少数几家人先买,其他人继续观望,这样一来以后还能够有涨价的空间。 就在赵惟吉还在想着如何坑那些商界老狐狸的时候,张知白突然走了过来:“皇上,有几个大臣联名上了这么一份奏折。” “奏折你们看不就完了,不是说了你们拿出具体的意见以后,再上交给我吗?” “不是,是这封奏折有些特殊。” 这让赵惟吉有点好奇了,什么特殊的奏折让张知白等人居然不敢拿主意了。不过等他将奏折拿过来一看以后,嘴角不由得有些上扬了。(鼎天小说居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宋武皇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武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武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宋武皇》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