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教不会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贤王第184章教不会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苟参觉得,自己遭遇到了一件比当初在颍川郡如何铲除原、褚等四大家族还要棘手百倍千倍万倍的问题。 在颍川郡做不好大不了不干县令了,是能力问题,可是和刘敏的事情处理不好,要么深深的得罪了刘敏,刘敏就会嫉恨自己一辈子——女人对你由爱变恨是很恐怖的事情,何况这个女人是公主——要么刘询直接派人砍了自己这个胆敢勾引大汉公主的小小在家贬谪的待诏! “玩火自^焚!” 以前是苟参竭力的想接近刘敏,最近却是竭力的想法子和刘敏不留痕迹的保持距离,既不疏远她,也不和她亲近。 这个很难。 无论是得罪刘敏还是惹怒刘询都不是苟参想要的。 怎么办? 自己到底要怎么办? 隐姓埋名? 逃出大汉? 身边的人都觉察不到苟参因为刘敏的事情已经有些寝食难安、分崩离析了,只有苟参自己知道这件事再要找不出解决的办法,他真的就要疯了,他似乎看到了刘询因为自己勾引刘敏而怒不可遏的天子之怒! 可是如今最先进的文明就是大汉国,难道要自己逃到四周的蛮夷之地去? 天下之大,无处藏身,人海茫茫,谁明吾心! ——这难道就是破坏别人婚姻,充当第三者的下场吗? 小^三的日子,真不好过啊。 事情怎么搞成了这样? …… 大汉国终于迎来了远方的客人:龟兹国王绛宾和他的夫人。还有如今乌孙国国主翁归靡的小女儿,乌孙公主其其格。 龟兹王及其夫人朝见大汉天子,天子刘询大悦。赐给龟兹王绛宾印信、绶带,封绛宾夫人公主称号,并给予十分丰厚的赏赐。 然后,乌孙王翁归靡的使节送上了乌孙太子元贵靡求婚大汉公主的聘礼,一千匹良马和西域各式珍宝若干。 天子刘询准了乌孙求婚,赐大汉相夫公主下嫁给乌孙太子元贵靡,择取黄道吉日派大汉使节将相夫公主送到乌孙国完婚。 接下来。就是乌孙公主其其格在大汉挑选一个青年俊秀,作为自己的夫君了。 不过,乌孙公主其其格对天子刘询言明。她要按照乌孙国的风俗,按照自己的意思来为自己挑选未来的伴侣。 在这件事上,乌孙国事先照会过大汉,刘询也做过考虑。同时也问询过大汉朝臣。大家虽然都对乌孙公主的作风有些难以理解,但是也不便多言。 但是,关于其其格在哪个范围里挑选未来夫君的问题上,很多人明里暗里都提出了意见。 这些意见大致的几乎都一样,那就是,不希望自己家的儿郎被乌孙国那个眼睛说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皮肤白的像是没有血色,头发是金黄色。个头倒是七尺有余的乌孙国公主挑中。 大汉国朝臣们认为历来婚姻之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纵然有女子自己挑选婆家的,那也是男女双方长期认识,青梅竹马的,双方家长都了解彼此,一切都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媒妁,在这里就只是一个象征的过场。 另外一种像是天子嫁女这样的,那谁不想要自己家娶到公主呢? 可是乌孙和大汉本就是两个国度,风俗习惯不同不说,今后谁家的儿子将那个迥乎异同自己审美观念的女子放在屋里,那还不是要天天见面,心里能不别扭? 乌孙方面倒是简单,要求大汉国男子十五以上,二十五以下,没有婚配的就可以列在其其格公主挑选的范围之内。 于是,负责大汉国这边为其其格挑选候选人的典属国杨谭就做了难,他根本就完不成任务,没人报名,这事又不能自己出面强派的。 杨谭无奈,只有将窘境禀告了天子刘询。 刘询听了很生气,诏令:长安城中,凡是官宦人家子弟,年龄十五至二十五岁,没有婚约的男子,全部限日到典属国那里报名,否则,以不敬罪论处。 其时大汉国男女婚配的时间都比较早,十六七娶妻的很是普遍,二十岁往上的,就是凤毛麟角了。 这样以来,杨谭的名单上倒是一下就列出了一百多个人,而且大多数都是刚刚年满十五岁的,杨谭心说,这下终于可以交差了。 可是下来,这场选亲又有了异端,这让天子刘询大怒。 未央宫,宣室殿后殿,大汉帝国第十位天子刘询坐在那里,手指在案几上轻轻的弹动着,眉头轻轻皱着,看着站立在一边的太子刘奭。 大汉国皇太子刘奭面貌俊秀,风^流倜傥,他这没有注意到父亲刘询已经有些不耐烦,自顾的说到:“……当初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保举辛汤为护羌校尉,但是赵充国将军反对,说辛汤此人素有恶名,不能为护羌校尉,于是父皇听了赵充国的奏谏,任命了辛临众。” “只是辛临众上任伊始就病了,不能继续为护羌校尉一职,众位臣子就再次保举辛汤。” “果然,辛汤上任后多次在酒醉之后虐待羌人,轻辄打骂,重辄极刑,原本西域羌人已经不多,不足为虑,但重压之下必有麻烦,果然,羌人再度反叛,到底同赵充国预料的一样。” 刘询“笃笃”的在案几上弹了两下,看着自己这个长得丰神儒雅的儿子问:“那太子到底要说什么?” 大殿一边的中书仆射石显不禁抬头看了刘询和刘奭一下,赶紧又低头。 刘奭看看父亲,鼓起勇气说:“《左传.恒公二年》有云:国家之败也。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既然国家的败坏常常是因为官吏的贪赃枉法、邪恶不正引起的,官吏的失德。常常是因为上司的纵容包庇、公开第施恩宠、行贿赂而造成的,那么,父皇却为何仍旧一意的顺应那些大臣的上书,要让辛汤做护羌校尉呢?” 刘奭这就是在诘问天子刘询了。 刘询知道太子说的对,可是他就是不喜欢刘奭在说什么话的时候,先引据一些经典著作里的话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论据,那样听起来就算是太子说的对。好像也没有自己的见识。 “那你说如今如何做?” 刘奭看着刘询耐心的征求自己的意见,就朗声说道:“《孟子.公孙丑上》里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既然以武力服人不是真正的服人。以德服人才是大道。那父皇为何仅仅的惩戒了辛汤而没有惩处那些保荐他的大臣们?” “这是不是有些宽严不济?” 刘询有些无奈的看着自己和许平君生的这个儿子,他恍惚的好像在刘奭的脸上看到了许平君的影子,心里的那股刚刚升起的怨气被柔情给冲淡了些,摆手让刘奭坐在自己身边,轻声的说:“朕觉得,太子的意思是说,那些大臣保荐辛汤不力,应该治罪。是不是?” 刘奭就点头,刘询又说:“还有。太子说赵充国看待问题准确,应该褒奖,对不对?” 刘奭又点头,刘询叹气说:“那你有没有想过,朕为何只是惩处了辛汤而没有斥责其他人呢?” 刘奭就看着刘询,刘询说:“你知道不知道‘法不责众’?难道辛汤犯了错,朕就要将所有的大臣都训斥吗?” 刘奭就要说话,刘询紧接着说:“那你为何不想父皇是暂且的将这些保荐不力的臣子们过错记在那里,等过一段他们如果再有别的错,而一起责罚呢?” 刘奭听了一怔,刘询缓和了语气说:“太子,你难道真的觉得父皇已经老得昏愦了吗?” 刘奭赶紧低头说:“儿臣不敢……” 刘询语重心长的说:“辛汤的兄长辛武贤在酒泉做太守,已经多少年了,当年他和徐延寿一起抗击过羌人的反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就算是辛汤能力不行,在西域犯下了错,难道能造成比前些年羌人叛乱更大的乱子吗?” “你刚才也说了,羌人少的已经不足为虑了,就是辛汤在那里胡作非为,羌人能乱倒哪种地步呢?再者,辛武贤看到自己弟弟才难致用,他心里难道不替他弟弟辛汤着急吗?朕到底还是让辛汤去做了护羌校尉,辛武贤当初就是怨恨,也只能怪赵充国,如今就是怨,也只能怨自己的弟弟辛汤不争气,他对朕,对咱们刘家,又有什么怨言?” 刘奭恍然的点头,一边的石显将头杵的更低。 刘询在教授太子帝王之术,石显心里有些恐惧,他倏然觉得自己在这里非常的不妥,知道的越多就越是危险,可是天子却没有让自己回避的意思。 “再说朝中的大臣们,他们当初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保荐了辛汤,到底辛汤也是犯了事的,他们难道对朕的时候,心里能没有愧疚?” “然后,朕如今不责罚训斥他们,他们但凡不傻的,今后在做事的时候就会尽心一些,力求弥补在护羌校尉上所犯下的错误,你刚才说左传,你可知道左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事以和’?” 刘奭答道:“是,父皇,这句是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意思是治国以宽厚与严峻相结合,互相补充,政事就和美。” “是啊,礼记里面也说过,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方式不一样,但是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 “所谓的治国就要宽严相结合,处罚一些人,就必须同时的保全另一些人,否则错的全错了,对的全对,那么下面的臣子都是一个阵线,朕的位置,太子的位置,又在哪里?” “岂不是真的成了孤家寡人?”(未完待续。。) ps:【《资治通鉴汉纪十七.中宗孝宣帝》“乌孙公主女为龟兹王绛宾夫人。绛宾上书言:“得尚汉外孙,愿与公主又俱入朝。”……龟兹王及其夫人来朝;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赏赐甚厚。】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贤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贤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贤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贤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