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赐姓杨柳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隋唐秘史第九十章 赐姓杨柳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却说炀帝的车驾离开了东京,往汴渠而来。还没走多长时间,早有虞世基、麻叔谋、王弘一班心腹大臣,前来迎接。炀帝也没有到行宫,直接就上船,自己和萧后坐上了十只头号的大龙舟。十六院夫人和众美人被分派在五百只二号龙舟里面。一万只杂船,一部分装载太监,一部分装载乐人,还有一部分供应饮食。文武百官,带领着兵马,都在两岸立营驻扎,没有诏旨,不许轻易上船。炀帝自己的十只大龙舟用索接连起来,居于正中间。五百只二号龙舟,分一半在前、一半在后,簇拥着大龙舟前进。每只船上都插着一面绣旗,编成字号,众夫人、美人都照着字号居住,以便不时宣召。各杂船也都插着一面黄旗,又按照龙舟上字号分一个小号,整整齐齐地排开,不许有丝毫差错。大船上一声鼓响,众船都要鱼贯而进;一声金鸣,各船就要立即停住,如有军法一般,十分严肃。又设了十名郎将为护缆使,叫他们巡视周围。虽然有一万多只龙舟,几十万人,把一条淮河都填满了,但是天子的号令一出,都整整肃肃,排列有序,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 炀帝把龙舟分派好了以后,只见高昌引着一千殿脚女来见炀帝。炀帝看见这些女子都是吴越装束,一个个桃红杏白,十分可爱,满心欢喜,就问道:“她们都分派好了吗?”高昌说道:“分派是分派了,只是还没有经万岁选过。”炀帝说道:“不用选了,等着明天牵缆绳时朕在龙舟上看看再说吧!”众殿脚女领旨,各自散去。 天色已经很晚,今天看来开不了船了,炀帝就吩咐在船殿中排起酒宴,先召群臣饮了一回,群臣散去。又同萧后、众夫人,一直吃到半夜才去睡觉。第二天炀帝起来,传旨击鼓开船。不知怎么回事,这一天一点风都没有,不能挂锦帆。众人只得把缆绳拴上,先把一千头羊驱赶在前边,随后叫众殿脚女一齐上岸去牵挽。众殿脚女都是演习好了的,打扮得娇娇媚媚,上了岸,按照前后次序站好了,船头上轻敲一声画鼓,众女子一齐用力,那十只大龙舟,被一百条缆绳扯着,悠悠漾漾地朝前走去。炀帝与萧后站在船楼中仔细观看,只见两岸上锦牵绣挽,玉曳珠摇,百样风景,千般袅娜。自古以来,从没有那个皇帝像炀帝这样会玩。 炀帝看了,喜不自胜。就对萧后说道:“朕今天这样玩乐,也不枉了做天子一场。”萧后说道:“陛下能及时行乐,真可谓天性聪明。”炀帝说了几句闲话,又同萧后扶着栏杆观看。走得还不到半里地,只见众殿脚女的粉脸上都微微透出汗来,有点喘息不定的样子。你猜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个时候是四月初,天气刚开始转热,上午的太阳又在东边,正好照在脸上,这些殿脚女不过都是十六七岁的娇柔女子,怎么能禁得起!所以还没有走多远就喘息起来。 炀帝看了,心里想道:“这些女子,原是要她们妆饰美观,如果一个个都流出汗来,气喘吁吁地行走,就一点趣味都没有了。”炀帝想到这儿,急忙传旨,敲锣鸣金让船停住。左右领旨,急忙走到船头上,“当”的一声金鸣,两岸上的众殿脚女都一齐挽住缆绳不走了。又一声金鸣,众女子都将缆绳一转一转地绕了回来。又一声金响,众女子都收了缆绳,一齐走上船来。萧后就问道:“才走了几步路,为何陛下又让停住了?”炀帝说道:“御妻难道没有看见,这些殿脚女才走了不到半里就气喘起来了吗?如果再走一会,一个个流出汗来,成什么样子?这是太阳照着,天气热的缘故,所以朕叫她们暂时停住,必须商量一个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萧后笑着说道:“陛下原来是爱惜她们,恐怕晒坏了。妾倒有一个办法,不知道行不行?”炀帝问道:“御妻有何妙计?”萧后道:“这些殿脚女,两只手要牵缆绳,又遮不得扇子,又打不得伞,怎么能免得了太阳晒?臣妾看来,倒不如在龙舟上,过了夏天,等到秋凉再去,这样就不会晒着她们了。”炀帝笑着说道:“御妻不要取笑,朕不是爱惜她们,只是这个样子实在是不美观。”萧后也笑着说道:“妾也不是妒忌她们,只是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办法。” 炀帝低着头想了半天,确实没有计策,只得宣群臣来商议。不一会儿,群臣都来了。炀帝走上殿来,群臣朝拜过以后,炀帝就问道:“现在天气已经开始热了,这些殿脚女,叫她们在日光中行走,很不美观,各位爱卿看看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众臣想了一会,没有人答应。这时翰林院学士虞世基奏道:“这事好办,只需在河两岸都种上垂柳,清荫交映,就会青青凉凉,不用担心日光了。不单殿脚女可以乘凉,柳根四下长开,这新筑的河堤就会盘结起来,又可以避免堤坝崩坍。况且摘下叶子,又可以喂饱群羊。” 炀帝听了大喜,说道:“这个办法很好。只是这两条河堤,有千里之远,一时半会怎么能种这么多柳树?”虞世基说道:“陛下只需传一道旨意出去,不论是官是民,谁能种一颗柳,就赏谁一匹绢。这些百姓听说有利可图,自然连夜种了起来。臣估计不出六七天就能成功。”炀帝高兴地说道:“爱卿真是有用之才!”就传旨让兵工二部火速写告示,飞马通知两岸附近的乡村百姓,谁能种柳树一棵,赏绢一匹。又叫很多太监监督户部官员,装载无数的绢匹银两,沿途按树分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只因这一匹绢赏得重了,那些百姓就不顾性命,男女老幼,不论白天黑夜都来种树。也有一个人单独种一棵的,也有几个人共种一棵的。掌绢官员不管他人多人少,见一颗柳树栽在地下,就当面给一匹绢。众人见赏赐得快,种了一棵,又赶着挖一棵来种,生怕别人种完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近处的柳树没有了,三五十里远的柳树也都挖来种,小柳树种完了,连一人抱不来的大柳树都连根带土扛了来种。真个是: 神不能差,鬼不能遣。 一被利驱,便如磨转。 炀帝在船楼上看见种柳树的百姓蜂拥而来,心中十分快乐,就对群臣说道:“先前周文王有德于民,所以万民为他起造台池,就像儿子对父亲子一般,千古传为美谈。你看今天这些百姓,一个个争先恐后,与那时的光景没什么两样!”众臣奏道:“陛下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不必说别的了,只看这种柳的光景,就可以永垂不朽了。臣等也为陛下感到万分的高兴。”炀帝说道:“这样的好光景不可多得,朕也亲自种一颗,也让后人看看君臣同乐的盛事。”炀帝说完,就带领群臣走上岸来。众百姓看见炀帝,都慌忙跪在地下,七上八下地乱磕头。炀帝就传旨叫百姓起来,说道:“有劳你们百姓种树,朕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朕也亲自栽一棵。”炀帝自己走到柳树边,选了一棵,亲自用手去拿。手还没有碰到树,早有许多太监拿了过来,挖了一个坑栽了下去。炀帝只用手在上面摸了几摸,就当是他种的了。群臣与百姓看见,都齐呼万岁。炀帝种过几棵,大臣也依次各种一棵。众臣种完以后,只见众百姓齐声喊叫起来,又不像歌,又不像唱,随口儿编出几句谣言来,说道: 栽柳树,大家来。 又好遮荫,又好当柴。 天子自栽,然后百姓栽。 炀帝听了满心欢喜,又取了许多金钱赏赐百姓,然后上了船。众百姓得了厚利,一传十,十传百,很远的人都跑来种树,不到两三天工夫,这一千里的河堤已经是青枝绿叶,像柳巷一般。清荫覆地,碧景参天,微风吹来,袅袅生凉,月上枝头,离离泻影 炀帝同萧后凭栏观看,满心欢喜。炀帝说道:“垂柳的妙处,竟然是这样,简直就像一条漫天帐篷。”萧后说道:“帐篷哪有这么风光潇洒?”炀帝说道:“先前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突然风雨交加,无处躲避,幸亏五株大松遮盖。始皇认为大松有功,就封它为五大夫松。朕现在游幸江都,亏了这些柳树遮蔽日光。这些柳树也很有功,朕想赐它一个外官职衔,又怕和众臣不好分辨,朕今天就赐它御姓,就姓杨吧。”萧后笑着说道:“陛下赏赐草木之功,也很得体。”炀帝大喜,就叫近侍取来纸笔,亲手写了“杨柳”两个大字,叫左右挂在树上,作为嘉奖。又传旨告知天下,以后都要叫它杨柳,不许单叫柳树。萧后说道:“今天陛下得了这个同姓的功臣,也该庆贺一番才对。”就命左右拿酒来,亲自斟了一杯递给炀帝。炀帝接过酒来笑着说道:“可不是得一个功臣。” 炀帝饮了几杯,就命令击鼓开船。船头上一声鼓响,众殿脚女依旧手拿着缆绳,走上岸去牵挽。只见两岸的杨柳,碧影沉沉,一毫日光也透不下来,不时又有清风扑面吹来,非常凉爽可人。这些殿脚女都觉得很快乐,也不大费力,便一个个逞娇斗艳,在河堤上笑嘻嘻地前行。炀帝看见殿脚女走得舒舒服服,一点也没有愁苦之色,心里十分欢喜。就说道:“这都是虞世基教朕种杨柳的功劳,不可不赏。”就叫左右取黄金百两,彩缎十端,御酒十樽,赐给虞世基。炀帝心里高兴,就吩咐在龙舟上摆下酒宴,召来十六院夫人与众美人,一起赏玩。炀帝吃到半酣之际,不觉淫心荡漾,就带着袁宝儿,到各龙舟上绕着雕栏曲槛,将那些殿脚女仔细地选看。只见众女子花枝招展,翩翩跹跹,从绿杨影中走过,一个个都觉得风骚可爱,忽然看到第三只龙舟,只见一个女子,更是十分俏俊:腰肢柔媚,似风前垂柳纤纤;体态优雅,如春后梨云冉冉。一双眼,秋水低横;两道眉,春山长画。白雪凝肤,而鲜妍有韵;乌云绾髻,而滑腻生香。金莲款款,而行不动尘;玉质翩翩,而过疑无影。莫言婉转都堪死,更有销魂不在容。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隋唐秘史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隋唐秘史》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隋唐秘史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隋唐秘史》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