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派饭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重穿农家种好田第211章 派饭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鞠躬感谢好友框孔香囊打赏支持!作者捡贝拾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顺便和大家打个招呼:拾珠书,求首订及各种票票!谢谢! ……………………………………………………………………… “青青,明天得多做着两个人的饭。.轮到咱家派饭了。”郝兰欣又对田青青说。 派饭就是工作组来家里吃饭。因为是队上派的,便笼统地叫“派饭”。 工作组就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工作人员,按规定都是要派到老百姓家吃饭的。这个时代生产队还没有食堂,吃派饭是这个年代特有的现象,村里来了公职人员,生产队领导按“轮流制”把饭派到农户家里。吃饭时,农户到工作组住的地方去领人。饭后,公职人员按规定标准,付给农家一定量的钱和粮票。 派谁家管饭那是政治任务,必须条件完成,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不准讨价还价,而且去的人家都是贫下中农和中农,要是地主富农,还轮不到这样的好事呢。 由于是轮流坐庄,大家也心安理得,话可说。况且吃派饭绝对不是白吃。尤其是粮票,虽然数量不多,对于没有任何外来收入的农村人来说,也是稀罕之物。 田青青为了粮票,春天在场院屋里住的时候,就盼着被派饭了。 其实,村里的工作组一直没断过。 郝兰欣在老院里与老人伙里着的时候,管过派饭。但那时田青青还没有穿越,没有印象。而工作组给的钱和粮票,也有田卢氏收着。所以,郝兰欣手里一点儿粮票也没有。 分开以后(确切地说是被撵出来后,先是住场院屋,又是在村外面,说起来那根本就不能算是个家,生产队长自是不能让工作组到场院屋里去吃饭。 搬回来以后。六、七口人住在两间简易偏房里。工作组来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生产队长为了照顾他们,同时也是为了照顾工作组,也就没往这里派。 这一来。田青青的粮票可就没处里弄去了。因为这个时期买饼干点心等一些面食小吃儿,都得要粮票。 后来,姥姥郝徐氏给了五斤,田青青如获至宝,变换着花样儿地给田苗苗以及田幼秋小哥俩买零嘴儿吃。五斤粮票不长时间就用完了。 买顺了手的田青青望着柜台里的饼干儿小点心和鸡蛋糕,急得团团转。那时田苗苗刚断奶,每天都要吃。田幼春打磨(淘气,不听话的时候,也要用零食来哄。田青青真的好想买回一些去。 但是,没有粮票人家不卖给。 情急之下。田青青想到了紧挨着面粉厂的粮站——那里每天都有非农业人口持着“城市居民购粮本”在那里买米买面。 “城市居民购粮本”可以买现成的米面。也可以支取粮票。田青青在一旁扫面袋的时候,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细粮给的太少,一个人一个月还不足十斤,抓挠不着。 对呀,他们一个月不足十斤。我一次就能扫十来斤。何不用我的面粉换他们的粮票?!一斤换一斤,双方都落实惠! 于是,田青青拎着自己刚扫的面粉,来到粮站门口,对在那里排队卖粮食的一个穿戴整齐的一看就是城里人的中年妇女说:“阿姨,你要面粉吗?是我刚从面粉厂抖面袋抖来的,干净着呢。一斤粮票给你一斤面粉。” 那妇女眼睛一亮。把田青青叫到一边,解开口袋口看了看,问道:“你家大人呢?” 田青青摇摇头:“大人没来,是我要卖给你的。” 那妇女说:“你这是多少斤?” 田青青:“不知道,咱到面粉厂取面室让阿姨给过过泵去。” 那妇女眼睛一眨巴,说:“还到面粉厂干什么?到粮站的取粮处称称。不就得了。这里近。”说着,拎着面口袋进了取粮处。 “十斤八两。我给你十斤粮票吧。你这是抖面袋抖来的,还不知道干净不干净,我认了。”中年妇女一副自认吃亏倒霉的样子说。 田青青心想:十斤就十斤,不就差八两吗。就凭这个顺当劲儿,也值。于是,便点了点头。 哪知,那中年妇女把面粉倒进自己的面口袋里,递给田青青十斤粮票,扭头就走。 “阿姨,你还没给钱呢?”田青青忙喊。 “钱?什么钱?你不是说一斤粮票一斤面粉吗?”那妇女瞪着眼珠子说。但田青青看出她脸上飘着一丝儿羞臊。 田青青:“是啊,我是说的一斤粮票给你一斤面粉。你要在粮站上买,一斤粮票才给你三两面。难道我说的不对吗?你在哪里买,不得掏钱呀?玉米面还一毛一分钱一斤哩。” 两个人这么一对一答,立时围上来三、四个买粮食的人。其中一个中年男子说:“别看这么个小人儿,打听的还挺细,什么粮食什么价钱都知道。” 另一个人说:“口齿还很伶俐,像这样聪明的孩子,胡弄不了。” 先时说话的那个中年男子对中年妇女说:“你一斤粮票买一斤面粉,够幸运的了。知足吧,小孩子也不容易。”虽然没有直接让她给钱,但话里已经点明了。 那中年妇女脸红红地说:“她的面粉是抖面袋抖来的,还不知道能不能吃?我一斤粮票换她一斤,已经是豁出去了。再给她钱,我何必不买好面去?!” 田青青一看她说出这话来,也不想与她纠缠,便说:“阿姨,我一开始就给你说面粉是抖面袋抖来的。我愿卖,你愿买,买了卖了才是买卖。既然你对这面粉不放心,你的粮票你拿着,我的面粉你给我,咱两拉倒。不要因为这点儿事,把人们都吸引过来看热闹好不好?!” 一个上了点儿岁数的老太太见田青青如此通情达理,便对那中年妇女说:“你用粮票买什么不都得拿钱?既然愿意多买点儿面粉,别的也就甭说了。”又对田青青说:“十斤面粉一块四毛七,让她给你一块四,怎么样?” 田青青点点头说:“只要把话说在明处,我不在乎那一星半点儿。” 人群中立时发出一片赞叹声: “嘿,这小姑娘,话茬子真赶劲儿。” “一点儿也不像这么个小孩子说的……” “也就是七、八岁吧,别的孩子还充奶孩儿哩!” “谁家的孩子,这么敢说话?” “…………” 在人们的议论声中,那妇女撂下一块四毛钱,拎着面袋急冲冲走了。 田青青望着那妇女远去的背影,不知道是喜还是忧。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用面粉换过粮票。 后来这十斤粮票用完了,她曾想用原粮去换粮票。一打听,还得到大队部去开证明信。并且只有出远门才开给。这不是她小小年纪可以办得到的,让父亲去开,又没有正当的理由,也只好作罢。 田青青现在手里一点儿粮票也没有,一听说明天管工作组饭,而且还是两个人。这将意味着要有两斤粮票到手,田青青高兴的不得了。 原来,生产队长见田达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再不派饭,社员们就到了咬扯的时候了。 通过温锅,队长也看出了这家的生活水平,又赶上田卢氏刚刚管过(派饭是按居住位置,一户一户往下传,不能跳跃。否则,跳过去的高兴,下一户就会有意见。,下一户自然而然该着田达林了。 “妈妈,工作组来了咱吃什么饭呀?”田青青高兴地问道。 平常的饭食都是她安排,变换着花样做给家里人吃。如今有外人,工作组又是吃百家饭,她想征求一下母亲的意见,也好把派饭管的圆满一些。 郝兰欣:“咱的上家是你奶奶。我问过她了,她家早晨吃的是玉米面红薯粥,佐着老咸菜;中午热面条;晚上小米稀饭,素炒了一盘儿白菜。干粮是净玉米面窝头。” 田青青:“一天三顿都是窝头呀?” 郝兰欣:“家家都是这样。再穷的人家,也得蒸锅净玉米面干粮。要么蒸窝头,要么贴饼子。有的人家光给工作组吃净面的,自己一家子在一边儿吃掺了野菜的。都吃吃不起。就连稀饭白粥也是这样,给工作组盛出几碗来,再倒上箅子菜,烧一开儿,一家子吃。” 田青青:“家家都是这样?” 郝兰欣:“可不。说起来工作组也怪可怜的。虽然吃的是百家饭,却是一样的饭食。因为人们都是互相问着做的饭。上家做什么,下家也做什么,饭菜做的一模一样。有时候,十天半月不带变样儿的。” 田青青:“这还不得吃腻歪了呀?” 郝兰欣:“有什么法子?人们做什么,他们吃什么,又不能挑饭食。再说了,家家都是队里分的粮食,一个样,又都不富裕,也做不出别的花样儿来。” 田青青:“妈妈,咱家就吃馒头呗。咱一天三顿吃馒头,总不能单另给人家蒸锅窝头吧?!” 郝兰欣:“说的也是。不过,下一家就得挑咱的理儿了。到了这时,家家麦子就不多了,不可能有人舍得蒸馒头。” 田青青:“这怎么办呀?我还打算中午包饺子呢!” 郝兰欣:“包饺子改动忒大了吧!一村里也不见得有人做这样的饭食。”rp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重穿农家种好田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穿农家种好田》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穿农家种好田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重穿农家种好田》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