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天地变色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骁骑第823章 天地变色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三月三,李利率领五百卫队前往娄底原祭拜东征将士陵园。 此时,距离娄底原之战结束已有一个月。 当初刚刚冒出绿芽儿的娄底原,而今已是一片翠绿,尺余高的茅草和青蒿绿茵茵的,四周山林绿树成荫,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大战结束时,李利曾命贾诩负责修建娄底原阵亡将士陵园,计划一个月内竣工。 是以,贾诩在战后立即着手修建墓园,先后抽调万将士、动员十余万青壮大兴土木,将整座北面山坡修建成阶梯状分布的墓地,而后将娄底原上战死的二十余万将士悉数安葬于此。 两军阵亡将士的墓园不同之处在于,盟军阵亡将士在陵园东面,下葬时相对简单一些,草席裹尸殓葬,墓园也显得相对简陋许多。 与之相对的是,西凉军阵亡将士安葬在西边,也就是靠近函谷关这边。全部以白麻殓尸,入棺下葬,墓园修得相对讲究,每个墓地边缘都移栽着棵或八棵松柏小树。每隔五十个坟冢便有一块青石碑,正反两面依次篆刻着他们的名字和简要生平,每人不过十字而已,却能让人知道他们是何来历,便于孙后辈前来祭拜。 即便如此,这也是个十分浩大的工程。为了完成李利交付的使命,贾诩联合弘农太守、左冯翎太守、潼关守将以及尚书令李玄,从长安、左冯翎和潼关周边临时征调上万名石工刻匠,历经大半月昼夜不休,方才篆刻出来。其间,还抽调上千名郡县小吏前来帮忙,将阵亡将士与军提供的阵亡名册逐一辨认对照。以免出错。此外,有一部分石工刻匠识字不全,很多生僻的汉字他们都不认识,只得士们写出来,以供他们照着样刻上去。 除了这些相对复杂的工序之外。余下都是力气活。在北山脚下修建青石祭台,并在祭台下方东西两面建造十八个凉亭,还有便是移栽两百多棵两人合抱粗的松柏,将整个陵园装饰一番,点缀得肃穆而清幽。 而这些繁琐的事宜都是按照李利的吩咐去做。否则,纵然是聪明如贾诩。也不知道如何建造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墓园。若是督造皇家陵园,贾诩完全可以胜任,因为自上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皇家陵寝的建造之法,有章可循,很多官员都能依照古制督造出来。但是,像此次这样为阵亡将士修建陵园之事。尚属首例,可谓是开历史之先河,影响深远。在此之前,但凡沙场阵亡的将士,若是身居高位的将军则风光大葬,而普通将士则是草草收殓;一个大坑便可埋葬数百上千名阵亡将士,甚至很多将士战死后无人收尸。以致于弃尸荒野,沦为野狗豺狼的饕餮盛宴。 短短一个月之内,在十几万人昼夜忙碌之下,贾诩不负李利所托,终于赶在三日前全部竣工,娄底原陵园就此落成。 这一日,天公作美,晴空万里,暖阳和煦。 阵阵微风拂过,空气带着花骨朵的清香。令人倍感舒爽,心旷神怡。 一行五百余骑奔出函谷关,直奔娄底原而来,而提前一天赶在此处的贾诩早已带着一众僚属列队迎接。此外,祭台两侧还有数百名临时抽调来的宫廷乐师。鼓瑟笙箫、钟琴乐缶一应俱全,三畜祭品也早已准备妥当。 待李利一行来到陵园石阶前,宫廷乐师们便开始击缶演奏,低沉肃穆的乐声随风飘向远方,在空旷宽广的娄底原上徘徊激荡,回声长,声声不绝。 “臣等参见主公!” 随着李利飞身跃下金猊兽王座骑,贾诩率帐下僚属俯身参拜,但乐师们则不受干扰,继续敲打着不知名的哀乐。而这个不知名的哀乐,也仅仅是李利不知道而已,事实上他已经听过多次了,在董卓和王允二人的葬礼上,他就听过这种哀乐。只是他对这种哀乐兴致缺缺,无心理睬,只觉得这种一声声敲打出来的哀乐实在不怎么样,音调冗长,根本听不出节奏。 鉴于如此庄重的祭陵仪式上不能缺少乐师,因此李利才准许贾诩将宫廷乐师调来,好好演奏一番,否则便少了一众庄严肃穆的氛围。尽管李利自己不喜欢哀乐,但站在远处观礼的周边百姓和阵亡将士的亲属们却能听懂,可谓应时应景,不可或缺。 “罢了,诸位起身吧。”飞身下马的李利随手将马鞭丢给身后的李挚,而后摆手示意众人免礼。 “这一个月来辛苦和了,陵园修得很好,与我之前所想完全一样。” “多谢主公夸奖。这都是军将士和诸多石工匠师的功劳,微臣只是动动嘴指挥一下而已,担不得主公褒奖。”贾诩躬身退到李利身后,边走边说道。 “嗯,此事暂且不提,谁的功劳我自有计较。”李利微微颔首,神情肃然,脸上不见一丝笑容,与往日阳光俊朗的形象截然不同。诚然,他今日是来祭陵的,周围观礼与前来祭奠亲属的百姓足有数万人之多,在这等庄重肃穆的场合焉能失礼。是以,李利身后众人的脸上都没有笑容,包括素来笑脸迎人的贾诩此时亦是神情严肃,不复往日随和。 当李利踩着石阶一步步登上祭台时,暮然回首,站在数十米高的祭台上俯视娄底原之际,瞬间眼底闪过一丝异彩。因为映入眼帘的景象颇为奇特,但见陵园祭台正下方无十余步外呈现出一片蓝幽幽、清粼粼的湖水。 这是一个东西两端长约四里、南北端宽五百步左右的小湖泊,湖面间还有一条宽约四尺的横堤,将湖面一分为二。然则,横堤在湖水左右两边的冲击浸泡之下不断塌陷,而今已完全被湖水淹没,使得整个小湖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坐落在群山之间的湖泊。周围山林的参天大树倒映在湖,为这个平静的小湖添上绿茵茵的色彩,犹如镶嵌在崇山峻岭的一颗明珠。 居高俯视,可以看出湖水不深,大概一米多不到两米的样。北面有一条小溪与飞云渡西面的溪水相通,南面则是冲出一道豁口,湖水顺着官道旁的水沟流向东边飞云渡方向。就是这样两条小溪,使得这个小湖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流动的小湖泊。 若不是亲身经历了不久前的娄底原决战,李利包括跟随他而来的李挚等人必定以为这里原本就有这样一个清澈而幽静的小湖泊。乃上天赐予庇佑陵园的护陵精灵。然而,只有亲身经历过娄底原血战之人才知道,这座小湖泊不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是人为挖掘出来的巨大陷坑。就在这个大坑之,在一个月前的彻夜激战曾经一举吞噬了十几万诸侯盟军和西凉军将士的性命。 或许是上天怜悯葬身陷坑的英灵。不久前,黄河上游因冰雪消融而引发洪水。夹杂着冰凌的洪水重新涌入早已干涸的飞云渡,随之冲击到娄底原上,遂将这个坑杀了十几万两军将士的大陷坑改造成了湖泊,并且是个流动的活水湖。 自此以后,住在函谷关附近的百姓便有了一个天然湖泊,或许不久之后,这个湖泊所产的鱼虾足可供养数万百姓的生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弥补之前两军鏖战半年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巨大伤害。 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毁于斯又长于斯,将杀戮转化为生机,哺育一方生灵。 看到这个湖泊的一瞬间,李利怔怔失神,仿佛突然顿悟一般,内心得到一次洗涤,心灵随之升华,对战争和杀戮的理解愈发透彻。 随后,在贾诩和几位朝老臣的提醒下。李利登上祭台祭奠阵亡将士的英灵。 整个祭奠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间没有丝毫纰漏,一切都十分顺利。 然而,当李利站在高台上朗声宣读贾诩撰写的祭时,异变突起。刚刚还艳阳悬空、万里无云,此刻却天色突变,整个天空骤然阴沉下来,朔风大作。 “呼呼呼??????” 大风吹过耳畔,李利神情骤变,内心惊诧莫名,暗道:“这到底是哪门妖风,为何早不来晚不刮,偏偏赶在我宣读祭时天地变色,阴风大作莫非、、、莫非这是天谴不成苍天知道我此番祭陵另有所图,用意深远,难不成要来个晴天霹雳直接劈死我么” 一念至此,李利下意识地停顿一下,不由自主地低头看看脚下的祭坛高台。 “娘的,还真高啊!距离祭台足足尺,而祭台本就高出地面数十米,站在这么高的高台上,若是突然来个电闪雷鸣,还真有可能遭雷劈啊!” 一刹那,李利当真有些怕了,心甚是忐忑,恨不得立即下去,祭嘛不念也罢。然而,正当他犹豫之际却无意间瞥见贾诩惊愕的神情还流露出几分喜色,此刻正满脸激动地看着自己,眼神似乎还有些崇拜。 恍然间,李利才想起自己这是在祭奠英灵,本就不是什么高兴的事,此刻正好读到感人肺腑之处,没想到天色突变,刚才还白云飘飘,现在便阴云密布了。这意味着什么,这说明祭陵有效果啊! 于是,稍稍停顿之后,李利继续朗声宣读祭,声音比之前还要洪亮许多,以致于百步开外的观礼人群都能听见。 “??????天若有灵,与吾同悲;地若有灵,与吾同泣;天地有灵,祐我东征将士英灵。冥冥苍天,炎炎厚土,我东征阵亡将士永垂不朽!” 伴随最后一句祭读出来,李利片刻不曾迟疑,大步流星走向高台。 “喀嚓———轰轰轰!” 就在李利刚刚走下高台立足未稳之际,只见一道夺天地之光辉的闪电劈空降下,随即轰隆隆的雷鸣声如影随形,“轰”地一声击了高出祭坛尺的高台。当即,高台最上端的两层石阶轰然坠落下来,下坠的方向正是立足未稳的李利站立之处。这一下若是砸了,必将李利砸得血肉横飞,当场丧命。 “孤乃天命所归,何方妖孽胆敢放肆!” 随着身后响起“咔嚓”一声巨响,李利当即心头一紧,想也不想,随手拔出挂在腰间的天剑,奋力一挥斩向头顶上空的黑影。长剑挥出的同时,他还不忘暴喝一声,第一次自居丞相,当众称孤道寡。 霎时,李利反手挥斩出去的天剑与石阶相撞的一瞬间,便被他脱手掷出去,而他本人则是迅速向前跨出数步,第一时间远离高台。 伴随“嘭”的一声巨响,那被闪电击落下来的两层石阶轰然炸开,凌空炸成粉末。而被李利掷出去的天剑则插在残余的石阶上,剑刃上还残留着白炙的光晕,“兹兹”作响,随即响声渐渐平息,剑锋上萦绕着缕缕热气,仿佛刚从火炉里捞出来的一般。 这一幕十分显眼,包括李利在内的所有人都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那诡异之极的白光和淡黄色雾气,以及被一剑劈便炸为粉末的青石阶,悉数落在数万名旁观百姓眼。 待天剑终于静止不动时,祭台周围的西凉将士和数万名百姓惊骇莫名地看着傲然站在祭坛上的李利,就连跟随他多年的贾诩也不例外。 这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却不见闪电与雷鸣,刚才还狂风大作的情形瞬间遁形,随之而来便是和风细雨。这是,今春第二场雨,恰在李利祭陵之时落下,可谓是应时应景,不可或缺。 随后,在贾诩和几位官的陪同下,李利顺着凉亭走廊察看墓园,从西边西凉阵亡将士陵园开始,再到东边盟军将士陵园。一路上,他神色自若,似乎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显得十分平静,神情举止泰然自若。 临近傍晚,李利一行人缓缓下山,走到祭台下方时,李利挥手示意李挚去将插在高台石阶上一个下午的天剑取回来。 至此,李利祭陵之行圆满结束,当夜他便带着亲兵卫队返回潼关,贾诩与之同行。 ——————————————————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骁骑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骁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骁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骁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