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杨嗣昌的谋算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全球殖民第81章 杨嗣昌的谋算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杨廷鉴说的也是肺腑之言,也只有杨廷鉴知道杨嗣昌最后就是间接地被这些武将给害死的,所以才提醒于他,至于杨嗣昌明不明白其中关键,那就不是杨廷鉴关心的了。 “哎……此等拥兵自重的武夫当真该杀……国家糜烂若斯,皆他们养贼自重也……哼,如若陛下让我去剿贼,某首相要杀的就是这些祸国殃民的粗鄙武夫……哼哼。” 好吧!杨廷鉴自觉地闭嘴不说了,自己作死怨不得别人。 “杨大人文韬武略,如果大人到中原剿贼一定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呵呵……贤弟过誉了,只要陛下派愚兄去,到时候还请贤弟前来助愚兄一臂之力,贤弟武功盖世,想来一定可以沙场建功立业。” 这……砸杨嗣昌果然不是省油灯,三言两语就把杨廷鉴给绕了进去,而杨廷鉴还不好意思拒绝,当下就只好强颜欢笑地说道: “只要大人看得起晚生,晚生定当鼎力相助,不惜余力。” “咳咳……冰如老弟,你真的就舍不得那锦衣卫的官职,咱们圣人弟子,最是不待见锦衣卫,冰如贤弟不怕那些文官孤立于你。” 张溥连忙咳嗽,打断了杨嗣昌和杨廷鉴的谈话,因为两人说着说着,就说道要一起去中原打流贼去了,而张溥他们是想要杨廷鉴推掉锦衣卫差事。 杨廷鉴对张溥这个兄弟还是非常信任的,现在杨廷鉴必须要把张溥和吴伟业两人说通,毕竟复社今后可是杨廷鉴巨大的助力: “溥兄、伟业兄,你可知道大明知府卢象升大人,崇祯二年后金率军犯境,京师危急,卢象升起兵勤王,后金军退走。为防清军再次来犯,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 愚弟行的也是卢大人之路,先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天子亲军,到时候也好上报君王,下安黎庶,至于有人说愚弟是鹰犬也好,忘记圣人之教诲也好,愚弟并不在乎这些,愚弟只想做为国为民的事情,个人荣辱又算得了什么。” 杨廷鉴这话说得高大上,张溥和吴伟业还真找不出反对的理由,卢象升的的确确自己在训练军队,并且亲自掌管军队。而杨廷鉴只不过依瓢画葫芦。 “贤弟既然不顾个人荣辱,为国练兵,愚兄佩服之至。” “溥兄,鞑子频频扣关而入,杀我百姓,掠我财物,荼毒地方,就凭那些烂到根子里面的卫所军吗?他们担不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张溥和吴伟业当然知道大明卫所的糜烂,但是他们也无力去改变这一切。 “那好吧!贤弟就试试也好,想必贤弟训练的出来的军队,一定可以把那些凶残的鞑子给剿灭了。” 张溥这话可是有点狂妄了,建奴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现在就说剿灭建奴,那可是有点异想天开了,重创还是可以的。 “谢谢溥兄体谅吾一片为国为民之心。” 杨嗣昌一见大家都把话说透彻了,就连忙招呼几人到饭厅用饭,其实杨嗣昌在心里也希望杨廷鉴练兵,今后好为他所用,杨嗣昌可是从他老父那里了解到,杨廷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在赵子龙之下。还好!杨鹤没有用吕布来比喻杨廷鉴。 哪个文官不想向上爬,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思,杨嗣昌也不例外,再说杨嗣昌在山海关整饬兵马,卓有成效,他本人也以素知兵事而著称于朝。 杨嗣昌当然也知道这乱世,很快就改轮到他上位了,毕竟朝廷需要能打仗的文臣。从杨嗣昌先劝说杨廷鉴辞掉锦衣卫职位,到后来支持杨廷鉴,那都是在为他今后谋划,至于杨嗣昌但因张溥劝说杨廷鉴一事,也被杨嗣昌的小小私心给冲淡了,看来这杨嗣昌也不是省油的灯。 这一顿酒一直喝到日落时分,这里除了杨嗣昌年龄大点,杨廷鉴他们三个其实都是喷青的年龄,大家在这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好不热闹。 在分手之时,张溥和吴伟业都叮嘱杨廷鉴,一定要在空余时间用功,以备即将到来的春闱。还别说杨廷鉴这段时间真的没有花时间温习功课,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杨廷鉴所依仗的还是这个身躯以前的八股文知识。 …… 内阁这段时间经过几次和崇祯斗智,终于又把崇祯才挖掘到的银子给掏出了两百万两,在加上刚刚到的秋税,户部的账面上已经有三百八十万两银子了,这差不多是大明以往一年的收入。 内阁大臣们正在想着怎么分配这些银子的时候,崇祯皇帝的圣旨下来了,崇祯皇帝让杨廷鉴带着锦衣卫,押送百万两银子的军饷去山西,这可是让内阁几位大臣犯难了。 不就是拨付军饷这么简单的事情吗?点清银子就可以出发了啊!大明的潜规则就是漂没,比如户部拨付银子出来,按照惯例是漂没三层,这三层漂没的银子就进入了相关人员的口袋。 剩余的七层发到地方督抚的手中,然后在漂没两层,在发放到总兵的手中,这样层层漂没下来,最后到达士兵的手中最多三层。 大明一名士兵饷银是12石,按照官方的粮食价格折合银子是24两,朝廷都是发银子作为军饷,但是明末粮食价格已经上升了很多,山西的粮食差不多在2.4两一石。 另外还有盐24斤年,价值2两银子,这样每个士兵的饷银就是26两。这是边军的饷银,不是卫所的粮食补助。 每个大明边军拿到手的就剩余的三层饷银,每年不足八两,如果朝廷在拖欠十几个月的饷银,那边军就很难活下去了,饿得要死的边军不跟随流贼造反都不可能。 可以说大明的这个潜规则也是把大明推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阁为难的就是皇帝居然突然插手押送的事情了,锦衣卫是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锦衣卫来押送饷银,那他们漂没的事情不立即就让皇上知道了吗?这些银子可是他们从崇祯的内库给掏出来,崇祯一旦知道他们漂没的事情,能饶得了他们,崇祯杀大臣可从来就没有手软过。 …… 【求兄弟们收藏推荐,另外推荐一本书:《唐朝那些事儿》/book/】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全球殖民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全球殖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全球殖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全球殖民》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