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虎视何雄哉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第792章 虎视何雄哉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随着幽州彻底平定,整个河北战场的战事基本也到了尾声。 之所以要加上“基本”这个限定语,是因为苦逼的曹操所主持的邺城攻城战,至今还没结束。 如前所述,曹操的攻坚技法显然比张飞庞统攻蓟要差一些,而袁尚的抵抗意志、邺城的兵力、城防地利,也都强于蓟城。 按照原本的战前预期,邺城攻坚战至少比前者多打两个多月。攻城战是最实打实的硬仗,就是填物资填人命拼消耗,花里胡哨的计策没多大用武之地。 唯一容易奏效的计策也就是攻心、策反,但这方面邺城同样比蓟城稳固太多。 毕竟蓟城那边,连州牧身边的长史刘晔,都是个一心反水、不想再跟着混的。而邺城这边的审配,不管能力如何,好歹是忠心耿耿死为袁氏之鬼。 而且历史上这个时间点本该留在邺城的辛毗一家这种“袁氏反骨仔”,如今也因为蝴蝶效应不在了。 虽然内部还是有不少朝廷旧臣扛不住压力,有想接应投降曹操的,但都被审配严密排查发现,全部扼杀处决。 那杀伐手段,也简直如历史上审配杀辛评辛毗全家八十多口一样残忍株连,动辄灭族。 审配非常尽忠职守,明知自己要与城同殉了,还是希望死得轰轰烈烈一点,留个最后的忠义美名,所以每天坚持巡城。这种心态,其实已经有些扭曲了。 古代死刑犯斩首之前高喊几句“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的口号,其实就是这种心态。 战事一直持续到了九月中,邺城已然岌岌可危,但战役终究还是没有结束,或许就差那么临门一脚了。 与此同时,张飞、赵云彻底平定幽州的捷报,却已经传回雒阳,传回长安。 …… 九月初二,长安。 从八月底开始,刘备与钟繇、荀攸等重臣,就在商议一个事儿,那就是考虑正式迁都。所以张飞、赵云的使者抵达之前,朝廷的忙碌关注重点,基本上还是放在内政上。 李素当时并不在长安。 他只是春天刚当上丞相的时候,在长安住了三个月、主持后方的政治和思想工作,给朝臣普及新修补的正统论,统一思想。 夏天开始,李素依然以丞相衔,实际上还是干着当年司空的活儿,督军雒阳,居中节制对关东的南北中三线战区,顺便全权负责新占领区的重建,统筹民政财政。 毕竟丞相的职权,相比司空,也就多了个任免百官、整顿吏治的事儿。把人事组织、思想宣传这两块拿掉,剩下的可不就是司空的旧活。 到九月初,夏秋季的五个月里,李素在雒阳虽然没弄出什么大新闻、搞出什么发明创造或政策改革,却也扎扎实实做好了不少分内工作。 把雒阳的修缮扩建、南阳运河的挖掘、章武四年的工商业税债券发售、在雒阳开考的第一届北场科举,都筹备得妥妥当当,各自稳健推进了一大步。 雒阳的硬件条件,差不多也满足刘备在入冬之前搬过去、适应一下新环境。然后明年刘备就能亲自坐镇雒阳,对关东地区发动最后的统一战争。 所以,刘备要迁都,其实雒阳方面的接收能力并不是瓶颈,关键反而是要安排好后方的统治,确保平稳交接过渡。 刘备决定以一到三年为期,设置一套简易的后备班子留守西京,同时留一名未来可能会淡出中枢、因为年高退居二线的三公,统领这套留守班子。未来还可以确保西京留守一直有三公的级别待遇,以安抚退休前的官员。 这个法子并不是李素教刘备的,完全是刘备自己设想。但事实上也跟后世很多迁都过渡的操作比较相似了,只能说所见略同。 比如明朝朱棣从南京迁到燕地的时候,也是留下了南京六部班子的,只不过那个留得比较久,终明一朝南京始终保留了六部。 宋朝的时候,虽然雒阳始终没当过正牌国都,都城一直在汴梁,但政治上斗争失利的派系,也往往被弄去雒阳“留守西京”。尤其王安石司马光咬来咬去变法那两代人,尤为明显。 刘备如今的班底都还比较年轻,毕竟他没怎么继承刘协那边的老臣。除了蔡邕、许靖这俩吉祥物以外,年纪最老的就是钟繇了。 考虑到许靖级别太低,这一世在刘备手下做不到三公,刘备就准备让钟繇当西京留守。 钟繇十年前投靠刘备的时候,就已经四十出头了,现在都过了五十岁。 在古人看来,五十多已经是天命之年,还能保持几年工作精力?渐渐退居二线也很正常。 至于钟繇历史上还能再活将近三十年、一直活到八十岁……这一点刘备又不可能知道。 而且李素原本是司空,今年出任了丞相,等于是让钟繇这个司徒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 刘备设的丞相,是相当于兼管司徒、司空职权的。三公里只有太尉的活儿依然独立,李素不管全国的军队建设。 既然钟繇没什么事儿干,那就留守西京吧。 这一天,上午是三公和尚书令跟皇帝议事,讨论去留细节。中午就是刘备单独留钟繇赐宴,一起吃个饭,顺便下午跟钟繇谈谈心。 多赏赐金银财宝美女,再给钟繇加点封户。做做钟繇的思想工作,让他意识到这项工作也很重要,别为远离权力中心而有怨言。 这种事情刘备本来就很擅长做,笼络人心凝聚团队嘛,如今世上没有人比刘备更专业了,所以细节也无须赘述。 此刻,君臣正在觥筹交错,今天的赐宴也是非常奢华,从山珍野兽,到两尺长的炙烤渭河鲤鱼,水陆毕陈,三十多度的蒸馏白酒自然也少不了。 毕竟关中所在的长安地区,已经从饥荒和战乱天灾中走出来整整五年了,还为此后数年里对河东、并州等多地的光复战争提供了后勤基地,可见此处的种田恢复效果。 喝到微醺之时,刘备表示要给钟繇加为县侯槐里侯,食邑两千户,下次朝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 钟繇连忙起身谢恩,刘备这才说了些勉励的话,暗示他在西京留守位置上好好干。 钟繇老家也是颍川人,不过颍川郡如今大部分还在曹操手上,刘备趁着这个时候封,还选了右扶风的槐里这地方,显然是不喜欢颍川、南阳这些地方聚集了太多门阀,想把钟家以后一直往关西调。 四年前刘备刚称帝的时候,钟繇和荀攸都不过是亭侯,食邑三百户,谁让他俩没有军功呢,只有内政治理之功。 荀攸算是稍微有点随军参谋的功劳,但也仅限于北伐期间,定都长安后再无机会。 这四年下来,毕竟天下都平定了这么多,朝中重臣多多少少会捞到机会往上加。毕竟哪怕只是跟萧何一样、调度内政让前方足兵足食,那也是功劳嘛。 所以钟繇荀攸都升到了乡侯,食邑大约在一千到一千五百户之间。 这次荀攸依然保持乡侯,钟繇却加了近一倍户数,升到县侯,算是对三公退居二线的补偿。两千户也是县侯的下限了,再低就是乡侯了。 说好了退二线的待遇,君臣又喝了几杯表表诚意,然后就听到殿外有谒者匆匆进来报喜。 “陛下,幽州有车骑将军和卫将军捷报。”谒者也不敢鲁莽,看刘备在和钟繇喝酒,只是先低声说了一下来意,让刘备决定是否要立刻听取。 好在钟繇也是非常有眼色,知道刘备为了显示对他的尊重,或许会让延后再报——如果是紧急军情,需要求援,那刘备肯定是要立刻处理的,那是正事儿。 但捷报就是随时听都可以,拖一拖还显得皇帝尊重面前正在处理的政务,也显得皇帝谦虚,对于功德不甚在意。 钟繇立刻起身请求:“陛下圣德,将士用命,必然是幽蓟克尽全功,老臣也想听听,同享此乐。” 既然是钟繇想听好消息,刘备就很礼贤下士地开口:“细细报来。” 谒者拿出捷报,举过头顶,交给一旁的常侍,转递给皇帝。常侍接过之后,谒者才朗声说道: “车骑将军张飞大破曹操,并于八月十四得刘晔内应,破蓟县,斩袁熙。八月十八迫降易京楼,此后五日内,卫将军赵云平渔阳、降无终、徐无,幽州皆平。” 张飞赵云现在还没拿到“不名”的待遇,所以谒者转述的时候要把官职和名字说全。如果是李素的捷报,那就可以只报“丞相”这个官职,是谁就不用说了。 很显然,这份捷报并不是张飞赵云攻下蓟县后立刻急吼吼发出的,而是多等了七八天,把易京楼和周边都平了,才一次性汇报。路上又走了将近十天,才送回长安。 刘备听完后,表面上只是捻须微笑,斟酌着嘉奖的话语,反正张飞赵云也不在面前,谦虚一些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他的内心其实早就非常振奋了,要不是多多少少有点思想准备,怕是直接呐喊出来都有可能。 虽说本来就是我强敌弱,但有了曹操的介入,还是有可能有变数的,现在才算是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终于光复老家了!今年年底先迁都回雒阳,明年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巡幸河北,冀州幽州这些早年待过的地方,都得荣归一下。至于河南和青徐、江东倒是可以不去,皇帝也不方便到处乱跑。 钟繇也知道皇帝的心态,立刻出言贺喜,歌功颂德不提: 刘备这才有了台阶,可以真心为三弟和子龙高兴,不用担心失了态,自豪地大手一挥:“翼德和子龙到底还是可靠的,没让朕失望,没给朕丢人!长安百官休沐三日,共享此盛势,着光禄勋加发庆赏。” 钟繇等刘备说完后,思忖了一会儿,补充道:“陛下,如今二位将军大破曹贼,幽燕又已彻底平定。反观曹操迟迟未能拿下最后的邺城。 老臣以为,朝中百官必会建议陛下重新考虑进兵方略、计划,邀功以期更快结束乱世。该当如何,还需陛下细细圣裁。” 钟繇并没有给出刘备具体建议,他只是稳重地劝刘备有个思想准备,提前想想清楚。 刘备一开始倒是没往那个方向想,被提醒了之后,也蠢蠢欲动起来。 有没有可能今年就再多拿一些呢?不能飘,这种大事还是要慎重。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呐。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