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求是报(下)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日月永在第一百五十八章:求是报(下)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创建一份报刊,就好比创造一个大明时期简易版的‘互联网’,是一个用来掌握喉舌和舆论导向的工具,而这份报刊会被朱允炆牢牢的攥在手心里。 报刊上刊登哪些内容,说到底,就是一个过审与不过审的权利,自然是朱允炆说的算,他想要哪些内容出现在求是上,那些内容和思想才能跃然纸上。 引导正能量也好、引导新思潮主义也好,都是朱允炆说的算,言论自由不可能出现在大明的土壤上。 利用这份刊报来引战,说到底也是解放思想的一种。 底层的普通学子除了儒学教义,难道就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了吗?怎么可能,又不是编了程序的机器人,思想是没有牢笼和边界的。 他们之前不敢说出来,一是没有发声的渠道途径,另一个就是也不敢说。 明朝的儒学因为程朱理学之后变得腐朽落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根深蒂固的顽固,也就是迷信权威,这些底层的学子不敢狂言,是因为他们的长者、父辈固守传统,他们不敢离经叛道,生怕被逐出师门或定为不孝逆子,这辈子可就活不下去了。 而现在有了这么一条通途,一个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之后又可以越过科举青云直上的通途,他们就可以昂首挺胸的站在阳光下,底气十足的质疑权威。 当他们通过几篇文章青云直上进入翰林院,而他们的父亲师长还只是地方一个老秀才、不得志的举人胥吏,这就是他们可以拿出来证明自己才华和正确性最有力的武器! 事实胜于雄辩,能抓住老鼠的才是好猫! 有一就有二,当这种人越来越多,那传统的旧儒学就会被他们曾经的信徒亲手掀翻!谁不想当官啊。 这就是控制喉舌舆论的实力。 所有支持旧儒、传统圣贤理念的治国看法,在南京报业总局这一律卡死不过,而新学思想却跃然纸上,要不了多久,那些传统派自己就急眼了,老顽固还能坚持,那些心心念念想做官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怎么办?他们就得跟着‘主流’的需求变化! 中央想看到什么样的文章和想法,他们就得去学习、钻研然后发表什么样的文章想法。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在思想阵线上保持跟中央的高度一致。 而朱允炆的思想,就代表中央思想! 将来等大家伙都习惯了万事出发点先考虑中枢的需求在下笔写文章之后,朱允炆也可以开展‘深入贯彻学习建文皇帝重要讲话精神’之类的活动,尽收天下士子之心。 打倒腐朽派,朱允炆自己只需要透露出这个意思,就不需要他亲自上场,这些渴望着崭露头角、出人头地的莘莘学子,自己就会跟他们曾经的‘老祖宗’一刀两断! 至于选材的范围,为什么特意强调在南直隶、浙江、江西深入到县一级,完全是因为现下的大明只有这三个地方的文风是最盛的,加上交通漕运便利,方便掌控,深入到县一级的花费也不会太大,而且这三个地方,富庶啊。 进入阅报室就要三十文钱,这三个地方的文人是完全消费起的,但是扔到西北、西南,那就不见的哪家哪户能舍得天天往这地方跑了不是。 等将来交通陆运发达起来,周边的省自然会陆续深入,建设嘛,哪里有一蹴而就的事情。 这就是自打知道阿拉伯有亚欧海图后这几天,朱允炆一直在大内皇宫里心心念念的事情,这是朱允炆的一种政治成熟,现在你在让他回望他刚穿越来的那时候,可能他自己都会想笑。 那时候的他刚穿越来嘛,难免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时空的大明,落后、腐朽、一塌糊涂!所以他才恨不得马上全部打碎重来,直到他发现阻力很大之后,所以他才会迂回曲线救国。 何其庆幸,这个时候他的君权已经至高无上,可以随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尽情施展,勾勒一个崭新的大世出来了。 内阁四人互相对视后看了看,又哪里还有劝阻的想法,皇帝主意一定,让他们来也不过是施行罢了,不然为什么要让他们拿笔记下来? 那意思还不明显,记好之后,按照这上面的去做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你们废话,也不需要你们提建议。 思想者不好找,执行者还不好找吗? “一切谨以陛下圣心独断。” 四人领了命,站起身看那架势就是想走,却又被朱允炆喊住。 差点忘了,为了保障这份喉舌利器的唯一权,还要礼法呢。 “除了朕的这份求是报,民间不允许私设报刊,违者要抓,要罚,严重的要杀!” 文字狱固然不好,但却又不得不搞,因为大明现在的时间节点就是在开大世之前的岔路口,这个国家不允许出现除了朱允炆之外的第二种声音。 一个国家必须要上下一心,才能做到最高效率的整合资源进步,所谓的思想百家争鸣、绽放思想火花,那也是在朱允炆的把控之下进行的,哪能真由着他们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要是说几十年能把这个地球一统,都不用民间呼吁,朱允炆直接搞民主共和,搞上下参议院了。 而在大明还没有成为超级霸主之前,这个国家怎么前进,如何变得强大,必须要由朱允炆一个人说的算! 任何提出不同意见,企图制造思想混乱的,无论是不是真的天下为公思想的好人才,都不应该存在。 “同时,任何向中枢递呈想法、观点的私人刊文,必须要在信封上署名和留籍贯,没有署名的籍贯的一律不收。” 实名制也是要做的,没有实名制,什么魑魅魍魉都出来了,想说什么说什么,对于这种行为,朱允炆只想说:报刊不是法外之地! “陛下,这样做真的行吗?” 等内阁四臣离开,双喜挠着头,总觉得会不会有些过于简单了:“就这么一份所谓的报刊,就能掀翻那群老不死的狗东西?” 朱允炆不喜欢的双喜自是一百个不喜欢,说起话来也是难听的紧。 “所谓文人相轻,你真以为这天底下的学子真拿先贤当回事吗?” 朱允炆呵呵一笑,语气中充满了不屑:“是因为读圣贤书能当官,利益趋势,他们才崇奉先贤,圣贤文读的越深,官做的越大又或者影响力越广,那先贤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才会越高,但真当他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又有几个拿那些都死了几千年的当回事呢? 无非是人活着,多说些好听虚伪的吹捧之语。只有将这些先贤捧得越高,他们这些读先贤书,学先贤思想的后进学子才显出优越感来,这就叫聪明人,笨蛋才一味的吹捧自己,聪明的都是吹别人来无形中显示自己也很优秀。 朕让他们放开了说,说什么不还是朕说了算?朕想让他们骂先贤,骂的越狠,官做的越高,你再看看?那些曾经被他们捧上神坛的圣贤会再被他们亲手拉下来,然后在地上狠踩几脚后啐上口水。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他们骂起人来可比朕同你还狠毒的多,到那时候,别说搬倒先贤,恐怕几百年后的青史上,那些曾经光芒万丈的先贤,都成了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国贼了。” 利益动人心,只要利益足够,人呐,哪有底线。 这群文人学子,连当初做汉奸都做的甘之如饴,迫不及待,只让他们批判几个先人,他们能有什么负罪感? 握着笔杆子、掌握话语权,这是文。 握着刀把子、掌握生杀权,这是武。 握着钱袋子,掌握财政权,这是利。 以利趋使,以文蛊惑、以武胁迫,握住这三样,朱允炆这个皇帝,跟神灵还有什么区别?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日月永在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日月永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日月永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日月永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