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这几章好难写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日月永在第三百五十章:这几章好难写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朱允炆突然回京还让内阁好悬闪了腰。 皇帝这也没出去多久啊。 算算时间,从南京往广州一个来回,怎么那么快就回来了? 没有一丁点通知,等内阁知道朱允炆要回京的时候,后者都已经进入南京城了。 “广州朕就没有去。” 朱允炆风尘仆仆的回到皇宫,甚至没有来得及洗漱,就神色匆匆的召见了几名阁臣。 “朕在泉州转了一圈,感触颇多,所以便直接回来,打算跟你们说一下朕在泉州的见闻。” 见朱允炆这幅样子,内阁几人互相对视一眼,心里都不约而同的浮起一个念头。 皇帝又要出幺蛾子了。 一定是朱允炆在泉州被什么事情刺激到了,这才火急火燎的跑回来跟内阁碰头,不然以皇帝的性子,这次难得离京,不在外面玩个痛快,那是万万不会回来的。 “陛下都在泉州看到啥了?” 杨士奇按住笑意,打趣道:“能让陛下这般心急火燎赶回来,连难得放次假的机会都放弃了。” “都坐都坐。” 朱允炆也懒得端架子,招呼着几个人落座,自己随手拎个凳子跟几人坐到了一起。 “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啊。” 开口先感慨了一句,朱允炆才娓娓道来:“泉州实在是太富有了,平素里咱们在这南京城里,除了看奏本上那一串串空洞的数字,哪里能知道那些数字背后的泉州,是怎样的一副光景呢。 朕一直听说泉州的百姓生活富庶,而且泉州府的发展一直是热火朝天,这次亲眼去看才知所言不虚。” “难不成,这泉州的百姓,还能比这南京城里的百姓还要富庶?” 哪怕是一直主管国家财政的夏元吉对泉州也谈不到多少了解,他只知道泉州年年缴税位居全国之首。 这才是他唯一在乎的地方。 “可比这南京的百姓富庶多了。” 面对夏元吉这个问题,朱允炆摇头苦笑一声:“跟泉州百姓的生活比起来,朕都想要让这应天府尹去泉州学习了。” 几人都觉得有些不信,若说泉州富庶他们承认,但是在泉州的百姓要说比南京天子脚下过活的还要舒适,这就让人觉得有些难以相信了。 “泉州人靠做工获取工钱。 在那里,没有文化的可以做水手、纤夫、力工,有点文化会写字识数的就跟船做文书,无论做什么吧,挣得钱都比种地来的要多。 而且让朕啼笑皆非的,便是眼下的泉州随着国外海商的涌入,在泉州当地,会说外夷话的人最是炙手可热。 无论是外夷还是本地的商人,都在大力招揽这些通两国话的人才。 有需求就有供给。 很多读书识字的读书人日常生活中也愿意找门路学习外夷语。 而人有了钱,就舍得花钱。 泉州注册的商户数量极多,虽然都是小规模的,但是自营酒楼、小餐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在大明,在泉州。 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雏形已经诞生了。 看着朱允炆一副眉飞色舞的样子,这乾清宫里的众人都面面相觑,相互间看到了各自脸上的惊容。 如果皇帝所言不虚,那这泉州可真是不得了。 “如果说大明是一艘宝船,朕是船长,你们内阁就是舵手。 所以朕觉得,不仅朕要知晓天下的事,你们这些内阁辅臣也应该要知晓天下的事。 天下的事,不应该仅仅只在这南京坐宫,也要多出去转转,学习学习开开眼界。” 大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必然会是经济领域,那么,下一步内阁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也应该是在经济领域。 “朕打算让你们内阁定一个轮巡制度。” 朱允炆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你们内阁自己来排这个顺序,每年由谁来南行巡视,就沿海这些府县多走走看看,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府县官员都做些什么,地方的经济都是推进的。 而且,过热的经济会滋生腐败,你们轮巡的时候,顺道正好监察一下地方的官员存不存在权财交易、官商勾结中的利益输送问题。” 几人心里俱都叹了口气。 就知道皇帝不务正业,现在倒好,皇帝还要带着他们一起不务正业。 当官的还要去学经济。 入仕学商。 这算什么事啊。 “谨遵陛下圣谕。” 甭管大家伙多不乐意,但还是微微欠身,把这份差事领了下来。 “除了这事以外,朕还有个想法想跟大家伙通下气,你们也给朕拿拿主意。” 这话说的大家伙心里都撇嘴。 谁不知道皇帝啥德行啊,这么多年来,在国家路线性的大局上,政策的出台向来都是你朱允炆自说自话,内阁除了拿小本本记下来,谁替皇帝拿过主意? 见几人脸上的神情,朱允炆有些讪讪,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虚伪了。 遂轻咳一声正经道:“此番南巡,朕有感国家岁入之盛,加之海外大量的现银涌入,钱这方面,朝廷算是底气十足。 所以,朕打算取消民间的实物抵税,一并取消除粮税、商税以外的所有苛捐杂税。” 几人都大吃一惊。 “这……这……” 夏元吉几次张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洪武年,民间课税种类繁多,盐课、铁课、绢课、茶课算是主类。 余下的,百姓一户多子者应出一丁服徭役,无法服劳者要缴丁口税。 百姓擅离生产,去打猎、采药、私纺换取钱财的,被抓住也要缴一笔税。 除了这些以外,各省地方还有根据不同的生产设置不同的课税,而现在皇帝脑子一抽,要砍个干净?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但夏元吉转而想想,这又是实打实的利民仁政。 国家眼下又不是穷的入不敷出,让利于民的大好事将来史书上记一笔。 他们这群建文朝的官员也算脸上有光不是。 “民间申办自营的铁矿、布纺和茶园,无须再按照生产的数量按比例缴纳课税。 朝廷只征收他们实际销售出去的营收额的比例商税。 同理,他们再缴纳的商税一律缴纳现银,或银行的等价票券。 实物税废止。” 大明的官仓这些年都快蓄满了,再收下去,户部库仓度支主事招再多都点不过来。 万一赶上失火,全成青烟飞灰。 “废止实物抵税也并无不可。” 想通之后,夏元吉倒也干脆,第一个表态支持:“眼下朝廷不缺钱,这项政策已经不适合眼下的国情。 因时制宜,停就停了吧而终止一切的杂课,也是为民的仁政,臣无异议。” 抓财政的夏元吉一开口支持,其他几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劝拦。 停吧,国家财政又少一块,对明年五年计划的考核不利。 但不停吧,就是拦阻仁政,对名声不利。 怎么选? (这几章不太好写,写的脑袋都疼了发现也只是表达了大致意思。 哪位帮作者君算一下,欠多章了……)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日月永在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日月永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日月永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日月永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