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礼部两大雷(下)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日月永在第三百六十九章:礼部两大雷(下)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在宫城内有一处僻静的,有点与世隔绝之感的屋舍,没有琉璃瓦,也没有朱漆红门,更没有金灿灿的京砖铺路,整体风格更像是一间民房,在这富丽堂皇的皇宫之内显得格格不入。 看起来似是冷宫,但皇帝自身才只有几个媳妇,哪里还有所谓的冷宫一说,这里是吕太后的居所。 一处禅堂。 吕太后是中国式的传统妇人,中国妇女的特点在兴宗皇帝朱标薨天之后尤其突出,朱允炆当了太孙,她就日夜祈祷,盼着自己的儿子少灾少难,顺利继位。 而等到朱允炆真个当了皇帝,她也绝不在大明政坛寻找所谓的存在感,整个人就好似不存在了一般,每天含饴弄孙,抄抄佛经,就是吕氏的全部生活。 直到,她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孙子和儿子。 这种近乎冷血、毫无人情的晚年生活,对一个中国传统妇女、母亲来说是极其悲惨的,继而间接导致了吕氏的身体开始断崖式的衰老。 即使平素里,每隔三五天,朱允炆总会来到这里见吕氏请安,有时也会陪着吃一顿饭,但很少说话,母子二人很难寻找到共同的话题,一个念叨六根清净,另一个执念太深。 天然就是争执的祸根。 而今天,朱允炆更是带着明确的目标来的这里。 “儿臣要拆了霞云寺。” 开门见山的通报没有任何的委婉,亦没有太多的转圜态度。 “儿臣希望母后如去降香的话,能够跟那里的主持说一声,让他们配合礼部官吏的安排,不要妄想搞对抗,朝廷不会让步的,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让朝廷让步,对抗的最终结果,一定是阖寺上下被夷为平地。” 吕氏合十的双手有些微微颤抖,她不在闭目默念,平生第一次表现出怒意。冲着她的儿子,冲着大明的皇帝强硬道。 “不可能,只要我还活着一天,你不能拆霞云寺。” 喘了一口气,吕氏的口气又软弱下来,甚至有些哀求。 “我没有几年好活了,你就不能等我死了之后再去做这事吗,他们只是念个经而已,不伤天不害理,甚至还收养养活了那么多被遗弃的孩子,是行善举的地方,你为什么非要搞得不留余地。” “全国的僧众,仅有文牒的,便高达十七万六千多人!” 朱允炆报了一个天文数字:“佛教行善举儿臣从来没有否认过,但这个善举是对个人来说的,对国家就是恶举。放任下去,做和尚的越来越多,对国家是好事吗?对天下是好事吗? 您总说佛不争不夺,六根清净,但是礼佛的人,每一个都如此吗? 如果佛门的僧众都这般,哪里还有我大明国朝,爷爷就是个和尚,他放下佛经也能打天下。 可见,只要是手里的力量足够,野心是可以吞灭佛祖的。 龙兴寺您是知道的,光这一个寺庙就有一千多名僧众,数万亩良田,从一无所有扩充到这个数字,仅仅用了二十多年,而且还在增长,再过几十年,疥癣就变成了瘤子。 天下那么多寺庙都在改,只有龙兴寺和霞云寺不动,到时候天下会非议,朝廷的脸也就丢光了,无论基于哪一点的考虑,不拆不行啊。” 吕氏说不过朱允炆,她也从来没指望过从大道理的层面能讲过自己的儿子,但她有自己的坚持。 “既然你拿定了主意,还来问我作什么,去呀,你去做啊!” 看着吕氏摇摇晃晃的身子,朱允炆下意识的心头一紧,忙上前搀扶,却被一把推开。 “当年,你严令文奎不许他接近我,这么多年,你每一个孩子,除了婷婷这个丫头之外,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任何一个孙子,你狠了那么多年,还在乎我一个老妇人的生死吗。 我是瞎了眼,当年跟你爹、跟你爷爷说尽了你的好话,让你嗣了正统的位子,你就该当个庶子,就该这辈子做个庶子!” “母后说的对。” 朱允炆甚至一点怒气都没有,反而极其认可的说道:“如果当年元妃常氏不是坐罪而死,当然,对外说的,史书写的都是病亡,一个养尊处优三十余岁的女人会病亡吗? 不还是因为她是常遇春的闺女,受了他大哥的连累,坐了谋逆罪,她一个女人,手无寸铁拿什么去造反。 她死了,您扶正了,儿臣我沾了您的光,成了嫡子,做了太孙,那个时候,您怎么不说常氏死的冤,爷爷心狠呢。 您该退位让贤,父皇又不止您一个侧妃,您谦让一番,少在爷爷面前表现一个好儿媳的贤惠,我都一辈子是个庶子,这不就成了。 皇帝,呵,您真觉得我很稀罕当这个皇帝吗,屁! 老子有家有院,有儿有女的,真他妈稀罕来当这个狗屁皇帝!” 皇帝这是说胡话了? 双喜还以为朱允炆是气糊涂了,赶紧上前抚背:“太后息怒,陛下也是最近操劳国事,这心神难宁,国朝的事千头万缕,陛下也实是不易。” “是啊,他是皇帝,这天下他说了算。” 吕氏冷笑几声,她知道,早几年就已经知道了,这个陌生的朱允炆从来都不是她的儿子。 藏的太深了,没坐上奉天殿那个位子上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拿真面目示过天下。 “我当不得他的家,他不是要拆霞云寺吗,要杀人吗,随他去吧。” 把这话扔下,吕氏转身就走,走的干脆又果断。 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只要她在霞云寺被拆之前还活着,这事就会成为朱允炆一辈子的污点。 “陛下,陛下。” 双喜感觉到朱允炆的身子在颤抖,吓得连连唤了好几声。 “朕,没事。” 深吸一口气,朱允炆撩开袍摆,冲着吕氏离开的方向跪下,重重的砸了三记,起身,裂开的额间有血珠渗出。 “敕令龙兴寺、霞云寺,七日之内,务必遣散所有僧众,销毁所有文牒,不可保留超过二十人的数量,多一个,毁佛烧寺,主持问斩。” 国家前进的脚步,从不会为了任何一个人而停下,历史的车轮,也不会因为一个石子而停止滚动。 “天子不是国家,国家才是天子,天子的意志也从来不是国家的意志,只有国家的意志才是天子的意志。” 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国家的意志要拆这两座寺庙,所以在国家的意志面前,朱允炆做不得一个孝子,他的行为要受到国家意志的支配。 当然,他当然可以天子即国家,朝令夕改便是。 定好的一五计划也可以推翻,把国家的公信力扔进尘埃中。 朱允炆没得选,亦或者说,他在来找太后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选择。 皇帝决议用不可置喙的强硬态度来拔除龙兴寺、霞云寺,内阁的工作就简单的多了。 地方军卫所的清查组,直接带着刀闯进了这两座寺庙开始丈量田亩和财富。 六根清净的寺庙里,不谈香火钱、功德银,光这些年积攒下来的财富都有数万两,这笔数字或许对眼下的大明来说不算什么,但却是实打实的逃了国家的税积攒下来的钱。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任何可能动摇国家根脚的,再小的事,其性质都等同于危害国家安全! 国家无税,财政崩溃。 继而国亡,离乱之下,逃税者亦亡,是为覆巢之下无完卵。 逃税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很正常,但征税者亦不重视,那才叫危险。 龙兴寺和霞云寺的主持起初还是比较强硬的,他们拒绝接受这般粗暴的处理,前者甚至拿出了太祖当年回凤阳祖地祭祀时留下的丹书铁券,来证明其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但领兵的指挥使该磕头磕头,起了身照样拔刀。 “一群秃子,还敢扯太祖的大旗横行霸道,大逆不道罪加一等,杀!” 丹书铁券被请进了南京,供奉进入奉先殿太祖的画像下,这已经不是这些年朝廷陆续收回的第一份丹书铁券了。 从宗勋大发国难财开始,到泉州海运司报出的地方税课司贪腐大案,这些年,多少家手握有着‘免死金牌’功能的丹书铁券被收回。 “国法之前,不可能有丹书铁券,将来也绝不会有。” 见到朝廷的态度坚决,两大寺也没有那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了,老老实实的接受命令,遣散僧众,归还土地,再也不敢谈其所谓的政治背景。 但霞云寺的没落,亦或者说是朱允炆的态度,还是刺激到了吕氏,后者这口气积郁在心,直接引了重病,沉疴在榻。 这一下,皇宫上下的太医算是彻底慌了神。 御前司负责起居注的小宦官把朱允炆前些日子找吕氏的那段进行了删改,解缙也是连夜进宫求见,谈及了这一段。 “史书怎么写?” 起居注可以改,宦官不是史官,他们有个屁的原则,但是史官怎么办。 作为负责文学著作总编的解缙现在那是六神无主。 史书是叙事的手法,是不能带有主观态度的,更不像内阁做报告那般,分析个中利弊,照实来写,任谁看都是皇帝自己忤逆太后的意愿,导致后者气火攻心,一病不起。 更严重的话,那就是一命呜呼。 “照实写。” 朱允炆抄出原版的起居注,一把扔到地上,寒着脸:“朕不怕被后人骂,爱怎么骂反正朕也听不到,再说了,这些年背后骂朕的还少吗。 武勋先骂,武勋骂完宗亲骂,然后地主们骂、官员骂,连着商人也在骂。 这天下,除了老百姓和当兵的,就没有不在背后骂朕的,朕脊梁骨硬,脸皮子厚,就不怕他们戳。” 解缙拿起那份起居注,看得手都抖楞起来。 皇帝这是疯了,什么话都敢往外说。 “太祖当年敬重高皇后,说要以孝立国,故此厚待和支持丁忧的官员,认为人无孝不立,百善孝为先。 似乎一个人只要孝顺,做什么都是对的,相反,人不孝,做什么都是错的。 朕是不孝了,那朕将来做什么都是错误的,既然如此,那朕就干脆一条道走到黑,将错就错。” 大不了就是骂一句千古昏君,大不了就是被骂成灰,朱允炆一气之下,大不了‘昏’到底。 “你马上去翰林院写一篇署名为朕的文章,交由通政司润色后发到求是报上,大意就是,将来丁忧的时间从百日改为三十日,有想做孝子的可以辞官,好好回家当带孝子,父母高堂抱病在身的,可以请假照料,但超过三十日不复职的,朝廷不再保留职位品轶,想做官,重新考!” 解缙彻底慌了神,皇帝这是要破罐子破摔啊。 早前一个一体纳粮的政策,早就让传统派官员对其恨之入骨,现在又这般行径,这要等百年之后,还不被人骂的体无完肤。 生前只有几十载,身后却有百世名啊。 “陛下三思啊。” 解缙苦着脸劝道:“陛下之功,威盖千古,已是一代明君圣主,何苦这个时候为自己平添不孝骂名,太祖祖制,不能碰啊。” “你们不是口口声声说忠孝不能两全吗!” 朱允炆寒着声音说道:“要么忠于国家,要么孝顺高堂,朕已经做了选择,接下来,该你们选了。” 说罢,转身就走,留下解缙一个人苦笑连连。 现在这事木已成舟,内阁别的倒是不甚担心,最怕的就是太后真要一不小心出了灾厄,那皇帝可能就真会一条道走到黑了。 名声反正都臭了,那么人就不会在乎再臭狠一点。 而一个放飞自己的皇帝,将来,又会闹出多少的幺蛾子? 不过也因为这么一件事,让内阁看出了皇帝的决心。 一五计划是必须要完成的,没有任何事或者人可以拦在国朝的面前做拦路虎。 这一点,委实吓住的内阁,也吓住了各省的布政使司,因为他们接到了来自内阁一封,在语气措辞之严厉上,前无仅有的通报。 “截止至建文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内阁往各省摊派的任务指标务必完成,希望各省布政使司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同时,内阁不希望看到任何关于难度和阻力的奏报,望诸位自勉。” 这是把刀架在脖子上了!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日月永在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日月永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日月永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日月永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