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大明巨变(三)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日月永在第四百二十六章:大明巨变(三)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这一天的大朝会显得有些压抑,一大帮子京官上朝之前都在议论猜测,到底是出了什么天大的事情,直到朱允炆一脸带笑的坐上金椅。 “一个个怎么都沉着脸。” 朱允炆敏锐的觉察到殿内的气氛有些低迷,便笑着打趣道:“看来昨夜严卿敲钟一事,吓着诸位了,严卿啊,你下了朝得请大家伙吃顿饭,压压心神。” “陛下所言极是,臣惭愧。” 君臣二人一打趣,殿内的气氛就活泛了不少,不过大家仍好奇心满满,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唉。” 朱允炆叹了口气,说道:“大家都知道朝廷在印度打了胜仗,缴获了无可计数的战利辎重以及粮秣,朝廷为此,还调遣海船过去装载,但谁知,这批粮食大多都已腐烂发霉,变质无法食用,严卿得知此事后这才匆匆寻朕。 唯恐这批粮食进入我大明后,被百姓误食而伤及健康,所以朕下了令,要把所有无法食用的全数烧尽,数量大约有一两千万石吧。” 真实的情况自然不能说,老百姓不是杨士奇、严震直,他们不会想到这批粮食进入后的危害,只会看到朝廷烧掉数以亿计,那朝廷在百姓,尤其在西南西北两个地区百姓眼中,成什么样子了? 不得已,朱允炆这个皇帝只好出面撒这个谎,当然,后面背黑锅的事会有严震直来顶。 即使把数亿石的数量谎报到一两千万,朝堂之上也是一片哗然,所有人都心疼的呼吸困难。 太奢侈了、太奢侈了。 “不提这些伤心事了,一提起,朕这心里也难过。” 赶紧把这事岔开,朱允炆轻咳一声,说起了正事。 “这印度已定,将来每年往来输送我大明国内的粮食怕是要如山似海,朕恐粮多伤农,反害了百姓,所以打算暂时性退耕,征收一部分土地,不过征收土地,事关百姓民生大计,自古民无地难活,土地情结严重。 杨阁老给朕提了个建议,先于四川进行试点,四川民少,征地之事不会伤害到过多的百姓,便是后面出了问题,以朝廷之力,自然也能赈抚过来,所以今日朝会,朕和内阁这边有些事要交代下去,望诸部知悉后,尽快拿出相应的施政章程。” 几十号人纷纷拿出了随身携带的小本本,这都已经成了每次大朝会的必备流程。 所谓大事开小会,许多国家大事朱允炆和内阁拿定主意后,大朝会的作用就是一帮子人边听边记,然后退朝落实。 插科打诨、闻风奏劾、口水大战这种事,已经很久没有发生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少。 “第一件事,工部派专员赴四川自贡盐井,研究一下如何进行扩产,朕和内阁的要求,是要使自贡的盐产量,达到现在产量的十倍以上,保证肃川云贵四省可以实现,食盐自给自足,扩建需要多少的盐井工人或者需要解决哪些外在客观的困难,工部出个书面的调查,交给内阁。 第二件事,四川暂时性退耕,计划退耕田亩数为五到八百万亩,这些田地由国家出面征收,不过要记住一点,告知四川布政使司衙门时要着重提及这是暂时性退耕。 退耕给百姓两种补偿方案,一是一次性补偿,按照市价的标准增加两成进行购买,二是每年每亩地给予二两银子。 第三件事,皇商、户部合资兴办酿酒坊。 第四件事,户部牵头河南、河北两地,兴办养殖场。 第五件事,教育部要提速增开学堂,计划为五年一千所,学堂管饭由一日一餐改为一日三餐。 第六件事,全国各盐油酱醋、手工业坊等生产单位一律免税,所有营利不再征课税,各省市场专课税亦暂时停征。 第六件事,户部走银行贷一个亿投入现行商市,高价采买蔬菜、瓜果等经济农作物。 第七件事,总参向民间冶铁坊、冶工厂购买一批诸如盔甲、刀斧弓矛之类的常规军备。 第八件事,户部今明两年实行赤字经济政策,朝廷的开支用度,必须超过预计岁入的三成以上。 第九件事,朵甘地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五地,自今日始至建文十六年止,所有粮赋全免。 暂时就先这些,后续随着时间进程发现新问题时,咱们再进行补充更正。” 朱允炆交代下来的九件事,让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这任何一件事拿出来来看,都是一笔不菲的花销了。 朝廷在印度,除了粮食以外,到底还缴获了多少战利? 他们当然不知道,北德里苏丹国这么多年来,横征暴敛积存了多少黄金。 就眼下户部专员抵达印度后清点的数量,就已经是大明国库内所有黄金储备的数十倍之巨了。 这马大军的队伍还没南征实现一统呢。 四川因为是试点省,也是这次朝廷给优惠政策、力度最大的省。 朱允炆和内阁是下定了决心,这次尽全力,实现将四川一半的自耕农转型,而如何实现,就在于朱允炆交代的第六、第七件事上。 四川的自耕农在退耕后,可以从国家获得一笔高昂的补贴银,相当于都成了拆迁户。 而拿到钱之后,这些百姓可以从事其他领域的生产行为,可以搞手工作坊、搞果蔬种植,若是那种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也可以把钱存起来,自己去扩产后的盐井当工人。 要是再有些本事,养殖大熊猫也算是一赚钱的营生。 这小东西楚王好细腰,连朱允炆这个皇帝都在宫苑里养着,南京达官显贵、王公将相家里养的不在少数,一只从四川买来的,怎么都得几千两银子。 至于朱允炆交代的第三、第四、第五件事,就是开始为粮食的消耗找办法了。 酿酒、养殖是耗粮大户,而兴办学堂,提供一日三餐,就是大量制造脱产群体,并使这一群体得到优质的教育,将来可以成为新大明社会中的中流砥柱。 这些事林林总总下来,严震直为朱允炆算了一笔账,朝廷要储备一千五百万石左右的粮食用来应急,这让夏元吉的脸色稍稍好看了不少。 能少烧一些了。 对印度粮的处置,朱允炆的态读很明确。 那就是留给应对大明国内转型时需求的消耗,能消耗多少,就保留多少,多出来的才会全部烧毁。 直到大明国内可以完全消耗后,才会停止这一在夏元吉眼中极奢败家的行为。 这些议项在交代下去后,很快中枢各部就纷纷拿出了具体的施政计划,报至内阁获批,然后,便是一支百人队伍,浩浩荡荡的离京赶赴四川。 一场关切到大明这个老大帝国彻底转型的国家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日月永在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日月永在》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日月永在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日月永在》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