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张尚仪的主意(上)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宋清欢第169章 张尚仪的主意(上)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大宋皇宫,毓秀殿。 刘贵妃的胎龄已过七月,两名翰林御医分别搭了脉,都言之凿凿地说是个皇子,向太后和朱太妃自是紧张得不行,旁敲侧击地提醒官家,莫往毓秀宫就寝,只怕贵妃早产。 赵煦九岁起就被皇祖母宣仁太后管束。 在这宫里头,他对先帝们留下的女人,都没什么好感。 不论是和宣仁太后一样喜欢说道理的嫡母向太后,还是把那点儿心机挂在脸上的生母朱太妃。 偏这一阵,借着水患,朝堂上下又把黄河要不要从北边再改道回来的议题,吵得赵煦脑瓜子生疼,甚至犯了一次心疾。 回到后宫,又听嫡母与生母如此唠叨,这血气方刚的官家哪里还有耐心。 “前朝不是朕的前朝,后宫不是朕的后宫。朕,不如趁自己还没心气郁结到行不得路,直往陕西五路去,随便挑一路,挂个经略使,带着西军儿郎们冲杀一番夏人,夺它个十几座城寨回来,朕就算马革裹尸了,也算有颜面去见先帝。” 向太后闻言,怒叱一声“官家怎可如此妄言”,眼泪就流了下来。 朱太妃更是哎呀哎呀地饮泣,先头那口凤团茶呛到喉处,又令她剧烈咳嗽起来。 皇后孟氏,倒是没那么丰富的情感,只将小帝姬拢在膝间,沉默地盯着一尘不染的青砖地。 每逢这样的时候,赵煦看着一屋子晦气面孔的成年女眷,鼻子里往往会似有若无地哼一声,冲皇后臂弯里的女儿福庆帝姬招招手:“帝姬来,爹爹带你去刘贵妃那里和妹妹玩,贵妃宫里的点心,最好吃。” 青年天子,其实比他三岁的小女儿,更爱吃刘贵妃做的点心。 话说刘贵妃,倒是从上回被自己构陷的市井厨娘姚欢那里? 学了一手调味思路。 酸味。 东京人本就嗜酸如命? 官家赵煦也是。官家平日下了朝,若在政事堂被几个宰相聒噪得郁闷? 吃一笼热腾腾的酸馅儿馒头? 气能消去三成。 刘贵妃让山楂背过锅,宫里自是不好再用此物。她便用梅子、陈皮和麦芽糖熬了糖浆? 封在罐子里发酵一阵,再与蒸熟的莲蓉、红豆粒、米粉搅合? 摁在各色花样的模子里? 脱模后复蒸,成为酸甜可口的点心。 今日休沐,没有早朝。 赵煦,起身时已交了辰时。 他昨夜? 按照自己的意愿? 仍是宿在刘贵妃的毓秀宫。 刘贵妃分外小心自己肚里的孩儿,倒是一会儿娇哄、一会儿假嗔地,让自己年轻的天子丈夫发乎情而止乎忍,只饮了几杯好酒,俩人耳鬓厮磨温存片刻? 便安寝了。 早膳时,官家说酒意还浅浅地绕着头脑。 刘贵妃忙命人端来一大碗浆水面? 配两碟梅子陈皮莲蓉糕。 浆水面是酸的,梅子糕也是酸的? 醒酒最合适。 晨光从门边窗畔欢悦地扑进来,洒在饭桌上? 映得浆水面的汤汁波光粼粼? 映得梅子米粉糕也亮晶晶的。 官家和刘贵妃? 一边用膳,一边说笑,琴瑟和鸣,与这开封城里大部分非富即贵的人家一样,诠释了什么叫妻不如妾。 正吃着,张尚仪踏着一地金色的光辉走到殿门外求见。 赵煦搁了筷子问:“尚仪何事?” “禀官家,冬至近在眼前,官家要率臣工去祭祀,外命妇们亦要入宫,来拜见太后、太妃和皇后。妾因想着,贵妃月份已不小,怕经不得太多礼数之累,妾便翻阅了各项祖宗规矩,寻到通融之法,也先行禀过太后,得了应允。今日,妾便来毓秀宫,说与贵妃知悉。” 赵煦笑道:“尚仪费心了。” 刘贵妃也软着嗓子道:“妾自从封了郡君,得尚仪照拂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在宫里头,妾早就将尚仪当作了娘家的长姐般。” 张尚仪莞尔,因见此刻殿内也没外人,嗓子里显出一丝儿交心之意来:“贵妃平平安安的,官家就高兴,官家高兴,妾就知足。” 赵煦点头:“尚仪是看着朕长大的,自是最晓得朕的心意。” 张尚仪又道:“可巧官家在此处,入内内侍省的都知前些日子还问起,遣出宫人之议……” 赵煦道:“河北蝗灾,开封水灾,朕将赐酺都停了,宫人自也应多出一些去,尚仪与都知商量着,额员在五十人上下吧。减了宫中各项用度,臣工们也好少唠叨几分朕。” 想了想,看向爱妾,揶揄一句道:“崇尚简朴无错,只莫让刘贵妃再去啃鸡脚,就好。” 他话音刚落,却见院外,毓秀殿的小黄门,领着一个也是内侍袍衫模样的年轻男子,快步而来。 “官家,贵妃,遂宁郡王府的梁先生,急事禀奏!” …… 方才还围满内侍宫婢的早膳案席前,只剩了张尚仪和梁师成。 梁师成言简意赅:“火在厅中燃了须臾,既遭家丁扑灭。凶犯吴阿照与油烛局另两名祇应人,都扣在苏家。郡王的臂伤,得到一位懂医术的宾客救治,奴到苏府的时候,郡王已睡着。” 赵煦道:“你来这里之前,已去过翰林医官院了?” 梁师成道:“是,当值的太医自陈懂得医治火烫伤,已往苏家去了。” “昨夜,苏迨家请了多少人?” “除了苏公颂和高俅,另有一十六人。” 梁师成当然明白天子的问话是什么意思,忙补了一句关键的:“奴赶到苏家时,高俅告知,凶犯被制服之际,苏公便命人堵上了他的嘴,押去苏家柴房关着。” 赵煦轻叹一声。 亏得苏家二小子请了苏颂。 苏颂行事,没说的。 只可惜苏公老矣,国朝若再能得几位这样的社稷之臣,该多好。 他看向刘贵妃。 赵佶今岁春天的这桩荒唐事,后宫女眷,但凡离太后太妃近一些的,都晓得。 刘贵妃当时还是刘婕妤,听闻赵佶教向太后和官家斥骂了两个时辰,心中甭提多畅快。 刘贵妃不喜欢自己这个小叔子。 赵佶八岁的时候,正逢宣仁太后相中的孟美人进宫。宣仁太后知孟美人擅长丹青,便让她有时给赵佶指点指点。后来孟美人被册封为皇后却受冷遇,赵佶更对自己这个受宠的婕妤总是看不顺眼,仗着官家对幼弟的疼爱,时常在宫中家宴上话带讥讽。 此刻,听了梁师成的禀报,刘贵妃正想抓着机会,数落赵佶出出气,却见张尚仪利剑般的目光投过来,分明示意她慎言。 刘贵妃于是硬是将到了嘴边的重话咽下去,换了句她自认为更正确的,和声细气地对赵煦道:“官家莫气,十一弟毕竟还小,刚出宫开府,难免惹事。” 赵煦面色一沉:“谁说我生气了?谁说是十一弟惹的事?火是他点的吗?” 刘贵妃一噎,瘪着嘴,不敢接话。 张尚仪心头冷笑。 刘贵妃,你真是蠢。 官家对这个异母弟始终是维护的,相反,对于年纪更小却已露出更深心机的同母弟赵似,倒并没那么喜欢,你一个官家的枕边人,难道看不出来? 不过,官家这般聪明的男子,若挑枕边人,或许的确更喜欢漂亮的蠢女人。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宋清欢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清欢》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清欢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宋清欢》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