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十一章 绝不妥协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东厂督公第七百十一章 绝不妥协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手机请访问 m.duxs8.com); 新政,成了这一年帝国的头等大事。 为了能顺利推行新政,崇祯展示出了一个君主的铁腕和高瞻远瞩。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组建内阁。 崇祯四年二月十五,孙承宗被崇祯委以内阁首辅重任,同时又提拔洪承畴、卢象升为内阁成员(原职暂且留任),这么一来,内阁实际上形成了以孙承宗、秦书淮、洪承畴、卢象升为主的四核时代。 此时的崇祯,早已与四年前登基时的崇祯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他想组阁,只能在东林党提供的名单里圈人,甚至因为摆不平各方利益,逼得他不得不用“抓阄”的形式组阁。 现在,朝野内外再无一人敢对他组织的内阁说三道四,无论是谁,只要有真才实干,他想用就用。 四人内阁刚刚组建完毕,崇祯四年二月二十,崇祯颁布敕令开启京察。 本届京察以武英殿大学士秦书淮为主持,吏部尚书周应秋、督察院左督御史王炳彰为副主持,吏部侍郎、文选司、考功司郎中等人辅佐。 在明朝,尤其是明朝的中后期,每届京察都是一次权力的大洗牌。无论是阉党、东林党、齐党、浙党还是哪派,每逢京察势必要极尽所能地去排除异己。 所以《明史》有云:门户之祸起于京察。 往年,京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是秋后算账的时刻,任何得罪过掌控本次京察的派系的官员,都将遭到残酷的政治报复。报复的结果,是轻则罢官,重则下狱、发配甚至被满门抄斩。 而这次,天下官员生杀予夺的大权都到了秦书淮手里。 当然,也在崇祯手里,因为他们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用残酷的京察,为新政的推行开道。 崇祯四年三月十五,在崇祯的强力支持下,孙承宗殚精竭虑的谋划下,以及秦书淮会同洪承畴、李定国、卢象升等大才经过一个多月反复讨论、修改、整理后,总计有十八条、一百七十九则的《敕令整顿吏、赋、田三治新政》终于完稿,并获得了内阁通过。 次日,早已迫不及待的崇祯在太和殿正式下旨,在全国推行新政! 而全权负责主持新政的钦差大臣,同样是秦书淮。 让秦书淮集京察大权与新政主持大权于一身,这个用意就再明显不过了。 新政很快传遍全国,朝野无不震惊。 举国轰动! 其震撼之势不亚于山崩海啸、地裂雷鸣。 在乡村田间,无数农民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惊得目瞪口呆,根本不敢相信。 甚至在县衙门口贴出公告,乡中里正正儿八经地挨家挨户通知之后,还是有大批人不相信! 免三年农赋,连辽饷、剿饷也全部都免了,而且皇上还下令任何官员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农民征任何税赋? 这不可能! 没有农赋,朝廷百官吃什么? 军队吃什么? 皇上吃什么? 这一定不可能! 还有,什么叫无田者登记造册,然后等待分期购田? 据里正说,好像是要让富户把家里的地拿出来卖给咱们这些赤脚庄稼汉,卖地的银子还可以分二十年付?而且万一咱们出了天灾*还不起,朝廷还可以帮咱们代还? 真有这么好的事儿? 一年只要交区区三钱多银子,交够20年一亩地就归咱了? 乖乖,原先咱们给东家种田,每年交的租子都不止这个数,现在租子减了一大半,而且回头他还得把地送给咱? 这、这怎么可能? 肯定是哪里搞错了!肯定是! 天底下没有这么好的事儿! 再说了,咱们种地哪有不交赋的?皇上轻赋咱们要谢皇上仁慈,但是皇上免赋,一免还是三年,那就不对了! 要都不交赋,我大明还有啥钱养军队?没钱养军队,那吃人的鞑子,凶人的流寇还不又到处都是了? 还有,咱们给东家种田,东家要是能少收点租子,那是东家仁慈,咱们都念着好。可哪有说种了人家的田,回头还带霸占人家祖业的? 将心比心,换成咱是东家也不愿意啊! 况且都是乡里乡亲的,将来见着东家怎么打招呼啊? 就不是那个事儿! 所以这肯定是假的,是里正那老头胡说八道呢! 除了农民,各地的地主豪强也震惊了。 多余五百亩的土地,每亩要交一两银子的“额外税”? 朝廷这不是明摆着要抢咱们的地? 天下官员也震惊了。 俸禄提升到原先的三倍?皇恩浩荡,皇恩浩荡啊!这下终于可以不用为钱发愁了,终于可以体体面面当个官了。 等下,那什么又叫三权分立? 说的是县太爷好像不管断案了?这算什么说道啊?县太爷不管断案那还叫县太爷? 全国的商人们也震惊了。 啥叫税契,那玩意不是买卖房子时才有的吗?怎么卖个盐甚至卖个包子都得有了? 和预料的一样,全国乱成一片! 新政当中,有太多东西是百姓乃至官员所不理解的东西。 秦书淮紧急培训了几百个新政宣讲官,经过半个月的全封闭高强度培训后,派向全国各地进行宣讲。 就这么一直到了五月初,足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让长江以北的大部分百姓弄明白新政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容易把事情说通了,但是麻烦又来了。 好些个佃农、赤农、自由农户,找到乡绅里正写了“陈情书”送到衙门,“陈情书”上先是把崇祯狠狠地夸了一遍,说他是千古不出之第一大仁君圣主,百姓们对皇上的“仁政”之举感恩涕零,但最后又委婉地表示,皇上减赋他们欢迎,但是身为大明子民,他们不能不交赋,否则朝廷没钱没粮,大明凭何而安?军队凭何而守天下?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那叫一个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然后下边还按了密密麻麻的一堆手印 几经周折后,“陈情书”交到秦书淮手里,气得秦书淮哭笑不得。 怎么个意思?不收你税你还不乐意了? 然而,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可爱之处。 这个时代,做人凭良心! 后世常说人心不古,那么“古”时的人心是什么样子的? 秦书淮认为,大概就是这样,凡事凭良心! 朝廷这些年为了保国安民,殚精竭虑,安国公等一大批“好官”带着无数将士血洒疆场,他们看到了。 眼下天下初定,朝廷为再启盛世,让大家伙儿过上好日子,不断减赋,他们看到了。 所以,他们也想让朝廷好过些! 他们觉得,让朝廷好过的方式,就是交税——只要别像以前那么沉重,适当的税他们认! 可这特么也太实诚了! 如果连农民都对这个新政有“异议”,那还让秦书淮还怎么搞? 说真的,秦书淮听了想打人。 果然,这个势头一起来,大批官僚趁机上书,直言新政的种种弊端。 矛头自然不会指向给他们加薪的事,而是指向分权,以及向大地主收“额外税”的事。 崇祯和秦书淮在这个关键时候也不会手软。 第一个月,崇祯收到一百二十三个大小官员的联名奏疏,妄议新政之弊。 他立马把奏疏全部转给秦书淮,要秦书淮酌情办理。 秦书淮二话不说,马上在这些官员的京察考核上写上大大的“浮躁”两个字。 明代京察时,对官员的考核评语是很讲究的。一般而言,被发现任上有过错但不大的,会被评上“不谨”两个字。得到这两字评语的,对不起,你可以辞官回家了。 但,这还是轻的。 最严重的就是“浮躁”二字。 得到这两个字评语的,你连辞官的机会都没有,而是立即就地摘去乌纱帽,并由锦衣卫押往京城三司会审。 结局很明显——不但丢官,还得脱掉一层皮! 按程序,评语下定之后立即发内阁审议。内阁首辅孙承宗自然对此无异议,随即通过。 之后就是锦衣卫的事了。 锦衣卫的效率很高,二话不说就从各地拿了这些官员,押送京城。 秦书淮替崇祯表明了新政势在必行,绝不妥协的立场!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东厂督公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东厂督公》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东厂督公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东厂督公》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