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0章 国策、律法一直保护的都是弱者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在莽新造反的日子第0360章 国策、律法一直保护的都是弱者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 鱼禾点着头笑道:“你说的不错。我若出兵,公孙述可以借此洗脱益州共尊的名头,我若是不出兵,他可以趁机拿下巴郡。” 冯英盯着鱼禾问道:“那主公是出兵,还是不出兵?” 鱼禾微笑着摇摇头。 冯英有些不甘的冷声道:“倒是让公孙述那个狗贼占了便宜。” 冯英的夫人、如夫人、姬妾,以及几个子女,还有族中的一大部分老幼,皆葬身于公孙述之手。 冯英跟公孙述有血海深仇。 他在有关公孙述的事情上,自然会带一些个人情绪。 鱼禾也能理解,并且笑着安慰道:“冯先生不必如此。我的便宜,又岂是那么好占的。在我的兵马抵达江州县江边的时候,剩下的半个巴郡对我而言,是唾手可得。 我只所以留着,就是留给公孙述的。” 虽然鱼禾不怎么了解史熊的能力,但是鱼禾了解张休和马援的能耐,以及他麾下兵马的能耐。 史熊手里的兵马不过两万,军中也没听说过有什么良将。 马援和张休手里的兵马有三万多。 马援和张休皆是良将,一起征讨江州县,拿下剩下的半个巴郡,自然是手到擒来。 但鱼禾让他们达到了江州县外江边的时候,就停下了脚步。 其目的,就是将剩下的半个巴郡甩给公孙述。 冯英听完鱼禾一席话,若有所思的道:“主公将半个巴郡让给公孙述,其目的是为了让蜀郡和剩下的半个巴郡连成一片,挡在整个北方,形成一道抵御朝廷大军的屏障?” 鱼禾笑着点点头。 这就是他将半个巴郡留给公孙述的目的。 看起来是公孙述占了便宜,实际上他占的便宜更多。 他可以借着公孙述去抵御朝廷,也可以跟朝廷两面夹击,快速的吃掉公孙述。 区别就在于,公孙述什么时候失去作用,鱼禾什么时候才会除掉他。 鱼禾比公孙述、冯英等人了解王莽。 王莽在位后期,显得十分疯狂。 如今王莽已经六十三岁高龄了,也到了他在位后期了。 革新无望,天下狼烟四起,王莽也该开始疯狂了。 王莽可以征集全国的精兵,去讨伐刘秀、王匡(绿林军首领,非王莽子嗣)、王风、刘伯升等人。 自然也可以提前征集全国精兵,讨伐他和公孙述。 有公孙述在前面顶着,王莽即便是举全国精兵,鱼禾也能从容应对。 没有公孙述在前面顶着的话,鱼禾直面王莽数十万精兵,未必能胜。 所以公孙述是一个落入到鱼禾算计中的工具人。 冯英感慨道:“主公还真是算无遗策啊。” 鱼禾失笑着摇摇头,他算什么算无遗策。 他只不过是比其他人知道的多一些。 “冯先生说笑了。公孙述既然跟朝廷对上了,双方又动用了不小的兵力,那么一时半会儿,应该不会有结果。 我们刚好可以借此机会,将犍为郡、越巂郡、益州郡,以及半个巴郡,发展壮大。” 鱼禾笑着说。 如今各郡之中,除了益州郡,剩下的两郡半,都百废待兴。 特别是半个巴郡,除了兵卒,啥也没有。 想要发展起来,可不容易。 冯英思量着道:“益州郡和越巂郡类似,主公在益州郡推行的法子,可以在越巂郡使用。至于犍为郡、巴郡,恐怕要另外想法子发展才行。” 益州郡、越巂郡多蛮夷,汉人很少。 所以鱼禾在益州郡用的治理办法,搬到越巂郡也适用。 但是犍为郡,还有半个巴郡,主要的百姓是汉人。 益州郡的法子,就不适合用在犍为郡。 包括一些律法、条文,也得重新定制。 鱼禾沉吟着道:“秋耕快到了,先制定出有关田产的律令、条文,给百姓发田产和种子,让百姓们先复耕再说。” 粮食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个大问题。 等到绿林、铜马、赤眉三支起义军纵横的时候,粮食就会显得更关键。 所以鱼禾必须主抓粮食。 冯英看着鱼禾,迟疑着道:“那主公打算如何给百姓分配田产,又如何统管?” 鱼禾心里早有盘算,他坦言道:“如今犍为郡地广人稀,半个巴郡更是一个百姓也没有。所以田产倒也充裕。 可以给犍为郡的百姓依照人头,每人分发二十亩田产。 愿意迁移到巴郡去的,可以给发四十亩田产,再添一头牲口。” 有道是故土难离。 犍为郡的百姓如今已经扛过了大难,再想让他们离开,很难。 鱼禾要快速将没有人烟的半个巴郡发展起来,就必须用优厚的政策吸引人过去。 鱼禾发给百姓的田产并不多,依照如今犍为郡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半个巴郡没有人口的情况,每个人发一百亩地,都绰绰有余。 但是发的田产多了,百姓们根本就种不过来。 鱼禾倒是可以派人去抓一些蛮人当分给百姓当私属。 但王莽好不容易在废除奴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鱼禾只要稍微再添一把火,就能取消奴隶。 鱼禾干嘛还要开历史的倒车? 冯英迟疑着道:“是不是发的少了?” 鱼禾摇头笑道:“不少了,犍为郡的青壮被冯茂和廉丹折腾死了不少,没剩下多少。纵然有牲口帮忙,一个人一年伺候二十亩,都不一定能伺候到位。四十亩地,估计得找人帮忙才行。 发的多了,只会被荒废。” 冯英苦笑着道:“留着也是荒废啊?” 鱼禾笑着道:“所以我准备将各军淘汰下来的青壮,充为劳力,让他们去种田。” 简单的讲,就是农垦兵团。 冯英虽然不理解,但觉得此事没有什么坏处,也就没有反对。 冯英又问道:“那田产的归属,以及田产买卖,该如何管束?” 鱼禾听到这话,陷入到了沉默。 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很大很大的问题。 田产私有、准许买卖的话,土地兼并是不可避免的。 新以后的历代,都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 中华人对土地的热情是永远不会衰退的。 因此,田产分到了个手里,并且准许买卖的话。 豪族、商人、官员等等,总会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将百姓手里的田产弄到自己手里。 百姓们最终会沦为佃户、奴仆,帮豪族、商人、官员等去耕种。 然后豪族、商人、官员等会越来越富,百姓会越来越穷。 唯一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土地国有化。 如此以来,豪族、商人等想要侵占土地,兼并土地,也做不到。 后世一些人经常对这一条国策议论纷纷,总是觉得不合理。 但鱼禾却觉得很合理。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善政。 为什么? 因为如果没有土地国有化这一条国策在。 聪明的人都会用尽各种办法将土地归纳到自己名下。 穷苦的百姓几乎不会有立锥之地。 种田的得租田、务工的得租屋。租田的价格和租屋的价格,不会比你所得少多少。 买房? 除非你比别人聪明,能赚很多钱。又或者中了大奖,不然你买不起。 房价不会被抄到一个你望而却步的地步。 房价只会被抄到一个你根本买不起,或者说永远也买不起的地步。 贫富差距会快速的拉开到一个你想象不到的地步。 就像是教育,很多人都在抨击应试教育,鼓吹外国的精英教育。 外国的精英教育真的好?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开始应用精英教育了。 所有教书育人的人,都会择英才、择身分高的人去教。 所以大学问,几乎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甚至一家一室手里。 人家要是不点头,你连学的资格也没有。 所以圣人在说出有教无类,并且狂揽了三千弟子,传下学问以后,最后被奉为圣贤。 在应试教育出现之前,几乎历朝历代施行的都是精英教育。 其效果就是普通人压根难以翻身。 国家想要推行精英教育的话,很容易。 因为有两千多年的经验可以借鉴。 但国家并没有,国家反而推行了应试教育,并且用统一的书本。 其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在教育上保证公平,给低层百姓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国策、律法,一直都是在保护弱者。 强者根本不需要国策和律法去保护,他们只会不断的去试探,去挑衅,去钻律法和国策的漏洞,然后去鱼肉弱者。 言归正传,土地国有化,是鱼禾目前能想到的解决土地兼并的唯一的办法。 可惜新朝这块土地并不适合土地国有化的国策。 常安城里的那位意思穿越者的王莽大帝,就是这么干的。 然后他快要被人给推翻了。 所以鱼禾将土地国有化的话,肯定不得人心。 但放开手脚,人人买卖的话,分下去的土地,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回到那些豪强手里。 在这个豪强当道的时代,豪强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权力,远比皇帝还要大。 鱼禾思量了很久,缓缓的道:“每一户百姓,分上田十亩、中田五亩、下田五亩。上田不允许买卖,更不允许被侵占。中田到手,耕种超过十年,才允许买卖,下田可以随意买卖。 任何人不得随意侵占他人田产,违令者没收其家产,杀恶首。”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在莽新造反的日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在莽新造反的日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在莽新造反的日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在莽新造反的日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