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水遁突围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天下安康第七十九章 水遁突围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相比较满心算计的窦抗,在渭北对抗黄明征的李神通的心思就纯正多了。虽说渭北诸县,算得上李神通的地盘,就这么放弃,李神通的利益损害最大,但为了李家,李神通虽说是咬着牙,但也愿意接受。 不过李神通有心撤退,但又撤不动。 李神通麾下,有本部玄戈军和张平高的天节军,全军约三万人马。其中天节军主力尽屯于同官县,是唐军在关中最北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而李神通率玄戈军主力,屯于华原县,一面护卫同官县后路,一面迎击黄钦山方向的隋军,防止隋军,突入关中。 自黄明征南下,到七月份,双方在凤凰谷、黄钦山——同官、华原一线对峙了整整六个多月。 其实黄明征不是没有机会突破这条防线。 在双方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李神通这个被黄明远评价为“比猪强不了多少”的蹩脚统帅的军事水平远比不上身经百战的黄明征。 而张平高也是一个基层将领,骤然显贵,他在晋阳起兵前只是一个鹰扬校尉,甚至没有领过千人以上的部队,其指挥能力自不能和黄明征相比。 所以开始双方两场野战,均以唐军告负。 之后张平高不敢再战,而是选择死守坚城。但黄明征并没有乘胜攻击,而是半包围同官城,隔三差五的对同官城发起攻击,如应付公事一般。 这种奇怪的场面,倒不是黄明征怯战,而是黄明征故意用这种办法拖住李神通的三万人马。 越是大决战,越要稳妥。 对于已经将唐军四面分割的隋军来说,已经不求谋一场来个大胜以改变战局了,一点一点消耗唐军的实力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各路隋军,环环相扣,而某一处贸然出击,一旦失败,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局崩溃。 所以黄明征以拖代战,牵制住李神通数万人马,使其不能动弹。 当然拖不是懈怠,所有的拖延,等的便是黄明辽兵入关中这个大变局。所以今日李神通准备突围,终于给了黄明征一个破敌的机会。 李神通要突围,很困难,需要面对两个问题。 一是李神通和张平高二人,兵分两处,一在同官,一在华原。李神通部还好一些,并无隋军包围,可以迅速撤退。但隋军几乎是半包围同官,又有骑兵优势,张平高若贸然撤退,恐伤亡惨重。 但现在问题是张平高必须得放弃同官县。 李渊的计划是让黄明征和薛仁杲在渭北交战,此乃驱狼吞虎之计。若黄明征被张平高挡在同官,虎未来,狼已进,那就不是驱狼吞虎,而是引狼入室了。 所以李渊在给李神通的信中要求,无论如何,得给黄明征放开一条直面薛仁杲的通道。也就是渭北的同官、华原、三原、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这西面四县,必须放弃。 这可让李神通为难了。 眼看李渊要求的时间越来越近,李神通没办法,也不想办法了,索性便强制要求张平高强行突围,而他本人则在华原进行接应。 不得不说,这命令,跟要求张平高去送死没区别。 张平高接到命令,也大惊失色。他待在同官城,面对黄明征,也只是勉强应付,这向南突围,跟对方打野战,不是自寻死路。 张平高如热锅上的蚂蚁,是束手无策。 这时张平高部下将领李大亮建议张平高,可走水路突围。 李大亮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是大隋名将前朔州总管武阳郡公李充之子。李大亮虽文武双全,但其父李充因被人告发有谋反之意而被撤职,所以李大亮这个身份有问题的人,在大隋杨广那里,也就只能做个兵曹了。 李渊造反后,李大亮弃官投奔李渊,被任命为天节军的行军司马。 同官城外,便是铜官水,也叫同官水。 无论是隋军还是唐军并无水军在此,因此对这条水流并不丰的河道,防御上并不重视。 铜官水发源于同官北面的群山之中,向南在华原县汇入沮水之中。在李大亮看来,既然双方并未对铜官水有防御,不若命三军将士,乘船顺流南下,直达华原。 隋军骑兵虽强,但总不能杀到河面之上。 张平高正苦思无计,听得李大亮的建议,心中大喜。于是依李大亮之计,命人在城中打造船只,以为渡河之用。 当地人很少行船,哪有什么船只,还得满足一万多人所乘。 为此张平高连整个县城中的树木都砍光了。至于门、窗也是拆的个干干净净。甚至连百姓手中的羊皮,都集中起来。 整个同官县城之中,布满了制作粗糙的船只。 当然这样船只也不够,张平高乃命人携带一日军粮和武器装备,其余物品,全部丢弃。 从同官到华原有四十多里,一日行军,也能到了。 华原县作为同官的后方基地,不缺粮食。 也就是李渊突围的当日,张平高率部一万两千余人从同官城突围。众人从西门出城,直奔城西的同官河。 这千余各式各样的船只,倒也运送方便,几个人扛着,到了河边,放下之后,便能航行。 因为船只不高,各种小船之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人。 不少人因为船只狭窄,甚至失脚落水。 而船只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更是不知道有多少船只,因此而侧翻。这些小舢板,几乎没什么保护能力,甚至有些因为上的人太多,直接沉入水中。 张平高也顾不得这些,只得不断催促众人上船。 到了五更天,大队人马,终于向南而去。 整个河面之上,遍布小船,就跟水上漂浮的垃圾一般,密密麻麻,到处都是。 但众人总算是离开了。 张平高在船上回望同官,无限的惆怅。同官城中,尚有五百士兵,是张平高留下的人。他命这群人在城头上广布旗帜,又多敲鼓鸣锣,以迷惑隋军,为主力争取时间。 当然,这群人的下场,可以遇见了。 张平高在同官城待了大半年,倒是有些感情了。 这一走,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天下安康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天下安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天下安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天下安康》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