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降粮价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明末逐鹿天下第141章 降粮价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苏河返回秦王府,他叫来王仲策,商议降低粮价的政策。 现在粮食储量丰富,又有冬小麦,可以确定下一年粮食储量更丰富。 苏河,想要降低粮价,他与王仲策商量怎么办,影响才最低。 各地秋收基本完成,又是一年农民交税交款的时候,储粮局公布统一收购粮食价格的日期。 想要降粮价,必须降低粮食收购价格,要不然秦王府承受不住。 王仲策看着各地汇报上来的粮食储量数据。 汉中郡和宝鸡府,汇报秋收的实际数据。 这都是由乡公所官吏进行统计。 没有深入到乡村一线的官员系统,根本没有办法拿到这么深入的数据。 四川的数据,只是预估的数据。 现在汉中到四川的水泥路还没有修通。 常规的山路,马匹奔跑的速度也很慢。 邮局采用换马换人的加急运输方式。 四川蓉城传递公文到汉中这里,需要经过近二十天的时间。 王仲策看完粮食储量数据,这些都是真实的储量数据。 各地新建立的都察院,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调查各地粮仓。 严厉处罚一百多名硕鼠,能保证粮食储量数据,准确度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五。 王仲策看完数据,斟酌着说道:“秦王殿下,四川真是天府之国。 只凭四川一个省的产粮,就能养活四川和陕西的人口,粮食还有富余。 再加上冬小麦和四川持续不断的水渠修建计划,明年粮食产量还会更高。 我们是不是要开放粮食酿酒。 现在每个月进口湖广的酒类,就消耗大量银币。 酒类的税很高,价格非常昂贵,依然挡不住百姓喝酒的热情。” 苏河看着现在的粮食储备数据,略微放开酿酒,不会对粮食储备造成太大影响。 粮食不是耐储存的货物,基本三到五年时间,粮食就会发霉变质。 “仲策,内阁出台政策,准许粮食酿酒。 但要限制谷类酿酒,每家酒厂都有配额,禁止私人酿酒。 他们技术不足,耗费更多的谷物,还容易酿出毒酒。 完全开放红薯酒等酒类的酿造。” 苏河看到秦王府治下这么多粮食储备。 大明再次封锁他们,只要不打败秦军,进入到四川毁坏稻田。 秦王府治下今后,不会再为粮食发愁。 王仲策看着丰收的数据,他计算着收粮的银币。 他眉头紧促,思考怎么解决银币短缺的问题。 “秦王殿下,我觉得我们应该降低粮食的收购价。 除了农民交税和交款,这四成的粮食交给官。 他们剩下的六成粮食,一般留一二成,用于自用和养殖。 其他粮食,只能卖给储粮局。 我们付出真金白银,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 开始我们计算,农民手中的银币能流通出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被狠狠打脸了。 农民这些年过得太苦了,手中有一些钱,他们也不存银行,选择自己挖坑埋起来。 这些银币他们都放在手中,准备应对今后未知的风险。 导致银行铸造的银币,有很大一部分,都沉淀在农民手中,没有有效的流通。” 苏河也了解这个事情,银行行长冯春晓多次向他反映这个问题。 要不是纺织品大量贸易,从湖广等地区赚来大量的银子。 又发现了几座银矿,大量开采银矿炼成银币。 银行对社会的银币供应,才勉强能跟得上商品的增值速度。 苏河听到王仲策又提起这件事,必须要想办法解决。 要不然大明的银子被士绅埋在地下,他们的银子被农民埋在地下。 钱无法流通,就起不到它的意义,那就变成一个收藏品。 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第一个是调低粮食的收购价。 第二个是动员农民,让他们手中的钱财,积极的花费出去。 他们获得利益的同时,让钱流动起来。 苏河思考着后世的办法,对比现在的情况。 他思考的同时,还与王仲策讨论粮价问题。 “粮食收购价肯定要降,那时只有汉中府产粮。 宝鸡那里大旱,没有多少粮食产出。 四川又没打下来。 我们为了稳定汉中的农民,照比士绅收购粮食的价格,大幅提高粮食的收购价。 粮食收购价降的同时,粮食销售价格也应该降低,现在粮食卖的太贵,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苏河谈到粮食收购价,他又想起秘书处关于城里市民的调查报告。 城中本来就有市民,加上随着工业化发展,多出来的工人。 他们都不自己种植粮食,哪怕是分到土地,也无法适应种地的劳累,农业产出又不高。 他们把自己的土地,托管给农场种植。 所有的收益和税费都归农场处理。 他们可以随时解除契约,在城中活不下去,乡间还有一块属于他们的土地。 如果十年还没有亲自种植这块土地,它就会被托管的农场回收。 城里的人主要靠在各大粮店购买粮食生活。 钱明义交上来的调查报告,有一个很典型的家庭,能代表大多数城内的贫苦人家。 一个水泥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 他供应一家五口人生活,每个月食物的花费,要占据他工资的百分之六十。 这还是一个月最多吃一次鸡蛋,平时都吃些萝卜白菜等廉价的蔬菜。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粮价太贵了。 苏河与王仲策根据现在农民种植粮食的成本。 城里普通工人每个月的收入,购买粮食需要的花费,控制在他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 最后他们计算出,各种粮食的收购价和出售价标准。 各府可根据自己地区当地的情况,进行一些适当的上浮和下调。 调整幅度超过百分之五,需要上报省里巡抚批准 调整幅度超过百分之十,需要上报内阁批准。 粮食收购价格。 一百斤主粮,1两银币。 一百斤红薯,300枚铜币。 粮食出售价格。 100斤大米或白面,1两银币500铜币。 100斤红薯,500枚铜币。 粮食出售价格,基本达到之前的一半。 粮食收购价格,也进行大规模调整。 王仲策看着这个新的价格,他有些担心的询问道:“秦王殿下,这次粮食价格调整,城中的市民肯定欢欣鼓舞。 乡间的农民看到这个价格,他们肯定会对官府破口大骂。” “没事。”苏河淡定如常,“我们给出的粮食统一收购价格,比士绅收粮食价格高多了。 汉中郡这里的百姓,只是有些朝三暮四,他们还深深记得士绅是怎么压榨他们。 四川那里更简单,现在信息流通不发达。 四川那里第一次统一收粮,农民看到第一次官府统一收购粮价。 就遇到这么高的价格,那里的百姓肯定会开心。” 王仲策看到苏河淡定的样子,他总觉得这事有些不妥。 他看向苏河,表情凝重的说道: “秦王殿下,这个事推在我身上,对外宣传我力主降低粮食的收购价。 哪怕是我挨骂名,也不能让秦王殿下您的名誉受损。” 苏河听到王仲策说他要背锅。 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这事儿找人背锅就可以,哪怕再离谱的事情,有人背锅舆论就影响不到他。 正好这次,储粮局官员石溪举报储粮局局长高炫明。 他以次充好,用快发霉的陈粮替换粮库中的新粮。 等到陈粮发霉,又以储藏不当的名义,把陈粮卖给公司,用于制作工业酒精。 通过这种窃取手段,贪污大量银币,数额在十万两银币以上。 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元正,已经呈报给苏河调查结果。 石溪举报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高炫明取了一房小妾,小妾带着他染上赌瘾。 赌瘾越来越大,欠下更多的钱财,他又怕对方举报,导致丢官罢职。 只能通过这种办法,贪污大量的银币。 开始只是小贪一些,后来越贪越大多,大到收不住手。 苏河已经让都察院抓捕高炫明,同时让苏燕指挥刑部,打掉汉中城隐藏起来的赌场。 青楼他高抬贵手,放了一马。 只要不使用汉女,青楼可以正常开业。 对于帮派和赌场,苏河秉持着极强的高压态势。 当地官府主官和刑部分支机构属官的晋升。 是否清剿干净帮派和赌场,是重要的考核指标。 苏河一直让都察院派出监察御史,到各地去巡视。 发现有当地官员不作为,立刻约谈这些官员,还不作为就要丢官罢职。 都察院也接受百姓的举报,可以举报任何人。 《秦王律》对于诬告,执行诬告反坐惩罚。 百姓不到逼不得已,又有切实的证据,他们也不会举报。 内阁无法管到都察院,王仲策现在还不知道这件事的详情,都察院没有公布这个案件。 苏河把这个案件,告诉给王仲策。 王仲策听完之后,眼神一亮,道:“秦王殿下,我们完全可以让高炫明背锅,我已经有了主意。 让汉中报社配合我,肯定能把舆论引导向高炫明身上。” 苏河听完王仲策的计划。 他有些疑惑的问道:“仲策,你这个计划也太假了,真的有人相信吗?” 王仲策笑了笑,道:“秦王殿下,你不知道百姓对贪官的痛恨。 让贪官背锅,百姓会深信不疑。” 王仲策讲完自己的计划,依然皱着眉头询问道:“秦王殿下,粮食收购价减少,我们也需要掏出一大笔银子。 粮食收购价减少,可以推到高炫明身上。 不掏出真金白银收购粮食,官府的信誉就破产了。 我们掏出大批银子,农民们依然把它埋在地下。 我们有再多的银子,这么做也挺不了几年。 一旦我们发展速度慢下来,没有更多的银币支持秦军作战,战败的后果太可怕。 我们可不像大明朝,有海外西夷的银子,源源不断输送到东南地区。 发展工业要花钱,训练士兵要花钱。 培养小学生要花钱,修建水利道路要花钱。 官府各个衙门,就没有不花钱的地方。” 苏河看着王仲策焦急的模样。 他语气轻松的说道:“我已经想到办法。” 苏河想到的办法,就是让农村大力发展养殖等副产业和小型轻工业。 农民一个人的力量太弱,在乡公所的指导下,让他们成立合作社。 共同承担风险,共同获得利益。 先让乡公所和各县的衙门,采购农民合作社的产品。 可以通过订单的方式,预付一定的资金。 让合作社可以发展壮大。 每一个乡村,都有他们独一无二的地方。 根据每一个地方因地制宜,只要不瞎搞,这些农村合作社,肯定能生存下去。 他们发展壮大,就可以转型成正式公司。 经营不善破产,也由合作社的农民,共同承担损失。 有官府的扶持,只要不是胡搞瞎搞,这些合作社哪怕不能发展成公司。 也不会到破产,负债累累的地步。 在桑树林多的地区,开办小型剿丝厂。 竹林木材多的地区,开办加工厂。 制作些桌椅板凳,竹框雨伞之类的小物件。 稍微有些资本,可以招募工匠,开办造纸厂等更具有技术的工厂。 哪怕是什么都不会,养些鸡鸭和猪,每个农民都会干。 王仲策听到苏河的想法,他被震惊的目瞪口呆。 “秦王殿下,这样做可以吗?” 苏河认真的回道:“你要相信农民的创造力。 只要我们对这个群体放松监管,允许他们开办工厂,并对他们行为稍加引导。 肯定会涌出大量的村办企业,平衡我们现在重工业太强,轻工业不足的现状。” 苏河心中早有计划,秦王府开办的公司,以重工业和垄断行业为主。 重工业投资大收益大,需要的技术条件太高。 民间根本无法承受,只能由秦王府持续不断的投入。 某些行业天然具备垄断属性,一旦放开可以民间,那就是在挖秦王府的墙角。 比如大明的盐业,食盐贩卖是垄断性极高的行业。 这个行业不官营,交给盐商负责,导致大明朝大量的盐税和利润流失。 ……………………………… 丁万年主动邀请杨文才来酒楼喝酒。 “杨老弟,你这段时间过得怎么样? 买来那批婢女,都相亲成功了吗?” 杨文才自豪的说道:“全部相亲成功,我回家和我侄女胥说一声。 第二天祖庙那里,就来了一大群放假的士兵。 现在士兵,可是优秀的相亲对象。 最起码能给她们一个稳定的家。 真要是当家的不幸牺牲,她后半辈子也有保证。 现在烈属的遗孀,带着孩子改嫁,也非常容易找到下家。 她们起码对再婚的人家来说,不是累赘,不用这家人出钱养别人的孩子。 我个人通过这件事也打出名号,《汉中周报》都专门出篇文章,夸奖我的行为。 我现在已经成为所有商贾需要模仿的榜样。 有这个光环在身,有头脑的官员,都不会针对我。 一些官府难缠的小鬼,也不会再纠缠我,对我的好处显而易见。” 杨文才说完这件事,又沮丧的说道:“我们再也不去湖广做生意了。 我因为相亲耽搁时间,派心腹去湖广做生意,大亏而回。 大明朝的新总督上任,汉水由一个叫左良玉的人管理,这个人贪婪无度。 我做这些小生意,根本无法经受他的勒索。 屋漏偏逢连夜雨。 想在汉中安稳做生意,现在也非常困难。 四川的生丝,冲击汉中这里的市场。 我的剿丝厂都要准备转卖,根本打不过那些蜀商。 他们也插手纺织生意,这些人的资金雄厚,咱们这小门小户,根本没有办法与他们竞争。” 杨文才感慨他的境遇,身上有光环也不太好。 以前一些常用的偏门手段,现在都没法使用。 靠正经手段,他的实力没有办法竞争过蜀商。 丁万年也感慨道:“我女婿是秦王府首相,那些蜀商给我女婿一个面子。 我在四川主要粮食产地,建立的碾米厂,才没有受到针对。 但蜀商的势力,在快速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四川的地方太大,蜀商的资本又雄厚。 咱们汉中的商人不团结起来,还怎么与这些已经抱团的蜀商竞争。” 丁万年不会小觑蜀商,因为道路难行等问题,蜀商在整个大明名声不显。 但在四川周边的地方,蜀商的大名让人如雷贯耳。 谁都不会忽视这股商贾势力的存在。 秦王殿下在四川对士绅的高压行动。 打击了一部分本来就属于士绅的蜀商。 秦王殿下的酷烈手段,又吓住很多蜀商,这些蜀商开始蛰伏。 当蜀商发现,大明已经没有希望重新夺回四川。 秦王府对于商贾,只要按时交税,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这些蜀商试探明白秦王府的底线,他们就开始变得活跃。 杨文才喝下了一口酒,郁闷的说道:“咱们汉中这里,就是人心不齐。 有以前的书香世家,有新崛起的权贵。 还有我们这些,趁势而起的商贾。 各方都看看不起对方,还怎么能团结起来。” 杨文才又喝了一口酒,神情才恢复正常,避而不谈这个话题。 “丁老哥,你看到今天的报纸了吗? 这些政策与你的生意息息相关,粮食的收购价和出售价,都大幅下降。” 丁万年也喝了一口酒,说道:“秦王府强制规定粮食售价,现在粮食的价格,已经回到万历时期,正常年景的粮食价格。 再加上廉价的食盐,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就是我们这种开粮食加工厂的商人,赚到的利润低一些。 但粮食贸易主要走量,单价低一些,对我影响不大。 这次我看到秦王府放开酒类加工,我想购买专利,找人合伙兴办一家酒厂。 酒的利润你也知道,这实在是太惊人了,比粮食利润要高十几倍。” 杨文才听到丁万年的邀请,他有些心动,他生意正陷入低谷,丁老哥还愿意拉他一把。 “感谢丁老哥的邀请,我愿意入股这个酒厂。” ……………………………… 乔正华下班回家,这个时间点,厂里大部分工人都下班了。 玻璃厂试生产一批玻璃。 他通过自己的面子,要过来几块玻璃。 现在他正熟悉玻璃的手感,进入状态就没注意下班时间。 他刚到家,就看到妻子雇用驴车,正不断往家里搬粮,足足有十大麻袋。 “脱壳的大米只能保存一年时间,怎么购买这么多。” “当家的,你懂什么?这是丁家新出的大米,采用最新的风干技术,可以储存两年时间。 现在大米一袋才三两银币,以前一袋可要六两银币。 你一个月工资才十多两银币,趁着大米降价,我必须要多囤一些。” 乔正华无语的说道:“你不是说,这段时间再识字,买来的报纸你根本不看啊! 秦王殿下下旨规范米价,今后大米面粉的价格,都是一百斤一两半银币。” 乔正华婆娘捂着嘴,惊喜的说道:“竟然会这么便宜,这个价格还是我妈年轻时,才能买到的价格。 从我小时候开始,汉中城就没有这么便宜的米了。 买的这些米怎么办?现在去退可就太亏了。” 乔振华摆了摆手,道:“不用退,你夫君我事业要迎来大发展。 那是我就能收更多的土地,我们换间大房子,专利真的能申请通过。 到时候我们家雇用一些护院和女工,家里人口多了,需要吃的米更多。” “当家的,你真是太厉害了,我这就去买一只活鸡,晚上给你炖爱吃的鸡肉。” 乔正华看着婆娘去旁边市场买鸡。 他走到屋内,拿出屋子里的工具,继续尝试磨玻璃。 研究更好的磨镜技术,为申请专家做准备。 他被封为勋爵,靠的就是这门手艺。 他用水晶磨出了数百架千里镜镜片,他磨出的千里镜质量非常好。 他加工的千里镜,秦军高级军官都很喜欢。 “华子在家吗?” 乔正华走出房间,看到他熟人周三叔拎着一块玉石,走进了家里。 “华子,又来麻烦你了,这是我之前,在山中挖到的一块玉。 我儿子近期要结婚,我要给他建一栋水泥婚房。 今年粮价这么低,我只能求你把这块玉加工成手镯,这出售之后给儿子结婚用。” 乔正华欣喜的接过这块玉石。 按照他的规矩,加工玉石不要钱,正品给雇主,边角料他留下。 他动作熟练,很快加工出一大一小两对儿玉手镯。 “周三叔,我的技术没有退步吧! 你的手镯包好,这是一块不错的玉。” 周三叔接过玉手镯,他叹了口气说道:“挨千刀的高炫明,他竟然是大明朝的奸细。 去年秦王殿下定下的粮食收购价,他却在暗中提高了粮食收购价。 想要让秦王出尔反尔,鼓动百姓造反。 秦王殿下却信守承诺,那么高的粮食收购价,一眼不眨地认下来。 今年才把高炫明恶意提高的收购价降下来。 这个收购价,比之前大明的士绅,那要良心多了。” 乔正华送走絮絮叨叨的周三叔。 他不知道收购价降低,会对这些农民有什么影响? 他只知道,城里的粮食降价,他们家也能每隔一段时间,就享受一顿肉食。 7017k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明末逐鹿天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末逐鹿天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末逐鹿天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明末逐鹿天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