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新的驰道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耕耘贞观第四百三十二章 新的驰道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就在李世民与朝臣们相互僵着,甚至多多少少影响到朝廷的正常运转时,隐藏在李世民身后的男人,凌烟阁(未建成)排行第一的长孙无忌出手了——他找了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在原本历史上,在长孙皇后死后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步步高升,最终受到李世民托付成为顾命大臣。 而这辈子因长孙皇后没死,而长孙皇后又坚持长孙家已深受大唐恩惠,为防止将来出现外戚干政的情况,坚持不懈的打压长孙无忌。 这就让李世民既感激长孙皇后的用心良苦,又对自己从小的好兄弟长孙无忌各种从爵位上不断的弥补。 这让长孙无忌的爵位很高,可就掌握不了实权。 但长孙皇后对长孙无忌的打压是有道理的,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李世民早死了,但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都还活着,那说不定唐朝就很容易形成外戚夺权的局面。 毕竟上个这么操作的人叫做杨坚。 只不过长孙皇后没想到的是,她的儿子李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长孙无忌最得意时,一出手就把长孙无忌连同整个长孙家全部抄没,近亲流放岭南,当真狠辣。 此刻长孙无忌算最了解李世民脾气的人,知道其他人上去劝怕是劝不了。 所以也就只有让自己的妹妹登场,便送了一封信给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看了后叹了一口气,虽然她不太想干预朝政,但李世民想看史书这件事,长孙皇后感觉的确是李世民做的不对,不应该让李世民继续错下去。 所以,一日长孙皇后让下人们的退下后,对李世民道,“二哥,如今青雀已经长大了,我们是不是应该跟青雀说一说,我们曾看过他的日记!” “这,这怎么能行!”李世民心中想着,自己不要脸的吗,但话到嘴巴却道, “有此日记,我可知青雀心意,明青雀志向,若此事让青雀所知,他今后不写日记,岂不是断了两人交心,若他继续写日记,那我到底是信还是不信呢!” “二哥所言甚是!”长孙皇后对李世民道,“今日二哥不告知青雀此事,就是担心这日记不再是青雀一心向唐的赤心,而是揣测圣意的阿谀。 同样,若二哥看了起居注,那以后起居郎所写的起居注,是否还能秉笔直书,世人是否还相信我大唐的国史呢!” 听着长孙皇后劝戒的话语,李世民不由苦笑,突然感觉长孙皇后好像说得很有道理。 原本李世民以为,自己也就看看,毕竟自己这种武功统一华夏,文治四海升平的皇帝,看了也就看看了,后面皇帝只要干成自己这样,想来也能很容易接受史书上随便写自己吧。 但现在听长孙皇后的话,想想李泰的日记却也不免苦笑,自己虽然被叫做圣人,但到底还是人啊。 如果让青雀知道了自己会看他的日记,那以后青雀写出来的日记,自己还敢全信吗? 这无关一个人的文治武功,道德品性,而仅只是单纯的人心而已。 李世民想到这里,走过去抱住长孙皇后,声音很轻柔的说道:“有你在朕身边真好!” “妾身又有什么功劳,有功劳的是青雀的日记啊!”长孙皇后道,“所以妾身希望补偿一下青雀,或者说,看了这么多年日记了,就奖励一下青雀。” “你想做什么?”李世民听到长孙皇后的话不由笑了笑问道。 “婉儿的肚子迟迟没动静,而青雀又不像承乾这般喜好鱼水之欢,我想要找个理由让青雀纳侧妃。”长孙皇后带着几分幽怨道,“如今青雀都二十有几,结果都没后,这怎么能行!” 说实话,本来长孙皇后也不着急的,但在知道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治已经把某位刘姓宫娥肚子弄大了,却也不得不为李泰担心了。 毕竟李泰跟阎婉也不是不能生,怎么这第二胎来得这么久呢! “他是应要个儿子!”李世民听到长孙皇后的话点头道, “这件事就且先不跟青雀说了,你去物色适龄女子,。 青雀把万象神宫给建好了,我直接以赏赐的名义给他就是!” “妾身会留心的!”长孙皇后听到李世民的话,十分兴奋的回答道。 李世民听到长孙皇后的话笑了笑,倒也不再阻止,很快便向朝廷宣布,自己不再看起居郎手中的起居注了。 这不由让满朝文臣们松了一口气,毕竟有时候皇帝的带头作用真的是太大了。 换源app】 如果是个有名暴君看了起居注,那以后史官写史书时就会狠狠批评他,这种人今天敢看史书,明天就敢改史书,果然是暴君,昏君,亡国之君! 但像李世民这种不论文治武功都十分优秀的人看史书,这就让史官很头疼了。 因为你在功绩上黑不了李世民,那后世的帝王自然会觉得,那李世民看得,大家都是皇帝,我凭什么看不得,至于李世民建立的文治武功被他直接漠视。 其中典型的是宋真宗,怀着李世民签了渭水之盟,能竞争千古一帝,那自己签了檀渊之盟,封一下泰山不过分吧,然后泰山就再也没有皇帝愿意去了。 不过,李世民跟着朝臣们争夺了几天,倒让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黑历史了,便宣布恢复隐王李建成为隐太子,改封李元吉为巢刺王。 这或多或少承认了玄武门之变是自己通过政变的手段夺取了政权,不再有什么遮掩。 对这个改封,一部分朝臣或多或少还是有几分微词,但现在,比较起李世民终于选择不看起居注到底只是小事,到底也是认下来了。 而李泰看着这风波平息的七七八八,总算松了一口气,而自己则找上了李世民: “阿耶,青雀恳请修建一条长安到洛阳的驰道,用于运输物资之用!” 好吧,真实的原因是,修建古代的这么座万象神宫的时间有些太快了。 原本李泰以为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实际上在王真儒开了自己的天赋后,每天日以继夜的三班倒工作强度下,看着整个万象神宫就这么蹭蹭蹭的增长。 李泰估摸着这座工程在年底时就能完工。 李泰必须要尽快的给这些徭役安排好下一步的工程,否则工人若无所事事下来,就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洛阳到长安的驰道,就是李泰盯上的目标。 李世民倒没想到李泰一大早的过来找自己居然是为这事,沉稳道, “你想复制你在河南道弄出来的那一套的驰道?” “嗯!”李泰点头道,“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关东的物资汇聚点。 而长安虽处关中,但却是我大唐首都,随着人口不断攀升,需要调度的物资越来越多。 若现在不先做好准备,那将来很可能会出现人多地少的情况。 一旦出现灾厄天气,怕是长安会是饿殍遍地。” 李世民听着李泰的话不由苦笑,说实话,李世民有的时候觉得李泰什么都好,但真的说起来,就是考虑太长远了,长远得让李世民都觉得有几分莫名其妙。 李世民思索着,对李泰道,“以农业学府在长安不断的改良耕种,百姓不断的开拓荒地,难道还不够我长安百姓食用?” “耕种改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小麦已在关中普及,想要再进一步改良,怕需要常年累月才能迈出一步来。 至于百姓不断开拓耕地,但关中平原到底有限,纵然就把周边山峦的耕田耕田算上,是否能养活百万之数的百姓,却也是个未知之数。” 李泰解释道,“但大唐首都将来肯定是会超过百万人口,因为从萧梁的建康城开始,便是出现了百万人口的都城,前隋也如此。 我们大唐恢复足够人口,也注定了长安必然会成为人口百万的城市。 若我们如今不为未来做好准备,那将来长安必定会因为过多人口出现危机。” “……”李世民听着李泰的话按了按自己的脑袋,不得不说,李世民相信李泰的判断是正确的。 至少在长远的眼观上,这么多年下来,李世民并不怀疑李泰的眼观。 但修建洛阳到长安的驰道,这不仅只是件简单的道路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政治问题。 因为长安可以说是陇右贵族的老巢,洛阳是关东世家的汇聚地,这两地连接起来,李世民就算是用脚指头去想,都知道里面会发生多少故事来。 “这件事情朕会先去让人商讨,你可以派人先去勘察这一地地形,什么时候开工,等到朝廷做出决定再说!”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到底做出决定对李泰道。 “遵命!那青雀告退了。”李泰见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便是跟李世民告退。 李世民点点头,挥挥手便是让李泰离去了。 不过想着李泰所说的事情,倒也是很快招来了房玄龄,杜如晦,岑文本,以及长孙无忌。 正常的行政任务不需要去找长孙无忌,但现在关乎联通长安到洛阳的驰道,这件事必须要联系长孙无忌。 而房玄龄出身山东临淄,算是关东世家的领头,至于什么五家七姓,这些家族清贵归清贵,但至少在李世民起家的元老陆陆续续退出朝堂之前,他们也抬不了什么头的。 李世民沉声道:“青雀于刚才向朕提出了一个计划,打算在长安到洛阳间修建驰道。 以方便洛阳的物资运输到长安来,当然长安向关东地区传达政令的效率也能得到强化。 所以朕召集了诸位前来商议,商讨这个计划是否执行,如何执行!” 长孙无忌听着李世民的口气,明白李世民很是意动的。 毕竟修路这件事情虽然很消耗钱粮,但道路修建成功之后,所带来的利润也非常丰富。 别得不说,单单是李泰治理的河南道,今年税收怕又是能够攀上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长孙无忌能判断出如果这一条路修建了,那必然会给关中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但是这影响对长孙家族,甚至对整个关陇勋贵来说到底是好是坏,却无法判断。 “臣支持魏王的这个计划!”房玄龄果断的说道。 房玄龄到底一直以来都做内政工作的,不论是李泰当初的渭水计划到整个大运河清淤改建的漕运计划,房玄龄都能清楚感受到,交通便利能给整个国家的行政效率,以及物资的调度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尤其李泰在河南道一个劲修路,更在道路完成后,直接带着整个河南道变得繁荣起来。 现在修建一条洛阳到长安的驰道,至少在房玄龄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房玄龄的脸色一正道,“魏王有没有说过,这修路的钱粮哪里出!” 而提到了钱粮两个字,在场的几人脸色倒是都变了变,果断不吭声了。 倒不是他们全部都指着李泰干活,而是朝廷手中的钱到底是有限的。 而驰道这一种东西又特费钱,若全部砸进去,那明年朝廷怕是会直接破产了。 “别多想了,这驰道既然提出来了,肯定是要修建的。 毕竟魏王手上不论是材料,还是工匠相信都在河南道的那道路上锻炼出来了,只要朝廷下决心修建,也就只是时间问题!” 杜如晦看着众人却是斩钉截铁的说道,“至于钱粮,以魏王的性格肯定也是有所准备。 但真正问题是,这条道路太重要了,我们不可能让魏王独自出钱修建,否则将来尾大不掉,那又应该如何处理。 所以圣人的内帑,朝廷的库房,甚至关东关西的世家最好都出点钱粮来。 否则将来获利少了谁的,不要出来叫苦就好。 不过还好,有河南道那一条驰道作为样板,虽然复杂了点,但权责到底能分出来。” 杜如晦说到这里,不由苦笑:“不得不说,魏王做大工程前,喜欢实验一次真是好习惯。 否则若连个模板都没有,我们怕是连怎么进行分配都要吵上好些天,现在至少有了还算可行的方案参照。” 众人听到杜如晦的话,倒也不由苦笑点头,总感觉都是在按照魏王的节奏在走。 但他们能怎么办,自己手里没钱,魏王有钱啊。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耕耘贞观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耕耘贞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耕耘贞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耕耘贞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