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功盖三皇 德过五帝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嫡子第二百九十四章 功盖三皇 德过五帝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永不加赋。 这是古往今来至圣贤明君王最高的追求,从不曾有过更改。 然而,却又因为人世间四时变更、天灾人祸,庙堂之上一次次的无奈或有意而为,将王朝社稷的风险,通过加赋的手段转移给了身为最低层的社稷百姓。 本就生活艰难的百姓,面对天灾人祸本就脆弱不堪,本就沉重的赋税制度上,还要再增加可能赋税,一日复一日,加赋就成了压垮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就是为何当大明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喊出永不加赋的口号之后,整个红薯地上的人都齐声哭嚎起来的原因所在。 这是君王的最高志向,是官员们的最高追求,是百姓们最朴素的梦想。 当百姓的梦想实现之后。 只要官员们不太欺压过甚,君王不太过分昏庸,天下便是有少许的骚乱,也不足以演变成狼烟四起的天下大变之局。 百姓们的要求真的很少很少。 吃饱肚子,没有沉重的赋税,没有种种加征赋税。 「真的能亩产二十石吗?」 夏原吉心神震荡之余,终于是口舌干燥,艰难的问了出来。 随后,他便浑身一软,伸手撑在橡木桶上,缓缓的蹲在了地上。 只是被他握在手中的红薯枝叶,却得到了最高的对待,被轻盈盈的握着,等到夏原吉蹲稳了之后,才被缓缓的送到一旁的竹篮里。 朱允熥环顾左右,入眼处皆是泪水染湿胸襟的汉子。 这一刻,他才清楚,在自己想要提高大明百姓亩产,填饱百姓肚子的追求之下,自己保守的说出亩产二十石的产量,对他们究竟以为着什么。 于是,朱允熥沉重的点着头,并且加重语气肯定道:「只要诸位同心戮力,不断培育,孤相信,红薯的亩产会越来越高!」 这是用大明监国皇太孙的身份来做出承诺。 「殿下,咱们不要永不加赋也成,这……这红……红薯,当真能亩产二十石?」 「殿下,这是真的吗?」 「是啊殿下,您说的都是真的吗?」 「……」 不知什么时候起,朱允熥的身后围满了满怀期待,却又胆怯不敢上前的在上林苑监被雇佣做活的百姓老农。 「对!草民们不求永不加赋,只要能亩产二十石,咱们交十石……不!交十五石也是可以的!」 「对!交十五石也成!」 「没错没错。」 「要是能让我们种红薯,家里的稻谷都可以全都交给官府。我们只要一亩地留五石的红薯就可以。」 当朱允熥转过身后,这些老农便直接将自己的底线交出。 一时间,朱允熥哭笑不得。 他们是如此的可爱,又是如此的傻。 一如既往的这般。 随后,朱允熥脸色一沉:「谁让你们如此胡言乱语的!」 皇太孙突然一怒,让在场的百姓顿时不敢做声。 …. 所有人都胆战心惊的低下了头颅,害怕他们那大胆而过分的要求,是不是惹怒了皇太孙殿下。 夏原吉迟疑的上前一步,随后又停了下来。 皇太孙应当不至于此。 果然,如他所料。 只见朱允熥轻笑起来:「谁要是只让你们留五石的红薯,还要收走你们家中所有的稻谷,你们和孤说,孤带着人去砍了他!」 皇太孙不怪他们? 原本低下头的百姓们顿时心中一阵茫然。 恩出于上,赏罚于上。 他们从来只知道被动的顺从上面的要求,今日那五石的请求,也是在一片激动之下才有的失口之言。 只是,皇太孙似乎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 这时候,朱允熥继续轻声说道:「朝廷如今相继在浙江道完成,在直隶等六道推行摊丁入亩,这就是让你们往后每亩地都有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赋税。 红薯不论是二十石,还是以后能亩产三十石、四十石,朝廷也永远只会收一样的赋税。你们种的越多,家里粮仓就越满!」 只要将商税推进正循环,并且不断的从海外吸收金银,大明完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从民间吸收物资。 而只有当百姓足够的富足,大明才能从容的去做更多的事情。 甚至,能够建立起一直征召雇佣制度的百万大军,保证大明军队的长盛不衰,而不是因为军户制度,一代代的衰落。 「这是真的……」 「太孙说的都是真的……」 「太孙没有骗我们……」 转而,红薯地上又是一片哭泣声,声声不息。 朱允熥却是眉头一凝,沉声道:「快些干活,若是耽误了扦插,你们谁也别想能自家种上红薯!」 此言一出,果然让在场百姓齐齐噤声。 袁素泰这时候也平复了自己的情绪,从地上爬起来走到了朱允熥说身边,对着面前的老农们挥挥手:「且去忙活吧,早些起好垄,将红薯枝叶扦***去。」 随后,袁素泰便躬身面对朱允熥:「百姓愚钝,若有冲撞殿下,还望殿下见谅宽恕。」 朱允熥摆摆手:「百姓动容之言,孤不曾过心。」 袁素泰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笑容,又道:「臣请自今日起长驻于这片红薯地,待红薯收成之日清点收成。」 朱允熥澹澹的回头看向这位上林苑监。 如果是旁人的话,或许有想要分润一丝功劳的意思,但对于袁素泰而言,他大抵是真的想要亲自照料好这片红薯地,同样也是真的希望能够第一个清点出红薯亩产的人。 「无有不可。」 朱允熥微微一笑,而后指向面前的红薯地:「已经起了几垄,监正若是有意,便与孤一同扦插红薯秧苗吧。」 袁素泰满脸喜悦,欣然点头。 「合该如此。」 「合该如此。」 ……………… …. 奉天殿。 皇帝正斜靠在软榻上,双脚架在侧扶上,神色轻松,享受着两名宫娥的按捏,不时侧目看向坐在殿内矮腿书桉前翻阅奏章的太子,享受着这难得的一日清闲。 自从交趾道新征,北方九边有塞王坐镇,大明平衡海外倭国采掘金银。 虽然推行摊丁入亩的事情,在朝野内外有些波澜。 但整体上而言,如今的大明朝已经不知不觉进入到了一个承平安稳的状态之中。 喜欢晒着太阳读书的太子爷,也不得不被老爷子拉出来,重新担起了国朝政务。 坐在太子身边的解缙,将手中的一份奏章缓缓放下,目光轻轻的看向太子。 「殿下,山西道大河春汛融冰,有部分府县受灾,地方上奏请朝廷调拨钱粮赈济。」 朱标将目光从交趾道最新送来的奏章里挪开,看向陪在自己身边的解缙,脸上微微一笑,缓缓伸出手。 【讲真,最近一直用@ 口茶水润过嗓子后,朱标这才开口道:「调河南道太仓存粮赈济山西,调运淮安府交趾转运存粮太仓入河南充实仓禀。下旨交趾道,今岁转调夏粮存于淮安府太仓。」 从容。 从头到尾,面对远离江南产量赋税之地的山西道灾情,太子朱标都表现出了最沉稳的从容不迫。 这是以往忧心百姓,心系天下社稷的太子不会有的变化。 那时候,江南的天灾虽然急切,但朝廷还能从容调度,而一旦北方出现灾情,朝廷就会乱作一团。 南北的距离,让朝廷对调运粮草赈济,只会倍感压力。 可如今,自从交趾道新征。 以清化府、昌化县为,杭州府、应天府、淮安府为节点枢纽,两年的时间大明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存储和转运体系。 以湖广、江西之粮平直隶之用。 以江淮之粮,充应天之用。 以交趾之粮,充淮安府新建太仓,策应防备北方之需。 而下一步,以北平府为核心的北方仓禀节点,也已经在应天朝堂的规划建设之中。 五千料的海船满载,足以供应一整个千户所一年的粮草用度。 解缙遵令书写山西道灾情应对疏,随后又道:「殿下,是否可命山西道、河南道疏通黄河,减缓大河对两岸百姓的侵害。」 朱标随即便微微皱起眉头。 不过还不等他开口。 解缙便又道:「前几日,文华殿行走、兵部郎中、镇倭大军副使铁铉来奏,言今岁可从倭国调运万余倭人入大河,送往山西道。」 说完之后,解缙便微微低下头。 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些愧对圣贤教导,也有违中原的仁义礼智信的教化之功。 …. 但…… 对大明的百姓却是最好的选择。 原本还从容的朱标,眼中流露出了一丝波澜,只是很快就被他压下,而后挥动双臂:「准。」 解缙脸上微微一喜,刚要接令代替两道百姓谢恩之时。 朱标又道:「传旨,凡为治理黄河遇难之人,皆记碑石考功。」 解缙默默一笑,只要碑石上不是大明百姓就好。 随后,他又想到一事。 便轻声开口:「昨日,山西道布政使司衙门上奏,言山西道诸矿每日两餐增晚粥一份,诸矿矿工皆伏地叩谢圣恩,言陛下与太子仁德无疆。」 这时候,躺在软榻上的朱元章,不由侧目看了过来。 朱标则是摇摇头:「诸矿倭工还需三月一调。北方长城、戍堡常年皆需修缮,每岁到期,命山西道诸矿不得延误调运到期倭工前往长城。」 解缙点头,表明将此事记下。 这一条政策,总结而言,就是凡从倭国被运来大明,送往山西道等地煤矿上的倭人矿工,没三个月就要换一个矿区挖矿。 每年,还活着的矿工,就要被送往北方长城去负责修缮长城的工作。 至于修缮长城之后的倭人矿工…… 大明每年总是在不断的进攻草原。 这是一项极为隐蔽不可明言的国策,应天朝堂上从来不会有哪个不开眼的,拿这件事情来说事。 在每年数百万两金银的刺激在,在已经扩充到两万兵马的镇倭大军的不断传来新探金银矿藏的刺激下,应天朝堂上君臣一直默契的认为,一座独属于大明的倭国,才是一座世间最美好的国度。 至于倭国何时会反应过来,何时会忍受不住大明的平衡。 扬州府、淮安府每日都在操练的数万善水官兵,足 以随时填充进镇倭大军的序列之中。 后世史书上不会记载,洪武年间每岁会有多少倭人被运到山西道,也不会记录有多少倭人再也没有回到倭国,更不会记录每年在大明会死去多少倭人。 史书上,只会记下应天朝堂,一次次的赈济北方的灾情,一次次的不断修缮壮大九边的防线,户部大仓一年年的加修。 史书上,只会歌功颂德大明皇帝的仁慈、臣子的才干。 而这一切,又将会围绕着另一个人。 大明第一位监国皇太孙朱允熥。 「太孙今日在做何事?」 朱标轻声询问儿子的动向。 解缙微微一顿,而后开口:「先前臣去通政使司,闻听太孙今日出宫,往西城外龙湾码头登佛郎机商贾之船,后又往上林苑监去了。」 「解大绅,你觉得那小子说的亩产十石的粮食,这世间当真能有吗?」 一道最显浑厚威严的声音,在解缙和朱标的身后发出。 两人齐齐回头。 只见原本还躺在软榻上享受撂挑子的朱元章,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是背着双手,如同村中偷听院墙的老农,面带笑容的好奇询问着。 …. 解缙很老实。 他老老实实的摇头回答:「陛下,臣不知道。」 朱元章微笑着伸手拍拍解缙的肩膀:「那你觉得,允熥今日是在夷商的船上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了吗?」 解缙沉吟片刻:「殿下从夷商的船上下来,就去了上林苑监,臣以为,大概是殿下找到了某几样东西。」 朱元章轻叹一声,而后目光感慨的看向朱标和解缙两人。 「若我大明真有亩产十石,足可功盖三皇,德过五帝!」 「我大明也将受万世供奉!」 皇帝的双眼闪烁,神色激昂。 只是动容之后,却又很快的平复下来。 世间当真有亩产十石的作物吗? 朱标在一旁善意的笑道:「父皇可要出宫,去上林苑监看看?」 太子爷这句话刚刚说完。 奉天殿外便已经是传来了一阵密集躁动的脚步声。 内官总管孙狗儿脸色一变,连忙从偏殿冲了出去。 少顷之后,只见孙狗儿脸色古怪的又走了进来。 不等他开口禀报外头的动静。 朱元章、朱标等人,便见六部五寺的官员们,尽数都好似忘了规矩般,直接冲进了奉天殿偏殿里。 还不等皇帝开口。 以吏部尚书詹徽为首,入殿百官齐齐躬身:「臣等参见陛下,参见太子。」 几人齐声作揖之后,詹徽轻挥衣袍,满脸红光的高声道:「臣启奏陛下,太孙今日于龙湾码头夷商船舶停靠处寻得辣椒及红薯,此时已于上林苑监栽种,太孙言红薯可亩产二十石。上林苑监无人不哭,祈祷上苍足愿。臣等闻之,喜不自胜,情不自禁,入宫请奏陛下,往上林苑监,观此上苍所赐护国社稷祥瑞之物!」 二十石。 这个能够掠动整座中原的数目,在奉天殿内回荡着。 戎马一生,杀伐决断的朱元章,眉角也不由一颤,而后抓住身边太子的手腕:「二十石!」 朱标苦笑点头:「您没听错,詹尚书确实是说了二十石。」 而后,太子眉头微微一皱,旋即快速平复。 他明显的感觉到了老爷子手臂勐地一抖。 这是老爷子自从入主应天城,登基称帝之后,从未有过的反应。 哪怕是在株连李善长等淮右开国功臣 的时候,哪怕是在……母后和雄英薨逝的时候。 功德盖过三皇五帝! 朱标和老爷子默契的对视了一眼,两人心中之意不言自明。 「去上林苑监!」 朱元章沉声提气。 此刻的上林苑监内。 前湖和琵琶湖之间的红薯地,此刻之间一顶顶的屁股,两瓣朝天,在一条条笔直的地垄旁移动着。 一片片的叶片被压在地垄上,周遭压出一个凹坑,稀释后的农肥浸泡湿润到泥土之中。 只需要一个夜晚的时间,这些现在还软塌塌的红薯枝叶,就会逐渐的盛满活力,然后生根发芽,根系扎进泥土伸出,枝叶不断的扩张,将整个地垄覆盖。 一个橡木桶中的红薯藤并不足以铺满整片红薯地。 当橡木桶被撬开的时候,朱允熥从泥土中挖出了五块红薯,不是发芽长出红薯藤的原种,而是长出红薯藤后根系发展出来的红薯。 这里面有个先后的关系。 却也说明了这五块红薯是可以食用的。 只是,这也让朱允熥不太确定,这样的红薯藤到底能不能继续生根发芽。 如果不能的话…… 或许自己还要叮嘱即将返回西班牙的范虫,带着大明的宝船走一遭他找到红薯的那个海岛。 当朱元章带着乌泱泱一帮官员,在上林苑监的官员指引下,来到红薯地的时候。 正看到自家的大孙子,带着一帮官员和农户在一个个农肥坑里扦插红薯藤。 只是看了一眼,朱元章就能瞧出,已经扦插了红薯藤的地垄大约有三分地左右。 「臣去叫殿下。」 解缙上前,看了一眼因为忙于劳作而没有发现皇帝到来的朱允熥等人,拱手对皇帝说道。 朱元章却是一挥手:「都噤声,咱过去看看这小子农活如何。」 肉丝米面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嫡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嫡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嫡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嫡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