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燕王府责无旁贷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嫡子第五百三十七章 燕王府责无旁贷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于此北地的壮丽景色一样,戍堡上的男人们也尽显豪迈。\n\n站在墙垛后披甲戴胃的中年男子,挥着手中的马鞭遥指北方连绵山脉之后的草原,豪情万丈。\n\n“此生,本王定要马踏大漠,乃至狼居胥山,设坛告祭上苍!”\n\n肩头飘着几片雪花的大明燕王朱棣,眉宇成峰,威风赫赫。\n\n在其身边,乃是大明开国功勋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以及燕王府三护卫统领、北平都司指挥佥事张志远,开平卫指挥使戚鉴。\n\n宋国公冯胜和颍国公傅友德,如今都已不再年轻,年过五六十。但作为开国功勋,他们二人又常年在九边驻守,与九边藩王出关北征草原,便是不发一言也是一片威严。\n\n见着朱棣又如此豪情,要行前汉冠军侯之旧事。\n\n冯胜开口道:“王爷马踏大漠,乃至狼居胥山,老夫定为王爷前锋。”\n\n傅友德亦在一旁不甘示弱道:“这前锋大将必是老夫,亲帅我大明儿郎,杀的那元贼落荒而逃、闻我明军而丧胆之!”\n\n燕王和老将国公们在肆意的发泄着心中的豪迈,周围一众侯伯将领,亦是满脸笑容。\n\n在这冰天雪地里,谁也不甘落于人后。\n\n这,就是大明九边那数十万边军将士的代表。\n\n定远侯王弼在一侧说道:“今年西边的瓦剌部派了使臣南下应天,要和朝廷议和。虽然在末将看来,我大明不必理会这些被赶出中原的贼子。\n\n但朝廷顾虑大局,已经定下和瓦剌部商议互市的事情。陛下还派了太孙殿下北巡,要亲赴关口上和瓦剌部商议互市。\n\n想来等西北那边暂时安稳下来,朝廷就能全力筹备我们这边北征一事了。到时候,陛下也定然会如往常一样,钦点王爷为统兵元帅,带着末将们出关马踏大漠草原!”\n\n朝廷在长城以东对关外的军事行动,这些年都是以燕王或是晋王为首,执行的每一次北征任务。\n\n如今晋王那边。\n\n想到晋王府所在位置。\n\n戍堡上的众人便是会心的对视了几眼。\n\n朱棣目光深邃,他自然知晓这些军中老将的想法,而他还知道更多的内情。\n\n他开口道:“淮安府那边今年调运了不少粮草过来,等开了春就往西北那边送。朝廷要做的事情很多,既然朝廷现在有了这等意思,也能抽出手来将当初那些弊端给消除,我们就要做在朝廷前面,不要让西北那边的将士们饿着肚子。”\n\n张志远适时开口:“王爷体恤边军兄弟,末将敬服。北平都司月前已经在整顿各处大仓,只等开春化雪,道路坚固之后就将粮草给发运去西北那边。”\n\n看到张志远说话,朱棣脸上的笑容就更加的浓郁。\n\n对于这个当初从应天被赶出来的人,朱棣始终觉得他就是自己的福将,更是自己手中最锋利的那把刀。\n\n就是这个张志远,硬生生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在这雄才云集,大将多如牛毛的九边长城外,竟然是闯出了一个小杀神的名头。\n\n明年。\n\n等到明年朝廷再定下北征的事情,待凯旋而归,朱棣已然想好,要再为张志远向朝廷请功。\n\n一个北平都司指挥使的位子,总是少不了的。\n\n若是自己操作得当,到时候让张志远独领一路为先锋大将,得了首功。\n\n说不得还能为他向朝廷请下来一个伯爵。\n\n听着张志远在自己有所想之前,就已经安排北平都司开始筹备发往长城西边边军的粮草。\n\n朱棣脸上尽是满意:“有志远在,本王足可安心专注北征一事。”\n\n燕王喜爱小杀神,这在北平已经不是秘密了。\n\n就连当初被燕王收入麾下,以为心腹的丘福和朱能二人,也时常感叹失宠,但在领兵作战这一桩事情却又不得不佩服张志远的狠劲。\n\n他是真的敢做那种只带着百十人,就往上千人的敌军阵中冲杀的事情。\n\n就冲着这一点,北平没有人敢说张志远的不是。\n\n对于燕王这时不时的夸赞,张志远早已习惯了。\n\n他只是默默的笑着,低声道:“只是属下以为,明年朝廷不一定会有再行北征的意思。”\n\n说完之后,他看了一眼朱棣身边的功勋老将们。\n\n人们的脸上自然是露出了一丝狐疑。\n\n你张志远打仗是厉害的,是个狠角色。但朝廷的事情,你还能这么清楚,说的就像是你能猜到皇帝的心思一样。\n\n张志远却是默不作声。\n\n他不知道皇帝陛下会怎么想,但是唐可可从暗卫那边来的消息,却都是最新的。\n\n朱棣脸上闪过一丝意外,有鉴于张志远在军略上的出色表现,他不由开口道:“志远为何有此一说?”\n\n“山西道。”\n\n张志远只是静静开口回了一句。\n\n朱棣眉头皱起。\n\n他知道山西道的事情,虽然他只是大明藩王,只有在朝廷有旨意的时候,才能统御除了燕王府三护卫以外的边军。\n\n但不代表,他对北平乃至于河北道所发生的事情不清楚。\n\n张志远这时候又道:“太孙行在行文真定府、保定府,卫所兵马向西控扼山西道。仅此一事,便足以说明太孙殿下要对山西道动手了。\n\n一旦山西道那边动了兵事,朝廷为了稳定九边,防备关外元贼南下,必然会暂时停下北征一事。\n\n唯有关内安宁,乱子不会波及九边,等到那个时候,朝廷才会重开北征一事。\n\n末将才疏学浅,但想来朝廷眼下筹措与瓦剌部议和互市一事,为的也是稳定西北局面,不让九边出现两面作战的情况。”\n\n宋国公冯胜哼哼道:“山西道能出多大的乱子。晋王藩国太原,这些年老夫也时常在晋王麾下领兵北征,有晋王在山西道,就不会出什么大乱子。”\n\n“不!”\n\n朱棣这时候眼中已经生出凝重,看向冯胜:“哥儿从来不打没准备的仗。就算当初在交趾道,他登城一事在朝中有所诟病,但那也是他有把握才做的事情。\n\n这一次哥儿调真定府、保定府西进。想来……大同和山西道两侧也有教令行文。而哥儿眼下大抵是在河南道,那边有蓝玉和沐英他们,另有新任河南都指挥使于马,都是熟手的人。”\n\n冯胜一听燕王此番推断解释,也终于是明白了过来。\n\n他先前不知,只是因为今年一直驻守宣府镇这边,对河南道和山西道的情况不曾了解。\n\n但身为大明开国功勋,因功封公,冯胜在军略之上的谋断自是百万明军之中的魁首。\n\n他当即目光忧虑道:“太孙殿下若当真如此大费周章,只能说明山西道的境况很可能远超老臣的设想……”\n\n傅友德则是在一旁,颇有深意道:“太孙殿下大举调动地方兵马,山西道难道不知?老臣对此,颇为疑惑。”\n\n长城上的风雪忽的大了起来。\n\n寒风刺骨,冰雪顺着人们后背衣领,滑落进身体里被体温融化,让人不禁周身发寒。\n\n朱棣将视线从北方大漠收回,转身看向西南侧山西道方向。\n\n“或许山西道境内贼子并非不知,而是也在做局……”\n\n朝廷大规模调动兵马,是完全不可能瞒得住的。\n\n中原不是关外草原,数万人撒出去,在那茫茫无边的草原上,就如同是砂砾入河流,让人寻不到。\n\n“太孙会如何决断?”\n\n全宁侯孙恪低声念道着。\n\n他们都是久处边疆的老将,常年在外,难得一年里偶尔那么一段时间才会奉召回京,这几年朱允在朝廷里闯出来的名声,传到这千里之外的九边,早就变得模湖起来。\n\n北上运河,跨直隶、山东、河北,数千里的路途,一篇千字文到了这里最后也只剩下一句总结的话来。\n\n皇太孙不再过往,颇为神勇英武。\n\n这是如今九边上下对当朝皇太孙朱允的认知。\n\n当然,边军对朱允最大的了解就是,朝廷如今施行的军功爵之法,就是这位年轻的皇太孙一力推动的。\n\n朱棣在沉眉回想着最后一次和那位年轻的侄儿见面的场景。\n\n似乎是老爷子将家里的兄弟们都召回京师的那次宗室家宴。\n\n在一众兄弟里面,太子兄长是最受兄弟们敬重和信服的。作为大明皇室二代,虽然有些人秉性暴虐,但更多的却是都有真本事的。\n\n他们都是跟随着老爷子,从大明立国之初就一路过走来的。\n\n时常,朱棣会在思考着,太子兄长继位大统,天下自然还是会一帆风顺。\n\n但是若再往后呢?\n\n老朱家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百姓好不容易能过上安宁日子,总不能短短数十百来年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吧。\n\n只是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当初那个还在向自己呼救的侄儿,现如今已经成长到了这等地步。\n\n朱棣有些恍忽,心中却也莫名的松了一口气。\n\n“现在还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便说明哥儿是在稳扎稳打,徐徐图进,老成持重。”\n\n似是觉得说的还不够,朱棣又说道:“我大明有一位好皇太孙!”\n\n啪!\n\n戍堡下的风雪中,隐隐约约传来一击鞭响。\n\n随着是一道惨叫声。\n\n张志远几步便走到了鞭响声传来的方向,从戍堡上眺望下去。\n\n只见在皑皑白雪里头,长城上的修建并没有因为这场风雪而停下来。\n\n那些脚上带着镣铐被流放至此的人们,正在独石堡监工们的鞭挞下,继续为帝国的九边防御做着贡献。\n\n长城的修建,历来都是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朝廷的开支在一个最低限度。\n\n独石堡周遭山里产出石料,因而这一带的长城修建都是以石材为基底,两侧及顶部夯土加固。\n\n石材的堆砌并没有使用任何的粘合剂,一片片的石料被打磨成需要的形状,随后层层叠加在一起,在重量的挤压下就能严丝合缝牢不可破。\n\n而整个长城,也并非是所有的地段都可以让人在上面通行的。\n\n长城最大的作用,从来都是阻拦草原上的骑兵冲锋南下。\n\n只要有这一道城墙在,就能阻拦下草原骑兵冲锋的势头,随后将这些骑兵拖入到中原军队熟悉的作战方式里去。\n\n朝廷这两年有钱了,长城的修建便得到了更多的钱粮,也因而会有更多的人被抽调到长城上做工。\n\n在戍堡下,那些修建长城的流放之人里,张志远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n\n那是当初从应天城被贬官发配到开平卫的黄。\n\n这么多年了,他竟然都没有死。\n\n张志远眼里多了几分好奇。\n\n很显然,在如此寒冬里,还在长城上做工的自然不可能是那些经由地方官府征辟的普通百姓。\n\n朝廷还没有严苛到让治下百姓在冬季修建长城。\n\n此时长城上的这些人,都是朝廷犯官,亦或是作奸犯科被发配流放到边关上的人。\n\n对待这些人。\n\n以张志远的了解,也就比那些从瀛洲弄回来的倭奴好上一点。\n\n朱棣这时候也领着人走了过来。\n\n他同样是一眼就看到了戍堡下,风雪里脚上戴着镣铐,双手抱着好几块被削的平整的石板。\n\n“那是黄子澄?”\n\n朱棣眉头微微皱起。\n\n张志远点点头,低声道:“此人当初在应天犯了事,还是被王爷押回北平的。”\n\n“本王知道他。”朱棣皱着眉头,当众说道:“他怎么还活着?”\n\n开平卫指挥使戚鉴脸色一顿,抬头望向戍堡下那个叫黄的犯官。\n\n他倒是不清楚王爷竟然对这个人也是了解的。\n\n而王爷刚刚那番话,也无疑是在表达着心中的不满。\n\n戚鉴低声道:“北栅子口外面,预备再修建几座山顶望楼,要在明岁开春前建好,末将会亲自盯着这件事情。”\n\n既然王爷不满这个黄还活着,那就让他为了九边防御,冻死在关口外面吧。\n\n朱棣皱起的眉头重新舒展开。\n\n已经是将视线收回,转身看向戍堡上的众人。\n\n“皇太孙殿下的安危,干系我大明社稷。”\n\n“山西道或将生出事端,本王身为宗亲,断然不可能坐视不管。”\n\n“于国家之事,燕王府责无旁贷。”\n\n………………\n\n月票推荐票\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嫡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嫡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嫡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嫡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