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明化分子”与“大露西亚分子”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明1805第一三九章 “明化分子”与“大露西亚分子”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大明泰平三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下午,鲜卑公国,鲜卑城。 鲜卑城的位置就是另一个世界的新西伯利亚城。 本来是露西亚帝国在乌拉尔以东最大的城市,也是露西亚的东方铁路上最为重要的枢纽。 现在它成了新生的鲜卑公国的国都。 七月份,正是鲜卑地区最暖和的时候,现在整个城池内外到处都是忙碌的工地。 在原有的鲜卑城的正中心位置,一座巨大的东方式宫殿正在全力修建,那是鲜卑国公的新府邸。 大明建(设)部按照外藩君主府邸的标准,出具了适合西鲜卑地区使用的府邸设计图。 大明朝廷从大明本土调派了工程建设指挥人员,利用当地的工人和材料指挥施工建设。 大明来的老工人当工头在指挥,当地的鞑靼人和露西亚在工地上干活。 除了新建的国公府邸之外,鲜卑城城内外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工程,正赶着夏天的时间全力建设。 有廉价的集中住房,有水电等基础公共设施,有简单的毛纺织工厂,以及更大的火车站,还有通往哈萨克、希瓦、波斯地区的新铁路。 相关工程的早期建设费用,大明皇室财团和皇家工程公司先行垫上了,等鲜卑公国稳定了再慢慢还债。 这其实就是大明朝廷的一笔投资,可以给鲜卑公国迅速稳定局势,同时也能增加大明对当地的掌控力。 此时此刻,正在扩建中的鲜卑火车站里面,一列来自露西亚本土的客运列车,鸣着汽笛缓缓驶入站台。 火车慢慢的停稳之后,各个车厢的车门依次打开,一大群乘客迷茫、彷徨、愤怒,同时也带着几分向往的开始下车。 他们之中有露西亚人,有鞑靼人,有乌克兰人,还有波兰人,立陶宛人,爱沙尼亚人……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绝大部分都穿着明式的衣装。 他们都是从乌拉尔山以西的露西亚本土内部筛选出来的,被认为是心向大明的“明化分子”。 他们对露西亚帝国的拆分,在鲜卑新建明化国家的方案,是不完全支持的。 他们的理想不是明化鲜卑,而是整个露西亚完全明化。 现在这种拆分方案,在他们看来只是折中。 而且他们虽然是明化分子,也未必全部愿意来鲜卑公国。 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泰西东部的大部分地区,环境和气候都比鲜卑荒原好多了。 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筛选之后,被露西亚帝国卫兵强制送过来的。 只不过他们抵触心理也不是特别强,毕竟都是明化分子,现在要来的是明化国家。 刘逸,一个被露西亚列为鞑靼人的土尔扈特青年,从车厢里面跑出来之后,在原地站了好一会儿。 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穿着跟自己同样风格的衣服。 看着远处站岗执勤的卫兵,也都穿着明式的军装。 看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楼房,也显然都是大明的风格。 刘逸稍微有些激动,然后又颇为忧愁的叹了口气。 最后用腔调有些奇怪的大明雅言,自顾自的感慨了起来: “我爷当年怎么就没跟着可汗回大明呢,要是回去了我现在就是大明的蒙古人了啊!” 身后一个泰西青年推了刘逸一把,扒开路的同时呵呵干笑着打招呼,用更加怪异的大明雅言说: “这位仁兄是土尔扈特人?你有没有想过,你爷爷当年要是回去了,可能就没有你了……” 这些人既然要成为明化分子,那首先要有文化。 否则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露西亚文化,什么是大明文化。 普通的不识字的农民,根本不在意是被露西亚还是被大明统治,只要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这帮明化分子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有些人的水平还很高,会讲些白马非马之类的东西。 这土尔扈特青年刘逸马上跟不知道哪儿来的西夷辩驳了起来: “我肯定是存在的,只可能不是现在的我而已……” 结果对方马上接了一句: “不是现在的你的你还是你吗?” “行了,你们俩别辩论了……” 一个穿着军装的鞑靼人青年过来打断了两人: “赶紧出去,一会儿还得送大露西亚分子上车,送回露西亚本土去呢。” 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俩人不得不强行忍住了争辩的冲动。 刘逸下意识的往外走,同时反问那军装青年: “你也是蒙古人?在鲜卑公国当兵?鲜卑公国允许我们鞑靼人参军了?” 鞑靼青年士兵显然回答国很多次类似的问题了: “当然可以,这里是鲜卑公国,是大明的藩属国,不是露西亚的藩属国。 “鲜卑国的部队制度和武器都完全采用明制。 “虽然高级军官大部分都是国公熟悉的贵族,但中层军官和士兵是露西亚和蒙古人混编的。 “军队的教官和督军更是大明本土来的军官。” 刘逸下意识的赞叹说: “那可太好了,这样鲜卑公国很快就能融入大明了,我们也有机会变成真正的大明蒙古人了……” 那鞑靼青年士兵顿时非常没品的嘲笑了起来: “都想成为大明人,大明人那那么容易当,先把你的舌头捋直了,哈哈……” 刘逸表情有些尴尬,但是并没有愤怒: “以前那是没有环境,周围要么是鞑靼人,要么是泰西人,到了这边肯定能把口音变标准的……” 在当今世界上,“鞑靼人”不是一个特定的族群,而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泛称。 露西亚境内的蒙古人、哈萨克人、土尔扈特人、鲜卑利亚人等族群,都被统称为鞑靼人。 在这样的基础上,鞑靼人、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又被统称为胡人。 蒙古人这个词被特化了,专属于大出身大明境内,有大明公民身份的蒙古人。 这种人其实已经几近于无了。 蒙古人作为游牧族群,本来就有到处掠夺人口的习惯,而且无论男女都要。 女人可以生孩子,男人可以变成自己族群的战力。 所以蒙古人的血统和基因非常乱。 后世有三个国家测过成吉思汗近亲的基因,结果显示他们很可能是刘邦的后代。 这种测试都是根据男性的y染色体追朔的,所以成吉思汗这些亲戚还是刘邦的男性后裔留下的后代,而不是汉室女性去草原和亲留下的结果。 相关学者推测,很可能是在汉朝末年,有某些汉室宗亲跑到了草原上,混入了草原民族之中,结果上千年之后的后代里面有人出息了。 当然,成吉思汗的这些亲戚早就完全蒙古化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很可能是中原人的后代。 在露西亚境内的大量鞑靼人,本来就是露西亚最头疼的群体。 因为大明的强势,露西亚不敢过度逼迫,但是也不可能重用他们。 他们一旦有了基本的知识基础,就能跟学会读书看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和常识。 就能很快了解到,与他们血统很近的蒙古人,是世界最强帝国的国族成员。 虽然在大明国内,少量纯粹的蒙古人仍然经常被中原人视为胡人,但是实际已经拥有了大明公民身份。 他们出了大明本土之后,在所有的藩属国和其他国家,在整个世界上的地位都很高。 无论是在波斯、天竺、大食,还是在泰西诸国,干什么都非常方便。 露西亚早期还组建鞑靼人部队对付奥斯曼人,跟大明开战之后根本不敢让他们当兵了。 鞑靼人的身份越高,对世界的了解越多,就越想当大明的蒙古人,反而底层没什么反应。 与此同时,鞑靼人的身份越高,露西亚对他们的警惕越大,反过来让他们更加想当蒙古人。 让鞑靼人带着部队去跟大明打仗,首先得担心他们会不会阵前起义。 现露西亚皇帝干脆把这些鞑靼人交给鲜卑公国处理了。 自从大明与露西亚签署和平条约,鲜卑公国正式成立后,大量的鞑靼人,从克里木半岛、伏尔加河下游、乌拉尔山东麓集结,被送去当鲜卑公国的公民。 原本当过兵的,有可能直接成为鲜卑国部队的军官,当过低级官吏的也能直接当鲜卑公国的官。 这些军官虽然暂时当不成真正的蒙古人,但是已经能成为大明藩国人了。 终于能够跟大明建立实质性的关系了,他们的身份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原本的露西亚边缘族群,被戒备和警惕的族群,变成了大明藩属鲜卑公国的主要族群了。 还能穿上大明的军服,光明正大的耀武扬威了,硬要说自己是大明的臣子,也能勉强混过去了。 与此同时,鲜卑地区的露西亚移民,也在有选择的被送回露西亚本土。 鲜卑公国组建中的公国部队,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筛选“大露西亚分子”。 然后将他们扭送上返回露西亚本土的火车。 刘逸和其他的“明化分子”们,跟着鞑靼士兵们从站台往外走。 刘逸发表了要把口音练标准的志向之后,就没话找话式的跟这个口音更标准的鞑靼军官聊天: “你们应该不是把所有露西亚人都送回露西亚本土吧?你们具体是怎么筛选大露西亚分子的?” 鞑靼军官笑呵呵的说: “你们怎么被筛选出来的,他们就是怎么被筛选出来的,只不过他们要稍微激烈了一些……” 这时候众人已经走出了站台,军官伸手指了指外面: “那边就是,你觉得需要这需要专门筛选吗?” 刘逸马上抬头,立刻看到有一大群人。 他们都穿着泰西式的服装,而且处于群情激愤状态。 断断续续的有露西亚语的吼声传出来: “露西亚万岁!” “赶走明朝入侵者!” “露西亚帝国不容分割!” “鞑靼人和大明人滚出露西亚!” “我的同胞们,不要去当大明人的狗!” 大量穿着明式军服的鲜卑公国士兵,拿着明式的步枪在周围警戒。 时不时的有人试图从内部冲出来,但是马上就被卫兵用枪托打回去了。 好多人都是头破血流状态,不少人在地上蜷缩着身体,显然是被直接打伤了。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泰西人形象,应该以露西亚人为主,是曾经的露西亚移民。 而士兵的形象就复杂多样了,不过也有很大一部分同样是露西亚人。 刘逸张大了嘴巴念叨说: “这……就是……你说的稍微激烈了一点?” 鞑靼士兵有些无奈摇着头说: “他们单独的时候还好一点,看到我们穿着明式军服,就稍微有些激动的展示敌意而已。 “但是他们聚集起来之后,局面就稍微有点失控了,兄弟们就只能凶狠一点了……” 刘逸皱着眉头说: “这……这搞不好会出乱子啊,有询问国大明督军的意见吗……” 鞑靼军官理所当然的说: “督军说他们留下来才是真的会出乱子,所以尽量别死人就行……” 看大明1805.8.2...m。: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明1805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1805》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1805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明1805》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