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犯了众怒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第29章 犯了众怒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长颈鹿是不是麒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说它是麒麟。 其实群臣又何尝不知真相,这玩意儿和古籍的描述确实像,但都知道麒麟绝不可能长这样。 不过,官场之上,个个都是人精,谁也不会在这事儿上较真儿。 加上这大家伙谁都没见过,即便真有那个心,也无法证明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一时间,长颈鹿成了全场焦点。 它也不怕生,呆萌呆萌地看着众人,十分讨喜。 朱棣欲借此达到政治目的,为了出海的政治正确,当即命画工为其作画,并让解缙附上颂文。 他深刻意识到这是个宣扬国威,提高自己统治地位的大好时机,于是在筵席散后,让人牵着这头麒麟在京师逛。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帝王都十分注重百姓的认同感、归属感。 圣君出,祥瑞降! 这头麒麟的出现,正好能达到这一目的,朱棣自不会放过。 京师大街上,万人空巷。 百姓淳朴,却也愚昧,他们没有见过麒麟,也没见过这玩意儿,天子、官员都说这是麒麟,那它就是了。 即便一些稍微有见识的,也不敢和朝廷对着干,甚至部分人为了彰显自己,也表示这东西就是麒麟,自己曾见过。 就这样,大家都认准了这就是麒麟。 当所有人的认知达成一致时,那事物的本质就不重要了。 无论是长颈鹿,还是麒麟,都只是个名字罢了,所谓瑞祥,也是人们赋予的。 所以,把长颈鹿当做麒麟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 想通这些,李青释然一笑,回家拉上几女看热闹。 “哇,好大!”婉灵吃惊道,“麒麟居然这么大!” 怜香红袖也满脸惊诧,她们从没想过,世上还有这么高大的动物,不过想到这是麒麟,又释然了,神兽嘛,越离奇,越符合常理。 在这个没有高楼大厦的时代,‘麒麟’妥妥的鹤立鸡群,即便人潮汹涌,百姓依然能看清它的模样。 麒麟的出现,让所有人都开心不已,认为祥瑞必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于是乎,麒麟成了京师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加上以讹传讹,麒麟从两丈多高,传到了五丈。 百姓这么传,朱棣也愿意让他们这么传,等消息传出京师,麒麟的高度已不可想象。 …… 夏原吉忙得脚不沾地,但忙的开心,忙的痛快,这次宝船带回来的财富太多了。 除了大量的金银、玛瑙、翡翠之类宝物,还有胡椒、紫檀等许多在大明珍贵且稀缺之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大明珍贵的东西,在海外诸国却不是,此外,半数以上的交易,都是以物易物的方式,收获颇丰。 那长数十丈,宽十数丈的宝船船舱,几乎装的满满当当,外国人不稀罕这个,他们稀罕的是大明的丝绸、瓷器…… 夏原吉嘴巴都要咧到耳朵后了,这是要发啊! 百姓穷,可富绅却都富得流油,只要有好东西,不愁没人买。 “这下国库有钱了。”夏原吉一脸欣然,嘀咕道,“就算皇上再能花钱,一时间也花不完。” 但他终究是小瞧了朱棣花钱的本事,在得知此次通商的收益后,朱棣立即开始了他的碎钞之路。 扩建织造局、瓷窑,加强对茶叶的管控,除了大量的花销之外,进一步压缩了富绅的来钱路。 群臣激烈反对,但反对无效。 一波钱撒出去后,朱棣接着武装军队,给军队加装两千门大炮、三万套盔甲,同时,拨了个三十五万士兵,半年军饷的款项,为北伐做准备。 连续两条政策,严重威胁到了文臣的利益,群臣自然百般反对,但他们的反对,并未影响朱棣的决心,他们也没能力阻止。 接着,朱棣下令疏通运河,欲要将南北全面贯通。 这下,夏原吉也坐不住了,不是通运河不好,而是太烧钱了,这几项政策下来,下西洋赚的钱非但一个子儿攒不住,反而还得倒贴。 这时代没有挖掘机、运输车,全靠人力一点点挖,其费钱程度可想而知。 “皇上三思啊!”夏原吉苦着脸道,“国库钱财,根本经不起这么花,饭一口口吃,事一件件做,等以后国库富裕了,再逐步实施才是上策啊!” “少废话,朕做的哪件事,不是利国利民?”朱棣怒道,“这也没钱,那也没钱,大明的赋税,贸易的收益都去哪儿了。” 去哪你心里没数吗,前两条就花的差不多了……夏原吉苦着脸道,“皇上,真没钱了啊!” “朕不信!” 夏原吉:“……” 不待群臣激烈反对,朱棣又下了颁布了一条政策。 ——建都北平!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一再忍让的文臣,甚至部分武将都坐不住了,文臣当即开撕,弹劾朱棣背弃宗庙,弃国弃家…… 朝堂乱成了一窝粥,大多数官员愤慨激昂,就差指着朱棣鼻子骂了。 他们敢这样骂,因为他们有底气,太祖皇帝,在金陵开国建都,迁都就代表着否定太祖皇帝。 而且,太祖皇帝就埋在金陵,开国之君埋南边儿,后继之君埋北边儿,这样大不孝的行为,不骂你骂谁? 当然,众臣子反对的真正原因,是他们的根儿在南方,不愿意背井离乡的去北平。 去了北方就无法利用官员身份,为家族谋福利,无法圈钱了; 再者,江南气候宜人,北平乃苦寒之地,时不时还有沙尘暴,鬼才乐意去。 僵持许久,最终朱棣玩不起,打死了两个骂的凶的言官,草草散朝。 …… 御书房。 李青、道衍,与朱棣相对而坐,太监退下后,朱棣将迁都的想法简单说了一下。 “中原自古祸患,皆来自北方,独守江南实乃下下之策,且易滋生腐败。”朱棣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若将京师重地迁至北方,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会死命相守,可保长治久安。” “皇上英明。”二人拱手。 “朕不是听你俩拍马屁的。”朱棣道,“朕是让你们想想办法,如何摆平群臣。” 两人对视一眼,皆无言以对,这次是动了群臣的根儿,根本不是简单用计谋就能行得通,况且,那些人也不是傻子。 沉默良久,道衍开口道,“皇上,不若折个中,迁都长安,亦或天下之中的洛.阳。” 朱棣摇头拒绝:“朕不是让你们折中的,迁都北平,朕势在必行。” 道衍:“……” 见二人不说话,朱棣有些恼了,“你俩平时一肚子坏水儿,这会儿都去哪儿了?” 李青苦笑道:“皇上这是个死结,不管用什么手段,他们都不会同意的,除非……” “除非什么?” “硬迁!”李青道,“以天子之威、帝王之势,迫使群臣同意。” 道衍微微颔首,“想让群臣心甘情愿的同意迁都,根本不可能,若要迁都,只能用下策。” 朱棣无奈道:“真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二人摇头。 “行吧!”朱棣叹了口气,“来人,去传锦衣指挥使纪纲过来。” ~ 锦衣卫全面出动,在百官家门口整日整日地晃荡,也不拿人,就那么干晃悠,让群臣心里发慌。 一连数日后,朱棣再次提出迁都,群臣仍旧激烈反对。 朱棣也不勉强,只是没过几日,就有几个大官查出重大贪污受贿罪行,被押上了断头台。 又过了几日,朱棣再次提出迁都,群臣还是反对,但大多数人已经没那么激烈了。 朱棣依旧不勉强,又咔嚓了几个。 如是者三四次,当朱棣再一次提出迁都计划,群臣不同意,却也不敢出言反对,个个沉默。 朱棣以‘不说话便是默认’为由,开始令人招募顶级工匠,建造北平城。 迁都北方这一决策,以李青后世的眼光来看,实乃高明之举。 因为这样可以把经济化中心,军事化中心,分离开来,形成一南一北的政治格局。 以军事来管控经济,远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好的多。 解决了经济、军事盘根错节的局势,于国家大有益处。 自朱棣之后,北平就一直是华夏的京都所在,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北方的经济、人口、粮食,都远不及南方。 而迁都北平后,有了官员、皇室,以及大量军队的加入,北方的钱粮根本支撑不起。 想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得凿通、开大运河的口子,以达到供养京师的目的。 因此,通运河的大工程开始了。 这次,比之前治洪用的工匠多了两倍有余,足足三十万,钱粮用度那叫一个高,再加上京师的建设,朝廷花钱已经不能用流水来形容了,简直就是烧钱。 下西洋是赚了大钱,但以这种花钱速度,也撑不了多久。 于是乎,朱棣命三宝积极准备,为下一次出海做准备。 为了筹措贸易货物,让宝船尽快出海,朱棣进一步压榨富绅,君臣关系几乎快到了决裂地步。 朱元璋狠,朱棣更狠。 文臣本以为熬走了老朱,春天就来了,结果却碰上了这么个货,死的心都有了。 俗话说,哪里又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富绅不敢造反,但恶心朱棣还是能做到的。 于是乎,各种恶心朱棣的事情接踵而至。 ……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大明长生久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