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决裂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第30章 决裂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富绅的能量很大,因为他们有钱,有钱好办事,在什么时候都通用。 通运河,有百姓闹事;建造京都,材料运输受阻;织造局,有亡命之徒放火;尽管没有造成大动乱,织造局失火也被及时扑灭,但工期的进度却被严重拖延。 一系列恶心朱棣的事情相继发生,搞的朱棣暴跳如雷。 事实再次证明,皇帝并非可以为所欲为。 造成如此局面,主要是朱棣太霸道了,富绅可不是善男信女,他们没有家国大义,看中的只有利益。 如果有人阻挡他们发大财,那么即便是皇帝,他们也敢反抗。 也就是朱棣了,若换成建文,说不定真的有人敢造反。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何况朱棣已经到了割富绅肉的地步。 朱棣心力交瘁,只好暂缓北伐事宜,把精力放在出海贸易、通运河、建京都的事情上。 有了大量的军队看管,小动乱总算平息下来,工程进度重新步入正轨。 但很快,祸乱又起,诸如:建造木材被烧,砖窑塌方…… 朱棣火了,他明白,不见血是不行了。 于是,他下旨昭告天下:之前的事既往不咎,但有再犯者,格杀勿论,凡是出问题的地方,当地所有官吏全部格杀,一个不留! 朱棣敢这么干,因为他能这么干,军队牢牢在他手中掌控,天下乱不了。 诏书下达后,仅一个月,就诛杀了千余人。 见皇帝来真格的,富绅顿时收敛许多,情况瞬间好转。 但依旧有大大小小的问题,此外,建文帝没死的消息,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搞的朱棣焦头烂额。 这个信息传的很快,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等到朱棣得知,再想肃清本源,也无从查起。 总不能把百姓也都杀了吧? 无奈之下,朱棣只好率百官祭奠建文,并将齐方黄三人所犯的罪行,昭告天下。 这一举措,缓和了流言蜚语,但依旧没有遏制。 并在有心人的鼓动下,愈演愈烈。 为此,朱棣头疼不已,但更多的是愤怒。 朱棣不是一个软弱的帝王,也深知祸乱源头在哪儿,于是,他做了一个绝大数皇帝都不敢做的决定。 ——和富绅彻底决裂。 接下来,凡是流言盛行之地,总会有百姓控诉富绅欺民,巧的是,锦衣卫总能第一时间得知。 接着,勒令、监督地方官,从快,从严论处。 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 富绅利用百姓对付朱棣,朱棣也反其道而行之,用百姓来对付富绅。 不同的是,朱棣只是名誉受伤,而他们丢的是命。 富绅也不是傻子,针对性这么明显,他们又岂会看不出来,于是,渐渐消停了。 最终的结果,是朱棣赢了,但赢的不光彩,而且,埋下了不稳定因素。 自古以来,历朝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到了宋朝时,士大夫更是到了架空皇权的地步。 朱元璋奉行与民共天下,却也不敢与天下富绅为敌,因为他们的能量很大。 甚至,大明也没有完全脱离与士大夫共治,这种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历经宋朝之后,根本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富绅在地方上影响力很大,因为他们掌着很多人的饭碗,而高明的富绅,更是会笼络民心,提高自己的威望。 当然,若皇帝强行改,也是能改的,只是会逼得富绅造反罢了。 那样的话,付出的代价,即便是皇帝也无法承受。 而最终的结果,不外乎杀光天下的富绅。 可就算把全天下所有富绅都杀头,抄家,将财富重新划分,过上数十年,财富依旧会回归到少数人手中,还会有新的富绅。 这是历史规律,谁也没办法更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也不失为一步好棋。 但,人的贪欲总是无止境的,今天得了樱桃,明天就想苹果,后天还想西瓜,这是人性。 宋朝就毁在了士大夫手里,例子就在眼前,朱棣岂会服软。 这场斗法,表面看朱棣赢了,但李青知道,内部矛盾已经开始了,因为朱棣不遵守游戏规则。 只是摄于朱棣这个武皇帝,暂时隐忍不发罢了。 但这个矛盾,迟早会爆发出来。 李青暗道:“或许,这就是大明,乃至所有封建王朝走向覆灭的根源。” 他看到了,但他想不出解决之法,似乎怎么做,都是错! 想要真正解决,只有废除封建王朝! …… 两个月后,郑和整备好后,带上诸国使臣,再次出发。 开启了,第二次下西洋之旅。 朝堂风平浪静,随着户籍制度管理的宽松,百姓的生活也有了逐步改善,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天,李青受召来到御书房。 朱棣开门见山:“李青,朕欲再印宝钞,你觉得印多少合适?” 国库是真没钱了,朱棣不得不如此做。 他费了这么大劲儿,好不容易将通运河、建新都,推行下去了,当然不会半途而废。 而且,一旦停了,想再开始,千难万难。 李青想了想,“皇上要印多少?” “三千万!” 这个数额,大明完全消化的起,自洪武十八年开始,朝廷没有多印一贯宝钞,随着经济发展,宝钞已经有些不够用了。 而随着出海贸易,海外诸国的东西进入大明,就更需要宝钞了。 橘子越来越多,却不多印货币,严重的话,会导致橘子烂掉。 不过,李青怕老四这个碎钞机,一旦尝到甜头,就停不下来,摇头道:“太多了,一千万吧!” “两千万!” “……”李青道,“皇上,一下子印这么多宝钞,消息传出去,可能会引起百姓不安,降低宝钞的信用,可以分批次慢慢印。” 朱棣沉吟片刻,轻轻点头:“行吧,那就先印五百万,花完再说。” “皇上,宝钞……” “宝钞是货币,不是财富。”朱棣替他说了出来,“放心吧,朕岂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皇明祖训都写的清楚明白,滥印宝钞会危害江山社稷,甚至江山不保,这个不用你提醒。” 有没有一种可能,皇明祖训就是你老子听了我的话,才写的……李青翻了个白眼儿:“皇上英明。” “拍马屁都不走心。”朱棣不悦道,“朕就惯你惯的太狠了。” 李青:“……” “皇上,运河的工程进行的还顺利吗?” “大事儿没有,小事儿不断。”朱棣叹了口气,“总的来说还算顺利吧!” 李青笑道:“这样已经很好了,比隋炀帝……咳咳,京都的建造呢?” “朕真想揍你。”朱棣狠狠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这么大的工程,哪能说开始就开始,还在规划呢。” 顿了顿,“李青,朕想到了一个解决之法,你看可不可行?” “皇上你说。” “让老二回来。” “皇上……” “听朕说完。”朱棣道,“富绅暗地里捣鬼,都是那群文官在作祟,老二一回来,就给了武将机会,这一来,本就占据优势的武将,会更加势大; 而文臣也就没精力搞这些了,让文臣武将暗斗,为通运河、建新都争取时间!” 李青品了品,觉得这个主意还不错。 他问道:“皇上,这太子之位,你打算让谁坐?” “必须老大啊!”朱棣叹道,“朕喜欢老二不假,但事关大明江山,朕岂会凭个人喜好更换太子,何况立嫡立长。” 李青点头,只是为憨憨不值,遇上这么一老子,真是倒了血霉。 人都就藩了,再大老远把他叫回来,给他希望,最后再一脚踹走,李青都觉得憨憨可怜。 朱棣脸上浮现一抹歉然,轻叹道:“朕对不住他呀,但为了大局,不得不如此; 抛开老二不谈,你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抛开的话……确实可行。” 听到李青也觉得可行,朱棣笑道:“那就这么定了,这事儿朕就给你说了,万不可泄露出去,尤其是跟太子,这个戏,必须得让所有人参演。” 顿了顿,“你要是抖落出去,朕剁了你。” “……放心吧。” …… 于是,两个月后,朱憨憨回来了。 望着越来越近的金陵城,他意气风发,放声大笑:“我朱高煦,又回来了!”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在大明长生久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我在大明长生久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