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节 哲思的阴影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第十四章 节 哲思的阴影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这首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 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人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 然而才华横溢的诗人海子,最终选择了冰冷的铁轨作为天堂里的伴侣,任由车轮吞噬了他短暂而辉煌、忧郁而充满哲思的生命。 在20世纪晚期的中国诗坛上,与众多平庸的诗人相比,海子是“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以海子的悟性和渊博的学识,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位思想家,一位哲学家,或者至少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法学家。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他仅仅能成为一位长期不被理解的诗人。 海子从小在农村长大,15岁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开始诗歌创作。 少年的海子,沉默而忧郁。 后人分析此种性格的成因时说: “沉默是由忧郁和痛苦交织而成的。忧郁是一种性格,这种性格源于先天的遗传与童年的记忆;痛苦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对生命的疑问和对灵魂的追索。” 而言羽从小就受到小学郑老师的激励,后来更读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美的诗篇,内心中早已有了一种渴望,也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岁月中,逐渐成长为中国最优秀诗人。 然而初中时,自己喜爱的诗人海子的死,却犹如一声当头棒喝,给一心想当优秀诗人的言羽,带去了一种莫可名状的巨大恐惧,在他幼小的心灵之中,投下了永久难以消除的黑暗阴影。 正如喜欢沈从文的文字,言羽也极喜欢海子一些极其纯朴却意境深远的诗: “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女/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 “村庄,在五谷丰盛的地方/。。。/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 。。。 幼小时的他,甚至无法理解,为什么海子会自杀。 言羽从小酷爱文学和历史,后来长大了,偶然间读到了海德格尔的哲学书籍,才渐渐明悟自己少年时诗人海子为什么会自杀,并且由此对世界各地的哲学以及神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有意识地对各个国家的古代神话和‘神’的语言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 其实哲学和宗教必不可分。 正如每一个普通人一样,言羽从一开始对自己对世界无比的好奇,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来越了解大地、天空和海洋,了解自然的世界和浩瀚的宇宙,了解最简单的生物、植物、动物和最复杂的人类社会,却发现自己懂得越多,越是不可避免地愈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言羽由此也陷入了所有人类共同思考过的困惑之中,也由此不得不面对所有人类都不得不面对的人生中最基础的三个哲学难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而佛教等信仰的生死轮回,其实解答了人类的这三个基本哲学难题。 成年后的言羽,极喜欢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这是一本哲学界最值得读的书,但同时又是最难读的书。 1927年,海德格尔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了未完的手稿《存在与时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 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后来成为人类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哲学理论基础的三个要素是:社会存在、方法论、世界观。这是哲学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是科学的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理论。 它明确了哲学的研究对象: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亦即“物质、精神、意识”; 明确了探索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四维论; 明确了探索研究哲学的科学的世界观:主观四维唯物主义。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如果没有人和人类,这个世界就成为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只有物质存在,只有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构成体”,这些“物质构成体”遵循着“数理逻辑”及其规律的量变和遵循着“物理逻辑”及其规律的质变。“物质构成体”就没有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反作用。只是有了人和人类,才形成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构成体”,并在人的主观意识的反作用下,产生了“人造物质构成体”;才产生了思维,产生了“主观”和“客观”,产生了精神和意识,产生了认识论,产生了方法论,产生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世界观。由此构成了社会存在。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之存在包含着“物质、精神、意识”。人和人类社会的“三个属性”就是:物质属性、精神属性、意识属性。 哲学本来是具体的,只是由于人类历史上认识论的局限性,哲学才被“抽象”化了! 因为哲学研究的是“物质、精神、意识”。而对于人和人的群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他们本身就具备“物质、精神、意识”,所在类似于物理实验中的观测现象,观测者的观测会影响被观测者的运行轨迹,而人们本身既是观测者,也是被观测者。人和人的群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则是最复杂的“物质构成体”。 研究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构成体”和“物质构成体”之间及其内部“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属于“数理学”和“物理学”的内容; 研究人和物质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则是经济学的内容; 研究人和人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则是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对人和物质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人和人“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规律性及其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则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哲学则是总结概括“数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来研究“物质”和“精神、意识”之间,“精神”和“意识”之间,以及“精神”和“意识”自身内部之间“量变”和“质变”的规律性及其关系。这就使得哲学和经济密不可分,哲学和政治密不可分。哲学是指导经济和政治发展变化的综合理论体系。 当代哲学的特色之一是与民族特性相合。比如:理智的英国人在当代哲学的贡献是「语言逻辑」、是「分析哲学」、是「科学哲学」。实用的美国人发展了具有成效的「实用主义」。冷静睿智的德国人提出了「象学」。而浪漫的法国人主导了「存在主义」及「解构」的学等。 而不同的流派只不过是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同一件事。比如说,现象学与实用主义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强调现象即本质,后者关注经验的本体性。不同的哲学在反映了人类不同的文化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类本身不同的性格。反过来说,所有的流派在一个时代出现的都不约而同的反映出一个时代的问题。因此,哲学不是永恒的哲学,而是时代的哲学。 海德格尔的思想着眼于挖掘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形而上学思维的根源,并在刨根问底的过程中,完成对形而上学的克服和超越。 海德格尔的独特性在于他对哲学终结的理解和说法。这些理解和说法中最令人惊异的是,他认为哲学的终结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的支配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物性和运动理论中,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天然运动的原因在物体的天性中。后来的经院哲学将之概括为:运动方式遵循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在牛顿第一定律之中包含了科学世界图景所有本质的方面,而构成这些本质变化的基础就是数学化。牛顿把他的既是集大成又是开创性的著作称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正是名符其实。数学化是作为对物的筹划而发挥作用的。 自然被数学化后,自然事件便禀有那种根本上的透明性,即通过数学计算的可预测性可确实性。拉普拉斯因而能够提出一种精灵,这种精灵拥有无限的运算能力,因而可能依照牛顿运动方程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部计算出来。这种万能计算者也被称拉普拉斯妖,是数学精神的一个体现。 而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时间、语言是构成这一共属关系的三重维度。通过对存在与此在相互共属关系的揭示,海德格尔达到了追问存在之意义的现象学目标,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克服。 存在这个概念毫无疑问是哲学最晦暗的概念。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远远不像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概念,关于存在有很多问题至今人类并没有搞清楚。海德格尔认为之所以会造成对存在的误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哲学家们把存在者和存在等同起来加以考察和研究,而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者和存在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在海德格尔看来,忘却存在就是混淆存在与存在物。 由此,一种崭新的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出现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对“存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有一层挡着,要“透过”来看,可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本身的视域”即本质。 举个例子来说,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 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然而,这个差别正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在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言羽惊喜地发现,万法相通,对中国老子、庄子之道有一定研究的人,读起这本书来,竟然更容易进入,因为它们实在有太多共通之处,都涉及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四项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从尼采、海德格尔等人对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的批评中,可以体会到海德格尔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企求达到一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海德格尔所说人“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人是“澄明”颇类似中国人的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 哲学是关于人对于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它应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或“万有相通”基础上的,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运用海德格尔关于“在场”与“不在场”的说法,揭示“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对立,从而在哲学的各个领域中,可以打通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现当代哲学。 从缘在和它的“在世界之中”开始,通过牵挂而达到时间性的揭示,然后反过头来再解释缘在的各种生存形态的时机化方式。 这本书间接表达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义:即信仰=再生。 从本质上看,哲学的认知,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历史的认知。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最高事业就是保存超越的存在物用来表达自己的最基本语词的力量;哲学的本真任务就是对历史的超越存在物提出挑战,也就是对纯粹的存在即存在本身提出挑战。 哲学思考的目标,就是提醒我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不是“人类理性”的语言,而是历史上过去的思想家们的创造,从而使我们摆脱这种人类理性语言的束缚。 由于海德格尔的哲学异常庞大,后世很多人都只能潜心研究他的一段,多数学者更注重他前半部分的关于时间性的文本。但是海德格尔的后期文本实际上甚至比前期的更为重要,也更加深入地进入了他那独特的神学语境。 因为海德格尔的很多词汇都是从神学当中来的,很多词在德语中是常见的,但在汉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所以译者们就用了一些生僻的字典上都没有的词来翻译,那么不懂也就自然而然了。 这也是后来言羽对世界各地的哲学及神学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有意识地对各个国家的古代神话和‘神’的语言进行系统性地研究分析的原因之一。 而一些志同道合却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科学家,因为同一时期不约而同地经由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对海德格尔的德系神学语境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后来促成德国科学家巴拉克加入中国先灵派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英雄无敌魔法门之众星传说》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