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栽培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崇祯大帝国第一百零九章 栽培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手机请访问 m.duxs8.com)第一卷风雨飘零 赠刀仪式结束后,崇祯皇帝把三百名武进士全部留在京营,开始他们为期半年的炼狱训练。 这是学习军事技能最快的方法。 过去,大明历代包括崇祯四年的武进士及第之后,都是直接授予武将职务,然后带兵打仗。 这一点,崇祯皇帝认为非常不妥当。 尽管新科武进士中的大部分人,基本武艺都算可以,十八般兵器好像也有模有样,甚至兵书也读过几本。 可这又如何? 还不是纸上谈兵。 说实话,一些边疆的将门世家还好一点,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可寒门子弟呢? 不要说带几千人的兵马,能带好一个总旗五十人就算不错了。 这时代的武进士,不像后世的军事学堂,可以有理论有系统的学习军事技能,都是靠自己摸索和考试,勉强算半个理论派。 真要到部队带兵,估计要闹笑话。 所以,崇祯皇帝把他们全部交给平头哥曹文诏,让他们从头学起。 客观上说,平头哥读书不多,要讲理论是不如这些武进士的, 他虽然能征善战,却基本都是野路子练出来的,属于实干派。 不过,打仗这个行当,有点特殊性。 这就好比打架,被人拍几砖头,下次就知道该拿菜刀还是板砖,朝哪下手更狠? 老是当观众,很难有技术上的进步。 所以在战场上,卷袖子猛干的实干派往往比读兵书的理论派混得开。 崇祯皇帝希望,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产生巨大的能量。 希望这些武进士中,能产生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这等成功的范例。 甚至,不需要像他们这么优秀也行,能有他们的一半,崇祯皇帝就心满意足了。 到时候,一部分留在京营带兵打仗,一部分抽调出来,组建讲武堂,成立大明正规的军事学院。 这才是大明武运长久的根本。 毕竟,崇祯皇帝的野心太大了,需要源源不断的正规军人,为大明浴血奋战开疆拓土。 所以,这些天之骄子发现,他们被仍在京营,和其他普通将士一样,成为最底层的一员大头兵,开始整操列队刻苦训练。 应该说,崇祯皇帝这样的做法,对这些武进士有极大的落差感,完全不符合他们之前的设想。 说好的文武并重呢?说好的高官厚禄呢? 还有如此拉风的赠刀仪式,现在这样算什么? 曹都督天天跟凶神恶煞一般,提着鞭子动不动就是一鞭下来,这谁受得了啊? 不过,没办法? 他们只有承受着。 大明军规是严厉的,若是逃兵,抓住可以当场枭首。 这基本的军规,他们这些武举之人自然明白。 还好,这些高贵的天之骄子发现,京营虽然有各种刑罚军规,但也有他们不敢想的各种福利。 先说说最基本的一日三餐。 或许这在后世很正常,但在大明,尤其是现阶段,并不多见。 普通百姓家,能把一日两餐料理下去,应该算是小康之家了。 不同的阶段,小康之家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如今在京营,这是最基本的配置。 而且,一日三餐,顿顿有肉有鱼,三荤两素,馒头稀粥咸菜随便吃,这叫吃得一个丰富啊! 顿时,这些刻苦训练的武进士和京营将士,过上曾经只有在梦里才能过上的日子。 应该说,这些武进士中,穷苦人家还是居多的。 所以,训练虽然很苦很累很乏味,但还算是可以忍受。 毕竟,如果不能吃苦,也成不了武人。 再后来,他们终于发现大问题了,也悟出一点东西。 温饱温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自然是服装的问题了。 一入京营,来的时候就发了一套,清一色的对襟罩甲、长腰军靴。 待天气转冷,皇上又为他们每人定制了两套红色的鸳鸯战袄,长齐膝,窄袖,内里装填棉花,兼具防御和保暖的功能。 这待遇也太好了吧! 时局到了现在,即使是京营也已经一年发一套军服。 军官将领自然无所谓,到成衣铺定制即可。 苦的是底层将士,根本没人理会他们。 再说,有点闲钱做服饰,谁也不会做成军服,而军官则是官场需要,自然不同。 只不过京营的军服是两种颜色,一种灰色,一种红色。 表现优异、训练刻苦的将士穿红色鸳鸯战袄,表现不好的穿青色,用于区别对待。 这些每个人都理解,军队原本就是等级鲜明的地方,他们心里有数。 如果说只是这些,尚不足让他们悟出一点东西,只能说皇上现在重视武人而已。 可皇上晚上派出詹事府的讲官,给他们这三百武进士授课,这就不得了了。 詹事府讲官,那是什么东东? 那是给太子上课的老师啊! 如今皇上派出来给他们传授兵书学问,这是什么级别的待遇,他们心里有数。 毫不夸张的说,皇上这是在栽培他们啊! 同时也是在考验他们,在打熬他们。 都是大明帝国优秀的人才,心里都有些逼数,这些道理自然明白。 再看看其他京营将士,包括七千多落选的武人,虽然皇上也派出老师授课,可只是由国子监的一些士子充任,逼格根本不能比。 就这,还允许自愿的原则。 这人跟人不能比啊! 武进士的待遇,京营将士都是羡慕眼红的。 可谁怪自己没有本事,考不上武进士呢? 不过,他们也挺知足了。 京营管吃管住不说,还管被褥管服装,什么都是白给。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银子。 曹都督说了,头一个月一两银子,第二个月二两银子,坚持到半年训练结束,如果能留在京营,饷银六两。 如果落选京营,可以当辅兵,或者说是辎重兵,也有三两银子。 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自然,整个京营的将士,都是铆足一股劲,只是为了留在京营。 京营的动态,还是训练情况,崇祯皇帝是一清二楚的。 望着厂卫送来的密报,他的心里涌现出无限的欣喜。 大业可期,人心可用啊! 如今的京营,包括那些新科武进士,对于这样的训练可能会有不理解,甚至有各种不满和抱怨。 但一年过后,也许只是几个月,当他们面对建虏或者流寇之时,就会庆幸在京营里度过的这段充满热血和激情燃烧的时光。 至于说平头哥打骂将士,崇祯皇帝表示没看见,多大的事啊? 真以为是太平年间啊! PS:感谢书友Seven_I6、伯雅风、忧伤的二狗子、酒之歌、归宏、红剑、20170411132658683打赏,真心感激!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崇祯大帝国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崇祯大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崇祯大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崇祯大帝国》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