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九十三章 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穿越以来,朱高炽没见过朱元璋。\n\n原主儿时的记忆也较为模糊,所以对朱元璋的旧有印象,除了重惩贪官之外,就是屠戮功臣,杀性甚重。\n\n且知道太子的病逝,会是洪武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屠戮的诱因,难免有些顾忌。\n\n如果朱棣愿意把关,最大程度的支持自己。\n\n而自己做的事情,万一会触碰不该触碰的事,朱棣自然也会出面拦住自己。\n\n等于多了一道保险丝。\n\n那么自己就不再有心理负担,可以放手施为。\n\n“工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n\n朱高炽笑道。\n\n“工人们整日呆在工厂,日复一日烦劳工作,会让他们同房的次数减少,那么生的孩子也就减少了。”\n\n这下子不光是朱棣,连葛诚和姚广孝,两人都忍不住看了眼大公子。\n\n大公子话里话外不离男女之事。\n\n难不成平日都在琢磨此事?\n\n血气方刚,受得了吗?\n\n看见众人面色古怪,朱高炽胜券在握,认为自己震惊住了他们。\n\n对工业计划。\n\n朱高炽是有信心的。\n\n让大明近亿人口,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全面进入工业社会,他也是有信心的。\n\n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三样核心技术,在大明并不是问题。\n\n而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n\n后世不已经供了经验吗?\n\n从第一次分配百分之十的农业人口失败,到第二次继续分配百分之十的农业人口到乡镇工业。\n\n不但没有再遭受到粮食短缺,也没有从国外进口粮食,十年之间,农村的工业品增长了整整十五倍。\n\n从模仿别人失败,到陷入马尔萨斯贫困陷阱中。\n\n乃至尝试自己的方式,遇到了第三次工业化失败,总结经验后在第四次工业化成功。\n\n把近代英国,美国,以及日本三个国家,所经历的革命性经济变革浓缩到仅仅三十五年,一代人的时间里。\n\n这个成果震惊了世界。\n\n是先烈们摸着石头过河淌出来的果实。\n\n证明了一个十亿人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是可以迅速的发展为工业国家。\n\n当然。\n\n朱高炽没有认为自己的有生之年,大明能达到后世的科技水平。\n\n但是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后世国家发展的经验,让大明整体进入初级工业社会。\n\n在有生之年,朱高炽认为是可以达成的。\n\n他不需要摸石头过河。\n\n他有图纸,可以直接搭建桥梁。\n\n前提是朱棣支持自己。\n\n而自己是他的长子。\n\n这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其次才是脑海中的知识。\n\n“就这么简单?”\n\n葛诚茫然的问道。\n\n大公子的话,有些道理,可总感觉不太对劲。\n\n“你不能跟着他的话去想,容易被他哄住。”朱棣有些免疫了长子的道理,指点了葛诚一番,然后才反驳道。\n\n“你刚才说山东,山西流民之事,可见百姓们都吃不饱肚子了,不以农为重,难道以商为重?商能变出粮食来?”\n\n“经商能挣钱,人人都去经商,谁来种地?”\n\n“种地的只够填饱肚子,跑去经商的赚了大钱,回头又来买地,这般下去,岂不是伤农?”\n\n朱棣一长串的话,吓了朱高炽一跳。\n\n他长进了?\n\n见到儿子的神色,朱棣意犹未尽,总算自己也有能说过长子的时候了。\n\n朱高炽清了清嗓子。\n\n看来用简单的理论,已经说服不了朱棣了。\n\n“粮食是必需品,衣服是日常用品。”\n\n“在满足衣服的前提下,是要粮食充足。”\n\n“衣服可穿,也可以不穿,而粮食一定要吃,不吃会死人。”\n\n“工业能吸收无地的流民,是有益处的,但是如何在不危害粮食的情况下,在我朝的环境中,让工业得到发展呢。”\n\n后世国家第一次失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n\n可忽略了原始农业生产缺乏规模效应这一事实,低估了土地的边际产量对劳动力投入的迅速递减。\n\n换句话说。\n\n在生产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土地出产的上限是改变不了的,投入再多的人力,土地的产出还是止步于此。\n\n失败是成功之母。\n\n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为下次的分配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获得了巨大的成果。\n\n“军户的田地是固定的,周边已经没有了新地。一户军户,全家三五人上阵,和十余口上阵,田地的产出,在北方平摊下来,仍然是一亩两石。”\n\n“所以把百姓全部集中到田地上,是非常愚蠢的行为。”\n\n朱高炽说的忘了形,听得朱棣咬牙切齿,其余人面色古怪。\n\n敢这么说圣人?\n\n“我朝立国二十五年,田亩总体上是足够的,但是国家太大,局部定然有些农业富余人口。”\n\n“例如天灾,例如贫瘠的地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工业把他们吸收进来。”\n\n“只有把多余的人,投入到工业之中,发展矿厂,铁厂,修建铁道等等工业,促进了生产力,创造了更多的财富。”\n\n“最后会带来什么结果呢?”\n\n“所有人都能使用上便宜的铁器,便宜的燃料,出行方便,带来更先进的技术。”\n\n“利工利器,更好的农具,可以让田亩多产。”\n\n“大量廉价的工具,又可以让人们使用的起,能把更多的荒地,沼泽变成良田。”\n\n“例如蒸汽机,可以用在荒地的浇灌上,让百姓们开垦更多远离水源的贫瘠土地。”\n\n“甚至可以直接修建水渠,把河水抽到水渠中,灌溉无水的土地上。”\n\n其实更好的办法。\n\n是从美洲获得番薯。\n\n明末的先民,冒死偷回西班牙从美洲引种在吕宋的番薯藤,回到家乡福建种植。\n\n根据知网的学术论文,靠着明末引进的番薯,和推广的玉米,也就是各地地方志中的玉黍蜀,正好在清初推广开。\n\n这些新农作物加入传统轮作,只用了百年的时间,就从文人笔中定义的蔬菜上升到主粮。\n\n让清中期人均口粮在传统轮作的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九十公斤,为促进人口大增长打下了根基。\n\n生产力才是核心。\n\n番薯是古代农业的大杀器,直接促进农业的生产力进步,解决了许多的问题。\n\n朱高炽轻飘飘的几句话,犹如重鼓敲在人们的心里。\n\n看见众人都不说话,朱高炽茫然的问道。\n\n“怎么了?”\n\n葛诚欲言又止,姚广孝犹如看天人,那太监也是满脸的崇拜。\n\n朱棣吞了口口水,艰难的问道:“老大,你这蒸汽机的法子,为何一直不说?”\n\n“这重要吗?”\n\n“不重要吗?”\n\n朱棣反问。\n\n朱高炽摇了摇头。\n\n明初的社会环境问题,在他看来根本不是粮食的问题,而是社会生产模式的必然弊端。\n\n就算明初的粮食再翻一倍,仍然还会有流民。\n\n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基础,称为经济基础。\n\n经济基础的需求,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n\n服徭役,收实物。\n\n等等方式都是比较原始的手段。\n\n这是时代的局限性。\n\n在朱高炽看来,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才是有用的。\n\n山东和山西出现的流民。\n\n那是因为社会大明分配的问题,粮食不够只是一个表象。\n\n换而言之。\n\n社会的就业机会太少。\n\n总有些地方会造就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没有别的生计,也找不到活干,就成为了流民。\n\n明初的流民,和明末的流民,两者诞生的根子是不一样的。\n\n不改变生产模式。\n\n就算获得了番薯也无用。\n\n明中期的皇权,就已经压制不了地方,江淮的经济富庶,小市民阶级诞生。\n\n有精神上的诉求,所以诞生了新学,技术上更不存在问题,因此有了资本主义思想萌芽。\n\n可一切都被遏制住了。\n\n清朝有番薯,但是没有生产进步。\n\n所以番薯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但没有带来人均经济的繁荣,反而让人们陷入了极度的贫困。\n\n农业社会的无解。\n\n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n\n战乱……或者像西方来一场黑死病,灭绝一半以上的人口。\n\n好吧。\n\n看见朱高炽的想法,所有人都无法理解。\n\n明明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何不拿出来呢?\n\n见人们有些指责的眼光,朱高炽连忙解释:“修建沟渠是大工程,不是们说现在什么都不适合做吗?”\n\n“而且官府的事情,王府不好插手。”\n\n放在十年前。\n\n朱棣定然可以组织起来,他那时候的权利大。\n\n现在嘛。\n\n听到老大的话,朱棣的脸色黑了下来。\n\n“那也不能不做。”\n\n见朱棣十分的坚持,以及众人的认可,朱高炽感到无可奈何。\n\n认知的差异啊。\n\n“咱是不赞成修建的,至少不是现在。”\n\n“为何?”\n\n“首先,流民的问题,虽然田地是诱因,但不是关键的问题,解决了这些人,还会有其他的人出现。”\n\n“其次,官府的徭役,对百姓是伤害。”\n\n“把精力投入到这些事情上,不如先支持咱搞工业,等咱的工业扩大后,再来修建水渠。”\n\n“到时候咱花钱招募民工,百姓们才会得到真正的实惠。”\n\n朱高炽坚持要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