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四章 蒸汽机的突破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三百零四章 蒸汽机的突破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密云分区研发司。\n\n几名工匠围着制作台上的机器。\n\n这台机器是几名工匠,利用铁厂的废料制成,也是采用的杠杆原理,不过用的曲拐部件。\n\n然后用牛皮特制的皮带,用曲拐随轮转动压下杠杆的一端,而将杠杆另一端举起和自动落下。\n\n和密云分区现在投入使用的蒸汽机杠杆锤相似。\n\n但当这部机器运转起来后,立马看出了不同。\n\n这台机器速度太快了。\n\n“当当当”\n\n密集的敲打声,上下敲动的锤头,速度快的只能看到残影,都要让人呼吸不过来。\n\n观察了整整一天。\n\n晚上的时候,车间里的煤油灯点燃,几名工匠选择了加班,脸上没有一丝不满。\n\n他们希望尽快做出成果。\n\n“时间到。”\n\n有人喊道,有人连忙关掉开关,让机器停了下来。\n\n等机器停了下来后,几人连忙上前动手,把机器上的皮带拆了下来,仔细观察情况。\n\n“有起毛,但比第六次的实验要改善了至少一倍。”\n\n“看来皮带中加入线圈的想法是对的。”\n\n几名工匠各自发表意见,其中有人则把众人的分析,用文字记录了下来。\n\n“既然加入铁能改善,那要不要试试制造全铁链?”\n\n另外一名工匠提议道。\n\n“这个技术只怕有点难哦。”\n\n“我认为需要的技术倒算不上难,怕的是制作成本太高,不是简单的事情。”\n\n“先去做嘛,成本高就想办法降低成本,遇到技术难题,那就集思广益,解决问题嘛。”\n\n有名工匠指了指制作台上的机器。\n\n“这机器难不难?当时我们不也是觉得很难,现在仍然让我们做成了。”\n\n这台锻打速度快到不可思议的机器。\n\n只需要一个工人掌钳,把铁料放到机器台上即可,每个小时可以打出钢材一百二十斤。\n\n这是什么概念?\n\n十个小时是一千二百斤,每天十个小时来算,一个月则是三万六千斤。\n\n一个工人的产量啊。\n\n一百台这样的机器,一个月的产量就是三百六十万斤,全年产量四千多万斤。\n\n只需要两百个工人,就能满足北平在三省铁道用铁七千万斤计划中,其中关键的锻打环节流程。\n\n那么换成刀具。\n\n明朝制式兵器雁翎刀,全重两到三斤。\n\n一个工人一个月使用这台机器,可以锻打出刀片模胚一万两千余把,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n\n成型的刀具,需要细致的打磨,不是解决一个工序就可以提高整个的产量。\n\n但是。\n\n刀具的制作成本和时间,无疑突破了传统功效,进入了新时代。\n\n这项成果,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技术报上。\n\n新技术的原理,带来的功效,以及使用的哪些部件等等,都有很详细的解释。\n\n过了几日。\n\n从总部来了几名技术人员,约见了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员,原本以为他们会请教新机器的问题,没想到这几位同行,请教的是皮带。\n\n他们在密云分区技术司的研发车间中,津津有味的观看高速转动的皮带。\n\n“你们竟然想到在皮带中加入线圈,实在是太令人惊叹了。”\n\n总部技术司和密云分区技术司,两者有较劲的行为,不过密云分区一骑当先的冶铁行业技术的充沛,已经让总部技术司在这方面甘拜下风。\n\n不过总部技术司有总部技术司的优势,他们储备的技术更全面,包含了更多的行业。\n\n这就是密云分区技术司的短板了,是两者环境不同造就的区别。\n\n“看来你们很在意这皮带技术啊。”\n\n密云分区的技术人员笑着问道。\n\n总部来的技术人员没有否认。\n\n新的技术,技术司会根据前景和运用效率,定出买断价格,以及对技术人员的评级。\n\n后续的技术人员,使用这些新技术而发明的新技术。\n\n除了向技术司交一定的使用费外,然后才是买断费。\n\n当然,使用费会根据情况而定,既不让技术司付出太高昂的价格,也不会让技术人员吃亏。\n\n保持共赢为目标,这个做法,技术人员能理解。\n\n所以总部厂区赶来的几名技术人员没有隐瞒,他们的确更看重新技术的皮带。\n\n双方交流过后,也给了对方醒悟。\n\n是啊,这皮带可不止用在曲拐杠杆锤锻打机器。\n\n“可以抛光啊。”\n\n一名工匠拍了下大腿,兴奋的喊道。\n\n“前些日子我们还考虑,刀具开锋是个细碎活,我想到了一个新办法。”\n\n说干就干。\n\n那人报上项目,获得了审批通过,调拨了资金和物资使用权,开始了新的研发。\n\n开始想的是用铁,最后换成了石磨。\n\n一块圆形的石磨,竖着固定在机器上,用齿轮和皮带,让石磨高速运转。\n\n然后把刀具轻靠在石磨表面,无数的火光四溅开来,发出刺耳的声音。\n\n但是。\n\n这个思路成功了。\n\n刀具的边缘,肉眼可见的速度被磨锋利。\n\n“我们需要更小,效率更高的蒸汽机。”\n\n随着机器越来越多,使用蒸汽机当做动力,虽然根据订购需求,研制了许多的型号。\n\n可总体上,蒸汽机的进步没有跨时代的变化。\n\n但是越来越多的需求,让技术司加大了对蒸汽机的研究,更高效,耗能更低,体积更小……\n\n最后汇聚成了一个方向。\n\n气密性。\n\n只有解决了气密性,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n\n小九作为技术司创办人,以及蒸汽机发明者之一,和技术天赋最好的一批人。\n\n他带团群力攻克蒸汽机气密性的难题。\n\n并在技术报上,公开这个课题,号召有想法的工匠,都来参加这个项目。\n\n技术报的作用,是划时代的。\n\n不只是后世的报纸那么简单的效果。\n\n在古代。\n\n人们之间的交流是很困难,成本很高的,那么在技术上,更加的困难。\n\n工匠和工匠之间,只有在见面的时候,才会有交流。\n\n而且这个交流,对于技术的坦诚并不会轻易的这么去做。\n\n技术的传播,主要靠师傅带徒弟。\n\n一项技术的传播,是单个人与单个人之间的传播,并且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n\n效率落后。\n\n中华重工有大批的工匠,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他们通过技术报,以及技术司。\n\n有了更先进的技术交流方式,以及可以进行无数实验的环境,还保证了他们在工厂的地位,和生活所需的保障。\n\n这无疑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环境,更要先进和具备效率。\n\n而中国古代本就有丰富的技术底蕴,远远超过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技术底蕴。\n\n随着工厂规模增加所诞生的生产问题,人们需要各种更先进的效率,促进了各种的新技术。\n\n这是自然道理,是一定会这么发展的。\n\n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不停的踊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是后世大量学者总结出来的经验。\n\n中华重工总部技术司。\n\n蒸汽机研发车间,小九号召了二十几名有兴趣有想法的工匠,他们整日研究蒸汽机的气密性问题。\n\n有名叫做韩有昌的工匠,在车间三天三夜没闭眼,小九都劝他休息,他固执的说自己有了灵感。\n\n“不睡觉有什么的,我感觉我的思路是对的,只要尽快突破气密性,到时候我回去睡个昏天暗地,有什么的了。”\n\n蒸汽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活塞。\n\n所有人都在打活塞的主意时,此人说:“这么多人研究活塞,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始终没有突破。我不相信是这些优秀的工匠不聪明,我看啊,问题不在活塞上。”\n\n他的这个看法,没有获得多数人的认可。\n\n但是技术司并不限制工匠们,所以韩有昌决定研究自己的方向,想啊想,他决定在活塞上加个圈。\n\n你不是不行么,我跟你加个伙伴。\n\n他尝试了许多的方法,最后定型为人们日常所戴的项圈,就是要圈住活塞。\n\n“活塞用的生铁,所以我要加的项圈,应该使用熟铁,到底用哪种材料合适,我需要不停尝试,怕的是所有材料都不行,需要新的材料,那麻烦就大了。”\n\n韩有昌试了各种熟铁,但是磨损的太快,同时弹性不大,不能紧密的贴紧气缸壁上。\n\n“不是我的想法有问题,是材料问题,限制了效率。”韩有昌找到小九,把自己最新的成果告诉了小九。\n\n韩有昌的想法经过实验,的确改变了蒸汽机的效率,证明了这个方向的确是一个突破口。\n\n小九加入了进来,提供更多的思路。\n\n“要不要也尝试生铁?生铁有让性啊。”\n\n“试试?”\n\n韩有昌死马当作活马艺,\n\n在他看来,活塞用的生铁,项圈再用生铁,不太符合当下工匠对技术的经验。\n\n项圈厚五寸,宽十八寸,直径六尺二寸,使用生铁制造。\n\n新材料的项圈。\n\n紧紧的贴合在了汽缸壁上,并且因为让性,磨损速度大大降低,让蒸汽机可以长久工作。\n\n又一次新的突破,不但韩有昌看到了希望,就连小九眼睛中也露出了光彩。\n\n经过数次的磨合与改进。\n\n最后在汽顶,也就是活塞上制作两个凹槽,用来装入两道项圈,时刻不间断紧贴着汽缸做反复摩擦滑动。\n\n加盖的说法,获得了人们的认可。\n\n不但在活塞上“加盖”,在汽缸两端也加盖,正是后世的汽缸盖和涨圈。\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