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孙儿拜见皇爷爷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四百九十五章 孙儿拜见皇爷爷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朱高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这么快刀暂乱麻。\n\n朱允被送去广州番禺的速度,比他进入应天府的行程要快。自己还在保持每日三十里的行军时,事情就尘埃落定了。\n\n这下子。\n\n别说陈亨这样的人,就连金忠,姚广孝都在催促朱高炽,让他不要在路上逗留了。\n\n“急什么。”\n\n朱高炽摇了摇头。\n\n如今才刚进入三月,离六月份还有三个月。\n\n现在就等着朱棣被封为太子了。\n\n他这两年的所作为所,早就把朱元璋得罪了个遍,朱元璋也从来没怪罪过自己。\n\n无论是真心实意,还是算计也好。\n\n反正他不急。\n\n应天府的确和北平不一样。\n\n山清水秀。\n\n人口也多,到处都是人。\n\n从徐州开始,朱高炽带来的万余大军,一路护送下,各地的官府都不敢怠慢。\n\n粮食补给由地方供应,朱高炽则接见一批又一批的官员。\n\n这可不是小事情。\n\n接见的官员越多,众人巴结上了小王爷,那么朱高炽的威望就越高,会有更多的官员支持自己。\n\n如此机会朱高炽可不会错过。\n\n一直到朱棣来信。\n\n等到了朱棣的书信,朱高炽才没有再耽误。\n\n其余人朱高炽不信。\n\n唯独朱棣。\n\n朱棣可从来没有催过自己。\n\n这是两父子多年来达成的默契,既然朱棣都开始催自己了,那说明京城的确没了问题。\n\n“你去一趟山东。”\n\n朱高炽仍然安排到。\n\n“告诉我的二弟,任谁给他的书信和公文,他都不要离开山东,除非我的亲笔信,否则他必须牢牢控制山东。”\n\n“还有在山东的军队,同样不能调走,只有我和父王的手令才行。”\n\n从山东随朱高炽南下的葛诚,正准备一起进入京城,却又被朱高炽赶回了山东。\n\n葛诚实在是佩服。\n\n小王爷谨慎的性子,遍观史书都是数一数二的。\n\n葛诚无奈,只能领着朱高炽的命令返回了山东,本打算衣锦还乡的盼望也落空了。\n\n跟着小王爷进京,和日后自己单独进京,动静可是两回事。\n\n安排好了后手,朱高炽这才加快了行军速度。\n\n终于。\n\n在京城外的二十里,朝廷的人来迎接。\n\n到了这一步,朱高炽要和自己带来的军队分开了,总不能带着军队进皇城吧。\n\n接下来看天命。\n\n朱高炽叹了口气,鼓足了勇气进京。\n\n……\n\n皇城的繁华不输于北平。\n\n而京城的人口不是北平可以比的。\n\n宽广的直道,各色的建筑,别具一格的中式建筑风味,看不到工字服,新式大衣,新工装等等款式的衣服。\n\n也看不到高楼大厦。\n\n城市里没有铁轨和公车系统,能看到不少的轿子,骑驴骡的人更多,人挤人到处是人头。\n\n大汉将军高大威武。\n\n朱高炽乘坐的轿子,从厢窗打量京城的景致。\n\n“比起北平,这里的人口虽然多,但是缺少了一丝的效率。”朱高炽暗想。\n\n工人的假期虽然不少,但也比较宝贵。\n\n人们在街道上行走的速度要快。\n\n“来了,是燕世子。”\n\n酒楼。\n\n一群人围着栏杆处,眺望直道上的队伍,人们穿着长衫,读书人的打扮。\n\n“啧啧。”\n\n“自古未有之事啊。”\n\n一名长者感慨道。\n\n“燕世子当众说他自己是打下的天下,以后岂不是马上皇帝。”\n\n“真是一出闹剧,滑天下之大稽。”\n\n许多人知道燕世子今日入京,都赶来看看这位搅动大明的风云人物。\n\n“也就是圣人爱子心切,而燕王也是气运加身。”有人笑道。\n\n圣人的几个长子都死了。\n\n这不是朱棣的运气是什么。\n\n此时。\n\n迎面来了一群太监,和队伍的官员寒暄了一番,拜见了朱高炽,加入了队伍之中。\n\n百姓们当做稀罕的事情纷纷看个新奇。\n\n而官员们面色复杂。\n\n储君说换就换,其中原本和储君交织好了关系的人,心情忍不住的烦闷。\n\n也有部分人期盼着。\n\n能与新的储君攀附上关系。\n\n一朝天子一朝臣。\n\n储君也是如此,换了新的储君,同样是朝堂势力的洗牌,谁都想要占据更好位置。\n\n御史景清面色复杂。\n\n从当初知道黄子澄竟然打探过圣人的龙体,景清当即和黄子澄划清界限。\n\n维护储君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手腕无法认同。\n\n打探圣人的龙体,在景清眼里已经是大不敬,没有忠义的作为。\n\n“黄子澄把希望放在圣人的龙体上,看来他的消息是错误的。”景清忍不住想到。\n\n他前些时日见过圣人。\n\n圣人不但面色红润,说话也比去年要中气足了,哪里有黄子澄从御医口中探出来的样子。\n\n他是忠君的。\n\n圣人龙体安康是景清愿意的。\n\n可圣人龙体安康,也意味着储君的地位不稳。\n\n毕竟圣人亲自发出的旨意,谁也无法让圣人收回,那么下面的人又能如何呢。\n\n就算皇太孙一系拉拢了不少军中将领又能如何。\n\n难道还有人敢造反不成。\n\n“大势所趋啊。”景清喃喃道,“难道真的是天命如此么,燕王有天命在身。”\n\n朱高炽从厢窗看着外面的景色。\n\n直道,两旁的建筑,树荫下的深井,让开一旁的百姓,收起摊子的摊贩们。\n\n同样。\n\n无数的人正观望着朱高炽。\n\n朱高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是这样的场景入京。\n\n从最开始的时候,他想到的是跟在朱棣身边,骑着马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入京。\n\n“人算不如天算。”\n\n“如今对于天下百姓是最好的,可是对于自己,到底未来如何,还要看朱元璋心意。”\n\n朱高炽收回了视线。\n\n越是靠近皇城,周围的人口少了起来,多了些朱门大院豪宅。\n\n已经看到皇城的轮廓,朱高炽有些紧张起来。\n\n如果不是朱棣在皇城,更有他的书信,朱高炽是绝对不会这般轻易入京的。\n\n当朱棣也要求他入京的时候,他就没办法反对了。\n\n“希望朱元璋和历史上一样,有多么放任朱标,就多么放任自己吧。”\n\n朱高炽只能如此想到。\n\n这也是促成朱高炽进京的原因之一。\n\n和平入京。\n\n国家元气不伤,有朱元璋和朱棣的支持,朱高炽可以放手进行大明的工业化社会推动。\n\n任何事物有利有弊。\n\n从这方面来看,倒是利大于弊。\n\n队伍终于抵达了皇城。\n\n皇城的大太监们小跑过来,远远的磕头,恭请朱高炽下轿。\n\n朱高炽跟着众人,在人们的簇拥下从宫门进入了皇宫。\n\n像个木偶似的。\n\n进入宫门,朱高炽忍不住回头看了眼。\n\n熟悉的面孔都不在了。\n\n……\n\n大汉将军们一身的威武。\n\n威严的皇宫。\n\n朱高炽谨慎的跟在太监们的身后,太监们告诉他,圣人和燕王在奉天门的东角门阁楼等他。\n\n经过内五龙桥,朱高炽有些好奇。\n\n南京的故宫他可没有见过。\n\n“呵呵,畏手畏脚的。”\n\n高处。\n\n朱元璋嘲笑道。\n\n看着远处的小身影,和想象中的豪杰一点也不像,走三步停一步的,像个什么样子。\n\n“炽儿有时候的确如此,更像个市井之人,不过人们夸他接地气。”朱棣笑道。\n\n“接地气好啊。”\n\n朱元璋感慨。\n\n他早就已经按耐不住,想要见见这个与众不同的孙子。\n\n一个喊出要打下他的天下的孙子。\n\n“咱们家就是百姓出身,接地气才能受到百姓们的喜欢,繁文缛节那一套可要不得。”\n\n朱元璋笑道:“咱就不喜欢官话,老百姓如何能听得懂,岂不是给了官员们糊弄百姓的机会。”\n\n“所以咱一向说大白话,下旨也是如此,就是为了让老百姓都能看懂,也能听懂。”\n\n“父皇圣明。”\n\n朱棣拍着马屁。\n\n朱元璋无所谓的瞅了眼远处。\n\n“你们父子齐心啊,只有收到你的书信,他才会听,才愿意来京城。”朱元璋感叹。\n\n朱允说的话虽然不好听,但现实就是如此。\n\n朱元璋甚至考虑自己晚年凄凉的样子。\n\n为了老朱家的家业,朱元璋并不算太在乎,自己都七十一岁了,家业如何保障才是最重要的。\n\n可心里难免有些嘀咕。\n\n不会真落得史书上一些皇帝的结局吧。\n\n留在史书中,成为后世人的笑谈。\n\n“父皇。”\n\n朱棣又要跪下。\n\n朱元璋不耐烦的挥了挥手。\n\n一直看到朱高炽的身影进了东角门,朱元璋才说道:“你要牢记你说的话。”\n\n“请父皇放心。”\n\n“家给人足,斯民小康,不但是父皇对天下的期盼,同样是儿子不敢忘的家训。”\n\n朱棣恭敬的说道。\n\n都说朱高炽是个谨慎至极的性子,父皇又何尝不是呢。\n\n便观父皇的一生,任何计划都是做好了万无一失的布局,谁敢小觑父皇,最后吃亏的一定是他。\n\n朱棣可没觉得父亲老了。\n\n相反。\n\n朱棣希望父亲能长命百岁,看看自己做的如何,自己一定不比大哥差。\n\n一家子都是古怪脾气。\n\n为了证明自己,朱棣一生都在平边疆的反叛,为了稳定大明的边疆,到死的那一刻都在路上。\n\n“圣人、王爷,燕世子来了。”\n\n太监引进来朱高炽。\n\n朱高炽不敢乱来,连忙上前磕头。\n\n“孙儿拜见皇爷爷。”\n\n“儿臣拜见父王。”\n\n朱高炽恭敬的磕头。\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