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皇太孙殿下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四百九十六章 皇太孙殿下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阿嚏……”\n\n东角门的暖阁。\n\n朱元璋仰起头,突然打了个大大的喷嚏,声音如雷。\n\n正等着平身的朱高炽被吓了一跳。\n\n不是啊。\n\n老朱不是要死了么。\n\n这是要死的样子?\n\n朱高炽不敢抬头,心里满是疑惑,光这声大喷嚏,朱高炽觉得朱元璋还有得活。\n\n朱棣无语的看着父亲。\n\n朱元璋没有发出声的大笑,暖阁的太监们都看见了燕世子被圣人一个喷嚏吓抖了的样子。\n\n“起来吧。”\n\n朱元璋淡淡的说道。\n\n朱高炽起身,然后才看到朱元璋的模样。\n\n虽然不至于说庄严,但也不是马脸。\n\n关于朱元璋的异相图。\n\n其实从嘉靖时期开始,民间大为的流传起来,包括朱棣不是马皇后所生等等的野史,也在大量的诞生。\n\n可见民间的社会风气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的高度。\n\n明中期社会风气的发展,为万历时期,各种新思想和代表小市民阶层诞生的书籍提供了土壤。\n\n任何事物的发展,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n\n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也绝对不是明末突然就发生的,而是随着发展而逐渐变化的。\n\n而清朝一直要到清末,被英国狠狠的敲了一棍子,然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才算是松动了清朝在南方的禁锢。\n\n可惜。\n\n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n\n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人们的思想等,经过数百年的扭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n\n辫子精神深入人心,百年都难以根除。\n\n在明朝的时候,人们就敢骂皇帝,不光嘴上骂,还要写书骂,连皇帝都是如此,更不用说大臣。\n\n从西方文明叙事的角度来看,可以褒奖为中华文明充满了抗争精神。\n\n“咳咳。”\n\n朱棣见儿子一直盯着朱元璋看,忍不住咳嗽两声。\n\n朱元璋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下巴。\n\n怀疑自己脸上有东西?\n\n朱高炽又确认了一件事。\n\n朱棣喜欢摸下巴的习惯,原来是遗传朱元璋。\n\n“你在北平的动静,又是兴兵,又是当众说自己不遵守规矩,因为你是打下的天下。”\n\n“如此的豪气干云,怎么咱一点也看不出来啊。”\n\n朱元璋露出探究的眼神。\n\n种种事迹堆积出来的形象,朱元璋一直以为眼前的孙子,成长为了何等豪杰。\n\n朱元璋一生见得最多的就是豪杰。\n\n“嘿嘿。”朱高炽傻笑:“在皇爷爷面前,孙儿万不敢造次。”\n\n巴结的模样,连朱棣都看不下去了。\n\n朱元璋忍不住摇头。\n\n的确充满了市井之气,如果不是现实发生的事,朱元璋都要怀疑眼前的孙子是不是被掉包了。\n\n比起做出的事业,眼前孙子的气势太不相符了。\n\n在朱元璋想来。\n\n能有如此手腕和气度的人,做出这么宏大的事业,必定是惊世之人,气度非凡。\n\n朱高炽当然明白朱元璋在想什么。\n\n中国模式可不是他朱高炽发明出来的。\n\n是真正的先烈们摸索出来的。\n\n朱高炽自己何德何能敢与他们相比,先烈们的气度,那肯定坚定至极的人物。\n\n自己不过是对于民族充满热爱的普通小百姓。\n\n所做的事也不过是站在先烈们的肩膀上,抄着他们的作业而已。\n\n先烈们从来不畏惧任何困难。\n\n朱高炽有自知之明。\n\n欺软怕硬。\n\n他就是这样的人,也准备一直这么做下去。\n\n谁软就欺负谁。\n\n谁硬气就拉拢谁加入。\n\n那些软弱者要么继续软下去,要么硬气起来,否则就乖乖的被他统治即可。\n\n朱高炽要和硬气者一起打造一个盛世大明。\n\n也只有硬气者们。\n\n他们才能保证完美的制度真正的落实下去,敢于对社会的阴暗面做斗争。\n\n那么完美的制度就不会被掏空,最后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已。\n\n硬气者才是民族的未来。\n\n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良好的制度,最后却没有用。\n\n为什么。\n\n因为要靠人来执行啊。\n\n就像英国从法国引进的专利法,从最开始的没人在乎,权贵们照旧抢夺工匠的发明。\n\n经过数十年的发展。\n\n越来越多的工匠主动保护自己的权益,开始与权贵们斗争。\n\n工匠们发起的官司越来越多,早期有诸多的斗争失败,可大量硬气者前仆后继的奋斗下,终于赢得了胜利。\n\n必然。\n\n有些人等着别人去奋斗,他们等着坐享其成。\n\n那么这个社会这种人越多,这个社会也就越无可救药,正是辫子精神。\n\n朱高炽很乖顺。\n\n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n\n而形势变了。\n\n至少在皇城里,朱元璋是强者,也绝对是硬气的人,一个碗当上皇帝,硬气的不能再硬气。\n\n“那些话都是因为关心父王,所以孙儿才口不择言,皇爷爷原谅孙儿吧。”\n\n朱元璋愣了愣。\n\n有些不知道说什么了。\n\n自己都做好晚年凄凉的准备了,毕竟那番气度的人,必定是杀伐果断的豪杰。\n\n朱元璋喉咙动了动,最后看向了朱棣。\n\n朱棣不好意思的露出笑容。\n\n没办法。\n\n这是他儿子不是么。\n\n“老大从小就是这样憨厚。”朱棣小声的说道。\n\n朱元璋忍不住问道:“那他怎么敢在北平做许多事?”\n\n“因为父皇。”\n\n“关咱什么事情?”\n\n“父皇如何对待的大哥,咱就如何对待的老大,老大想要做事,咱是他亲老子,自然极力支持他。”\n\n朱元璋想起了朱标。\n\n又想起了前往广州番禺的朱允。\n\n“你也不错。”\n\n朱元璋向朱棣露出了笑容。\n\n朱棣差点眼睛湿润起来,父亲的一句话,让他触不及防。\n\n第一次。\n\n他觉得享受到了当初,父皇对大哥的关爱。\n\n朱元璋没有再理会朱棣,严厉的看向朱高炽。\n\n“你还是要多读书。”\n\n“读书不光让眼界开拓,还能养自身气度。”朱元璋吩咐道。\n\n朱高炽傻眼了。\n\n读书当然是好事。\n\n但是读书累啊。\n\n进入了社会的人,哪怕嘴上再说要捡起书本,如何想要重回学堂,可真正能做到的才几个人呢。\n\n读书可比工作要辛苦多了。\n\n合着闹了这么久,自己好不容易进京,原来是为了读书。\n\n所以就是为了大老远从北平跑到南京读书。\n\n朱高炽求助的看向朱棣。\n\n朱棣大笑。\n\n“父皇圣明。”\n\n“炽儿不喜读书,有了父皇留在身边教养,想必能扭转一二。”\n\n朱棣就这么出卖了自己。\n\n朱高炽有气无力。\n\n第二日。\n\n朱元璋上朝,身边带着朱棣。\n\n朱棣被封为太子。\n\n监国。\n\n朱高炽被封为皇太孙,并且下旨从全国挑选贤才入东宫教授皇太孙读书。\n\n举国哗然。\n\n朱棣被封为太子,人们已经有所预料。\n\n但是人们没有想到,圣人竟然会指明朱棣监国,更多的人被东宫教授皇太孙读书的旨意所吸引。\n\n没有人可以忽视这道旨意。\n\n“这是圣人在为皇太孙铺路啊。”\n\n有读书人说道。\n\n皇太孙。\n\n不在是朱允,变成了朱高炽。\n\n“太子正当壮年,而圣人早早的就开始培养皇太孙,为皇太孙培植亲信。”\n\n“十年二十年下去,皇太孙就是有史以来最稳固的国本,谁也无法动摇。”\n\n随着旨意的昭告天下。\n\n天下人都在讨论应天府的变局。\n\n原来那些还在为朱允抱不平的舆论,一夜之间被压了下去,人们都在感叹圣人对皇太孙的看重。\n\n山东。\n\n朱高煦也被好消息打蒙了。\n\n大哥慎之又慎,所有人都跟着担心起来,结果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n\n各种好消息不断。\n\n先是朱允被改封为越王,只是可惜被封去了广东,到底是个隐患。\n\n对于大哥。\n\n朱高煦有些羡慕。\n\n大哥的风头太让人惊叹了。\n\n被朱高炽赶回来的葛诚,意有所指的说道。\n\n“小王爷本就深得王爷的重用,如今再有圣人的培植,这就是冉冉升起的皇太孙一系啊。”\n\n葛诚强调道:“是史无前例,比当初太子一系还要庞大的势力。”\n\n朱高煦耸了耸肩。\n\n“我大哥不是小王爷了,是皇太孙殿下。”\n\n听到朱高煦的懂事,葛诚露出笑容。\n\n如今天下大定。\n\n哪怕是北平系的文武,也不希望再有任何的意外。\n\n已经是最完美的结局了。\n\n天下大喜啊。\n\n随着朱棣被封为太子,许多官员选择了辞官。\n\n兵部尚书茹。\n\n辞交了兵部尚书的职位。\n\n在离开京城前,他去祭拜了前太子朱标一番。\n\n在守灵士兵的注视下。\n\n茹一一摆上自己的贡品,以及自己写的奠文,边哭边烧,闻着动容。\n\n他是太子少保。\n\n受前太子之恩情。\n\n如今愧对于前太子,更无颜待在朝堂,而且茹有自知之明。\n\n他掌领兵部尚书一职,太过重要了。\n\n恐怕新朝容不下他,没有人会放心的,他也没有脸留下来,更不在乎现在的权势。\n\n“太子啊。”\n\n“今日一别,臣恐怕再也不能来了。”\n\n茹整理了自己的仪容,在太子陵前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然后孤寂的离开。\n\n不日。\n\n茹带着自家的随从,拒绝京城好友们为他举办的离别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京城。\n\n兵部尚书是国之重器。\n\n金忠被朱棣从北平调来,担任兵部尚书,并且为东宫太子太保。\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