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获得朱元璋认可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第五百零五章 获得朱元璋认可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北平社会报。\n\n刊登了合记开发综合集团上半年的营业报表,并且公开了合记历年的资本。\n\n“洪武二十八年,合记创办,融资股本五千元整。”\n\n“洪武二十九年,合记盈利达到五万八千元。”\n\n“洪武三十年,合记盈利达到三十二万元。”\n\n“洪武三十一年,第一季度,合记盈利已经超过去年全年,达到三十万二万六千元。”\n\n……\n\n张薄一下子又成为了风头最盛的人。\n\n“合记不像中华重工,没有中华重工占据的许多优势,但是合记永远是引领时代的商行。”\n\n“中华重工虽然总体上超过合记许多,合记相比较起来不值一提,但盈利效率上,合记远远超过中华重工。”\n\n批评中华重工,是张薄每次的开场白。\n\n合记举办的交流会上,商人们纷纷鼓掌,合记的模式,获得了更多的投资。\n\n中华重工方面并没有做出回应。\n\n京城。\n\n大掌柜高珍来到了文华殿,内心尽量保持平静,用平淡的语气说道。\n\n“张薄经常批评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可是他陷入了部分误区,他离开中华重工太久了。”\n\n朱元璋有些好奇。\n\n眼前的中年人不愧是中华重工的大掌柜,竟然能维持镇定,虽然对方的手止不住的颤抖。\n\n朱棣也在,陪着朱元璋来到了文华殿。\n\n关于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以及各组织的流程,朱元璋越来越好奇。\n\n武英殿的事情,朱元璋没有兴趣,倒是经常来文华殿。\n\n朱高炽刚开始有些不适应,不过也渐渐习惯。\n\n更让朱元璋好奇的是,朱高炽竟然如此放任商人,一个踩着中华重工脑袋获得名声的商人。\n\n不但没有受到打压,反而任由其发展。\n\n在这点上,朱元璋倒是有些对朱高炽感到佩服。\n\n不是满意朱高炽对商人的态度,而是面对不爽的言论却能不在乎,这心胸可大了。\n\n“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与合记是不一样的。”\n\n高珍没想到圣人也会在。\n\n如果只是燕王,不,太子在这里,高珍并不会解释这么多。\n\n他担忧圣人误会。\n\n真以为中华重工不如合记。\n\n“合记要追求利润,而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除了部分核心行业的垄断,其余行业要保证能与民间商行的竞争力外,是不追求利润的。”\n\n朱元璋不太明白。\n\n因为前番北平中华重工的技术革新闹得沸沸扬扬,这件事朱元璋是知道的。\n\n“不是说要保证中华重工的竞争力不弱于民间商行么。”\n\n朱元璋不是耻于下问的人。\n\n对于不明白的事,朱元璋有强烈的求知欲。\n\n没读过书的穷苦孩子,一直在十七岁之前都是不认得字的,连名字都叫做朱重八。\n\n意思家族兄弟中排行十六。\n\n当和尚的时候开始认字,乃至后来加入义军,也经常拜访读书人求学问。\n\n读书与学习,甚至可以说是朱元璋能成为皇帝的重要原因之一。\n\n朱高炽笑着解释。\n\n“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与民间商行竞争的是生产效率,而不是利益。”\n\n朱元璋恍然,内心有所明悟。\n\n“偌大的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总体上的盈余,并没有外界所想的超乎想象。”\n\n朱高炽不在乎利润。\n\n中华重工的目的从来不是利润,而是过程,以及过程中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n\n“比起巨大的体量,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的盈利,实在是微不足道。”\n\n“因为这些盈利啊。”\n\n“都被用在了提高民生和改造大明的进度上。”\n\n“真正的用到实处。”\n\n朱高炽自豪的说道。\n\n看着孙子一脸的得意,朱元璋忍不住打击。\n\n“咱又是建立御史,又是打造锦衣卫,也防不住地方的违法犯忌之事,你觉得中华重工这么大的体量,什么事情都能落到实处?”\n\n朱元璋摇头道:“再好的制度,总是人来执行,可有好人也有坏人,总有让人愤怒的事情。”\n\n高珍低下头。\n\n圣人的话他不敢接。\n\n朱高炽没有变化,他当然知道朱元璋说的是对的。\n\n但是他仍然有信心。\n\n“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的所有章程都是对外公开,没有可以隐藏的地方。”\n\n“包括用人制度,提拔制度,培养制度等也是对外公开,接受无数人的审视。”\n\n“而中华重工的调查部,不但权利巨大,又同样接受所有人的监督,一切事务公开。”\n\n朱元璋忍不住笑了。\n\n“咱还下旨跟天下百姓说,地方发生官官相护,老百姓自己可以把违法的官员扭送来京城呢。”\n\n是啊。\n\n朱元璋说到了点子上。\n\n让老百姓来监督,朱元璋很早就想到了。\n\n可有用吗。\n\n并没有用。\n\n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制度都要靠人来执行。\n\n因此在老百姓监督上,后世的伟人更明白本质,所以他努力的让老百姓们懂得奋争精神。\n\n当众说,发表说,立书说。\n\n同样啊。\n\n把各种道理恨不得揉碎了告诉百姓们,让他们懂得道理的本质,学会自己要奋争。\n\n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他的眼光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看得非常的长远。\n\n但是与西方相比。\n\n国内的工人没有经历过,西方工人那三百年凄惨的奋斗史,所结出的精神,直接一步到位步入了先进时代。\n\n在奋争一事上,缺少了底蕴。\n\n换句话说。\n\n社会缺少奋争精神的人太多,软弱者太多,硬气者太少。\n\n把社会上的潜规则当做了懂人情世故,是会做人的表现,对于那些的抵抗潜规则的人反而充满了鄙视。\n\n认为这些人读书读傻了,不通人情。\n\n那些极善于拉拢关系,可以做到超过规矩的人当做了厉害的人,那些死守规矩的人当做了迂腐。\n\n无论嘴上如何说,内心却是期望自己能这样的。\n\n明朝万历时期就是如此。\n\n张居正的改革,历史也记载了他的奏疏和言论,对于人情世故深恶痛绝。\n\n指出万历时期的人们,以攀交关系为荣,以做实事为耻。\n\n那些善于攀交关系的名士成为了人们巴结的对象,那些做事实的官员受到打压。\n\n于是人们都不愿意去做实事,以追捧虚名为重。\n\n所以朱元璋对于朱高炽的天真发出了嘲笑。\n\n因为朱元璋知道朱高炽的想法很美好,可现实就是现实。\n\n也因为朱元璋看清楚了现实,所以他从来没有在制度上指望能约束官员。\n\n他要以最凶狠的手段,狠狠的恐吓住官员们,让官员们自己掂量掂量。\n\n但这毕竟只能解决一时,而无法长久。\n\n随着朱元璋的病逝也就人亡政息。\n\n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核心不在于制度,而在于百姓们自己,伟人非常明白这一点。\n\n只有百姓们懂保护自己的利益,才能让社会资源分配模式落在实处。\n\n人人都希望别人去奋争,自己等着坐享其成。\n\n那么社会资源分配模式必然失败。\n\n“所以要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朱高炽没有因为朱元璋的轻视而动摇。\n\n朱高炽有信心。\n\n因为大明和后世不同。\n\n后世已经进入了世界村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而且中国的人均资源远远不如列强们。\n\n这些都是核心问题。\n\n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潜力弱与西方,而是因为西方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在世界上占据了太多的资源。\n\n靠着数百年在世界的侵占,无论是土地还是矿产资源,以及被他们控制的世界能源,都让中华文明的竞争充满了阻力。\n\n但现在是大明初。\n\n中华文明没有外部生产力竞争的威胁和打压,相反,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之巅。\n\n那么在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上,朱高炽有信心可以两条腿同时走路。\n\n“新曲和新戏,并不是我凭空推出来的。”\n\n朱高炽自信的说道。\n\n“新曲和新戏的诞生,是因为工人和百姓们的喜欢,唱出了他们的期盼,所以才有了势不可挡的推广。”\n\n“因为百姓们喜欢看,喜欢听,这才是根本。”\n\n朱棣露出了笑容。\n\n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儿子跟他讲道理的岁月,如今轮到了他祖父,朱棣偷偷看去朱元璋。\n\n朱元璋沉思。\n\n“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新曲和新戏,以及北平兴起的大量社会活动与赛事,都是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n\n“当新曲和新戏响彻大明的那一天,所有的百姓们都喜欢的那一天,就能证明精神文明的道路一直在发展。”\n\n朱高炽永远记得工人眼神里的自豪,坚定,幸福,发自内心的笑容,精神抖擞的外貌。\n\n诚然。\n\n发展的过程中,总有不少的遗憾。\n\n可新歌新曲永不过时。\n\n因为这一直是人们的愿景。\n\n“无论是工业发展的以人为本,还是农业的大片井制度,还是鼓励的社会活动。”朱高炽坚定的说道。\n\n“目标都是为了让人们齐聚在一起,看着新戏听着新曲时,内心能高涨起幸福。”\n\n“我深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并且不会太久,正是父王曾经说过,斯民小康,方与民同乐!”\n\n斩钉截铁的语气。\n\n朱棣和朱元璋都安静了下来。\n\n良久。\n\n“老咯,没有年轻人的魄力了。”朱元璋回过神来,随后离开了文华殿。\n\n朱高炽看向朱棣。\n\n朱棣点点头:“你想要在南方行粮点,反对声音很大,不过放手去做吧。”\n\n(本章完)\n\n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