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捐钱?



www.duxs8.net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拯救大明朝:我能与崇祯交换身体第4章 捐钱?
(读小说吧 www.duxs8.net) “陛下,臣没有异议,但……”温体仁抚了胡子,“恐难以实施啊!” 温体仁精明干练,作为大明的首辅,他怎么会不知道大明宗藩对整个大明的土地和资源霸占到了何种的地步。 以山西为例,宗室俸禄接近当地田赋的300%, 也就是说三个山西省的田赋才能补得上这个窟窿。 竭天下之财力,供一家之享受。 但朝堂之上却是没有一人提出来,因为皇家在捞,太监在捞,文武百官也在捞,勋贵们也在捞。 温体仁就是善于揣摩皇帝心思上去的,既然崇祯已经提出来了,他便继续说道: “陛下,朝廷这几年一直欠宗藩的俸禄,如今又让他们往外捐钱,恐闹出事端。” “也是,这几年朝廷国库空虚,已经无法足额给宗藩们发放俸禄了。”崇祯拧眉道:“要不然这样,让文武百官和勋贵们捐一些?” 朱常淦原本就没准备从宗藩们手里要,因为他知道要不到。 宗藩们分布在全国各地,鞭长莫及。 “陛下,文武百官们也没有钱啊,去岁百官们就没有领足俸禄……” 温体仁的话还没有说完,却见崇祯拍案而起, “温阁老,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是朕的首辅,理当辅佐朕筹集粮饷,而不是在这里找困难。” “再说,朕让你拟個旨而已,你怎么知道满朝勋贵和文武百官不愿意捐?” 温体仁脸色不变,立马躬身,“臣这就去拟谕旨!” 他在位时间最久,不漏破绽,就在于这一点,“主于逢迎”。 皇帝说怎么办就怎么办,特别是军务、粮饷大事,他从来不会和崇祯提反对意见。 事情办得成,我温体仁办事得力, 办不成,陛下你也看到,我是拥护你的。 这也是为何崇祯格外宠信,稳坐相位八年,其他阁僚纷纷落马之际,他却一升再升,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 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恩礼到了极点。 此时,王承恩安排人去宣曹化淳,正巧听到这一幕。 等温体仁走了,才忍不住问道:“皇爷,找文武百官借钱?他们能给吗?” 朱常淦笑了笑,“当然不可能给。” “啊?”王承恩眼睛睁的老大,“那皇爷还……” 朱常淦没有解释,这只是自己的第一步。 …… 与此同时, 襄王府内,一个年轻人不断地走来走去,嘴里骂着:“愚蠢!” “愚不可及!” “若是可以借到钱,朕会不知道和他们借吗?” 正是与朱常淦交换了身体的崇祯, 他可以听到朱常淦和王承恩以及温体仁的说的话。 当听到朱常淦让满朝勋贵及文武大臣往外捐钱的时候,不禁被气的脸红脖子粗,“还以为是多么惊才绝艳之法,想不到竟然是如此一个志广才疏,黄口小儿!” “自命不凡,无能之辈!” 崇祯时而站起,时而坐下,时而有走动起来。 眼里闪烁着无法遏制的怒火,声音如闷雷一般,“朕……真是瞎了眼,怎会信你这等无耻之徒。” 骂完,崇祯直接选择将本体那边声音给关闭了。 实在是气的压不住内心的怒火, 他怕自己气死。 几个下人看着“朱常淦”也是一脸的懵,“世子今天这是怎么了?” 也不出去找那群二世祖们喝酒、骑马,也不上红袖阁听曲、行乐了。 先开始还问了几句襄王府的情况,随后就一个劲儿的骂着什么,屋子里面所有的茶碗、碟子全给扔出来。 “世子不会是摔坏脑子了吧?” “世子掉坑里这事儿可不要和王爷说,要不然咱们都吃不了兜着走。” …… “皇爷!曹公公到了。” 快到中午的时候,一个看上去相貌平平无奇、走路却异常稳重的的人走了进来, 曹化淳。 朱常淦看着这位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 崇祯一朝权柄最为显赫的宦官。 后世的电视剧里面,总是把曹化淳当奸写,甚至有戏文说是他开了城门将李自成给放进来的。 但实际上,那时的曹化淳早就已经告老还乡好几年了了。 崇祯死后,清兵入京、定鼎中原。 他才专程从老家再次入京,请求满清妥善处理崇祯和皇后的陵寝事宜。 一番见礼,曹化淳才开口,“皇爷,伱找内臣有什么吩咐?” “京营现在有多少将士?” “将士7612人,军马三千匹。”曹化淳不卑不亢的说道。 “才七千多啊?” 这就是崇祯可以掌控的所有兵力,原来的腾骧四卫,如今叫做勇卫营。 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还是很强的。 此前一直作为救火队员用,与清军战,获胜。 与李自成战,大捷。 可惜就是太少了。 要说锦衣卫不算吗? 不算。 这时候的锦衣卫早已经不是天启年的锦衣卫,过几年崇祯上吊殉国的时候,所谓的15万锦衣卫在哪里? 他们投降了,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带全体锦衣卫投降了起义军。 那现在大换血呢? 直接将骆养性等人给杀了,换一些人上去又怎么样? 杀了骆养性他们,锦衣卫也不会回到自己手里,因为投降的不是骆养性一人,而是整个锦衣卫。 如堂上指挥王鹏翀、乔可用等诸多锦衣卫高级将领后来都在清朝做了官。 不仅如此,后来满清收编了整个锦衣卫,改名成了銮仪卫。 这也是为什么朱常淦与崇祯对换身体之后,召见的第一个人是曹化淳,而不是骆养性。 曹化淳见“崇祯”不说话了,抢先开口道:“陛下,今日朝会,温体仁想将勇卫营调往南方剿匪?臣以为不妥。” 这也是他匆匆而来的原因。 “……”朱常淦打量着他,仍旧不说话。 曹化淳硬着头皮继续说道:“陛下,京都地区,京营人马十五万人,而陛下手中仅这7600人,若再调往南方剿匪,陛下手里便再没有一兵一卒可用。” “若后金再次入关,谁能阻挡其铁骑?” 朱常淦终于有了动作,“曹公所言,也是朕之所想。” 在朝会上,温体仁提出想调勇卫营南下剿匪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这打算。 不仅不会将勇卫营一分为二,而且还准备扩充人马。 相比南下剿匪,京都才是根本。 如果京都都丢了,就是把张献忠给灭了,又有什么意义? 朱常淦的一声“曹公”,听在曹化淳耳中却如雷霆炸响,脸色大变,跪倒在地,“陛下……臣当不起陛下如此称呼。” 因为这一声称呼, 上一次出现,还是魏忠贤时候,那一句“魏公”“九千岁。” 昭示着权倾朝野, 更是陛下的杀心。 而魏忠贤的下场,他看的比谁都清楚。 这几年随着圣眷愈隆,他的内心比任何时候都恐惧,这也是为何他已经两次请求告老还乡。 “蔼,朕是真心和你说说话,没有半分忌惮的意味。” 朱常淦鞋都没有穿,从凳子上快步走过去,将曹化淳给扶起来,“大明风雨飘摇,朕所能依靠的人,仅余你们几人,朕之真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证。” 他看了一眼曹化淳,同时也看了王承恩。 那意思,包括你在内。 曹化淳没有怎么反应,反倒是王承恩的整个人一怔。 心“咚咚咚~”直跳,胸膛里面像是有一团火,脸色通红,‘噗通’一声就跪下了,痛哭流涕。 “皇爷!“ 朱常淦又将王承恩给扶了起来,“当初要不是你,朕早已经不知道死了几时了。” 崇祯能继位,王承恩功不可没。 要不是他自爆身份,将自己是十三太保第二的事情说出,并将魏忠贤的设计交底,当初的崇祯可能早已经被魏忠贤给害死。 但也是因为这件事, 两人之间其实一直有隔阂,若不然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的是曹化淳,而不是他? “嘣嘣嘣……”王承恩又跪在了地上,额头磕的咚咚响。 朱常淦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好让眼眶看上去红一些。 “曹公,朕想扩充勇卫营,不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啊?” “不知陛下想扩充多少人马?” “先……翻一倍,扩充到一万五。” 曹化淳的眉头皱起来一‘川’字,“一万五,陛下这……” 一万军队,战马驮马按五千合算,人吃粮4500石,马吃粮4500石,草15000石,即每月消耗粮草24000石,这还不算辎重营。 “陛下,一年开销至少三十万两。” 熟料,“好,朕来想办法。” “额……” 等曹化淳从乾清宫出来,脑子还有些懵,没有反应过来。 看了看天,然后又看了看地,“陛下这是怎么了?为何突然召见我扩充勇卫营?” 陛下怎么会突然转变? 要知道之前自己就曾提过扩充勇卫营到一万人,却被驳回,因为没钱,更因为朝臣反对。 可今日崇祯的举动实在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管了,无论陛下是否扩充勇卫营,我只管操练。” 曹化淳自称“报国愚忠罔顾身”,在报效大明朝上,他确实称得上兢兢业业,全力以赴。 …… 乾清宫内, “皇爷!”王承恩满眼通红,内心的复杂入火山爆发,难以用言语表达。 他仍跪在地上。 朱常淦此时也坐在了地上,“别跪着了,来……坐这儿,陪朕说说话。” “臣不敢!” 朱常淦叹了一口气,“朕知道你的忠心,朕没有把你扶上去,是因为朕不想其他人贴身。” “你也看到了,朝堂之上,朕说了不算,说了不算啊。” “朕想整治大明,但奈何没人,没钱......” 王承恩仰起头,“皇爷,内臣有两千两银子, 除此外面还有两个小院,也能值个两千两,把家里的古玩字画给卖了,估计还能凑个一千多两。” “内臣愿意全捐出来给陛下扩充勇卫营。” “算了。”朱常淦苦笑着摇了摇头,“那是你养老的钱,朕拿了良心难安,况且就算是朕拿了你五千两,也是杯水车薪,离着三十万两相差太多。” 王承恩提泪横流,愤然捶手顿足,“朝堂之上这群奸佞之臣,一个个中饱私囊住着铜山金穴,却让皇爷在这里为难。” 朱常淦突然问了一句,“王承恩,你给朕说实话,你在王之心手底下安排人没?” 嗯? 王承恩猛然抬起头,却看到皇帝正眼神灼灼的看着他。 “皇爷,臣……” 朱常淦打断他,“你就说有没有安排人就行了。” “皇爷,臣……臣有安排人手。” 果然, 作为曾经的东厂十三太保第二,魏忠贤第一,王承恩第二,老五刘瑾……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能人。 能做到第二,而且还能以从龙之功,走到现在位置。 王承恩的能力可见一斑,虽然没有军事智慧整治乱世,但朱常淦相信他整人的能力绝对不逊色的。 “那人现在到什么位置了?” “回皇爷,已经是东厂千户柳,如今是王之心最为倚重的两人之一。” 朱常淦点头,“启用他吧,事成之后,朕提他做东厂督主。” “陛下,现在就要动王之心吗?” 朱常淦摇了摇头,“不,现在还不是时候,朕只是想用这个人做点文章,等这件事情办完,火候就差不多了。” 钱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来, 勋贵、文武百官、地主豪绅、老百姓、太监、宗藩。 筛选了一番之后,朱常淦决定从太监入手,目标则是瞄准东厂。 一,因为这个目标,钱多。 李自成入京之后,从勋贵、官员、太监和富人嘴里,抠出了七千多万两银子,其中勋贵最多,十分之四,其次就是太监十分之三,官员和富人拢共占据三成。 二,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李自成打到京城,东厂的太监和锦衣卫一样,崇祯还没死,就转变了阵营,打开城门迎起义军。 等清兵入关,他们又投降了一次。 三,最稳当。 太监倚重的是谁? 是皇帝。 说白了,他们是为皇帝服务的。 有明以来,虽然一直有勋贵、文官和太监有勾结的情况。 但文官和功勋也一直防着太监,防止他们做大,再次骑到了勋贵和文官的头上。 在文官和勋贵眼里,太监一直是皇帝用来压制文官的工具。 哪怕现在太监势弱,也一直像防贼一样防着,从不曾掉以轻心。 太监注定不可能和其他势力交心,成为同一个阵营。 反过来说,如果皇帝亲自下场打压太监。 在文官和勋贵眼里,那是皇帝打他自己人,自己打自己的脸,他们也乐见其成。 …… 唯一的一点,痕迹不能显,否则会引起其他各方势力的忌惮和强烈反弹。 稳字放在第一位, “王承恩,给朕找一些你信得过,武功高强的太监来,贴身保护朕。” 落水这个问题,得先解决。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拯救大明朝:我能与崇祯交换身体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拯救大明朝:我能与崇祯交换身体》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拯救大明朝:我能与崇祯交换身体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拯救大明朝:我能与崇祯交换身体》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